□ 文/陸紹陽
2014年5月28日,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恢復建院13周年之際,北京大學與新華社簽署了《新華社與北京大學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協議》。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新華社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不僅是深入實施國家“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科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北京大學高度重視與新華社的共建工作,希望以此次共建為契機,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科品牌。雙方就共建工作的目標提出了具體設想:
第一,建設“一個智庫”,從適應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共同建設一個國際傳播研究智庫。國際傳播是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優勢學科,擁有關世杰、程曼麗、楊伯溆、胡泳等著名學者,關世杰教授的研究團隊已經兩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在對外傳播軟實力研究方面具有雄厚的實力。程曼麗教授的團隊也多次主持中宣部和文化部委托的國際傳播研究課題。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也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通訊社之一,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與新華社的聯手,可以發揮北京大學的綜合研究能力和新華社的內容生產和平臺優勢,建設一個以問題和前瞻性研究為導向、以國家戰略傳播為突破口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端研究智庫。
第二,打造“兩個基地”,教學實習基地和從業人員培訓基地。為了使教學實習基地的運轉更有效、順暢,形成長期穩定的實習機制,共建領導小組新華社方面的成員會統籌協調教學實習基地的建設,包括落實到國內外新聞機構實習的部門,選派政治素質強、業務精的采編人員擔任實習指導教師。同時,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針對新聞宣傳系統不同層次需求,和新華社有關機構合作,將主辦決策管理層高級研修班、媒體管理專業碩士班等各種形式的職后培訓。
第三,建立“三個機制”,即聯合領導機制、人員互派機制、學生就業機制。雙方成立了共建領導小組,設雙組長,新華社方面由副社長周樹春擔任組長,總編室主任劉思揚擔任副組長,成員由辦公廳、人事局、新聞研究所等部門領導組成。北京大學方面由劉偉常務副校長擔任組長,成員由新聞與傳播學院負責人和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雙方商定建立人員互派機制,新華社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提供掛職鍛煉的機會,初步確定5名到新聞與傳播學院授課的編輯記者和3名到新華社兼職或掛職的新聞學院教師。通過就業選拔機制,新華社的用人部門可以通過學生的實習,更充分地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選拔最優秀的應屆畢業生到新華社工作。
第四,培育“四門精品課程”。新聞專業是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對那些實操性較強的課程,如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等,缺乏新聞實踐經驗的教師很難勝任。共建可以解決新聞院校普遍存在的實務教師匱乏的短板。來自一線的記者編輯可以把新聞生產的最新實踐成果傳授給學生,對新聞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更有切身的體會,對策思考也更有針對性,學生可以通過來自業界教師的講授更全面客觀地了解這個行業的特點和要求,一旦進入媒體工作,就可以更快地適應新崗位。2014年下半年開始,新華社就選派有豐富實踐經驗和理論基礎的優秀新聞工作者來新聞與傳播學院講授新聞系的“采、寫、編、評”等主干基礎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完善,努力建設成為精品課程。
高校和中央級主要新聞媒體共建新聞學院是一件新生事物,是高校順應媒介生態急劇變化的大環境,應對新聞教育改革的及時措施,它的意義是長遠的:
首先,中央新聞單位與高校共建新聞學院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將對新聞與傳播學院的發展方向和教學工作帶來實質性的影響和幫助。在新華社的全方位支持下,北京大學能夠進一步加快實現新聞傳播教育與新聞實踐的深度融合。通過共建工作,充分發揮新華社的政治、組織優勢和媒體從業人員敬業、創新的實踐優勢,從我國的宣傳思想工作和新聞事業發展的實際出發,通過專題講座、論壇和工作坊等方式,加強對師生正確新聞觀的言傳身教。
其次,共建新聞學院的過程,是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開展互利合作,實現共同提升的過程。通過共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可以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充實教學力量,優化社會教育資源,彌補自身的短板。新華社也可以通過北京大學的專家庫資源、圖書館資源,以及通過在校園內建立新華大視屏等舉措,在采訪中得到北京大學各學科一流學者的專業支持,同時使主流媒體的聲音、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更直觀、更有 效。
第三,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是使學院教師和學生受益的舉措。大學和業界聯合辦學是新聞傳播學科本身發展的要求,強強聯手,也是學院創一流的可行路徑。共建可以彌補以往新聞與傳播學院師資培養大多從學校到學校,和社會實踐脫節的不足。現在建立的一些長效機制,比如通過掛職鍛煉等方式,使得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師在新聞實踐中積累經驗,對實務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使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科研能力得到加強。
對學生來說,新華社總社和遍布全國以及全世界的分支機構,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實習需求,貫通新聞生產各個環節的優秀采編團隊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榜樣。固定實習基地的建立,使同學們能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得到檢驗和應用,可以在新聞實踐中快速提高自己的素養,磨煉自己的技能。
2014年7月2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13名學生和2名教師到新華社西藏分社進行了為期13天的“聞道天下,筑夢西藏: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赴新華社西藏分社社會實踐活動”,以往同學們有過類似的設想,很想到最艱苦的地方感受、體驗記者的工作,但因為西藏路途遙遠,高原反應等實際困難,一直都沒有成行。作為學院和新華社共建以來的第一件大事,在實習方案提出后,新華社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批準了這次實習計劃,一方面在實習內容上做了周密的安排,另一方面,在安全上做了細致的部署,在生活后勤上給予了同學們切實的保障。在這次社會實踐中,同學們從“新華社西藏分社成立62周年圖片展”上,了解到五個“特別”,就是“特別講政治,特別能創新,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擔當,特別能貢獻”的精神,而且在和西藏分社記者一起工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了這些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在距拉薩400余公里的林芝地區的采訪活動中,同學們帶回了對來藏工作的北京大學畢業生的系列采訪稿,探尋到在西藏的北大人深深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正像一名同學發出的感慨:“只有你來到西藏的時候,你才知道你有多愛這片土地,多愛這個國家。”還有同學說:“今年七月的西藏之行,將夢境中的畫面一一呈現在我的眼前,整整半個月,我的心中都充滿著一種夢想呼之欲出的沖動與激動”。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收獲了專業主義精神和理想主義情懷,從而更好地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
盡管北京大學和新華社的共建工作還只是一個開端,但雙方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努力培養出更多有著寬廣的國際視野、扎實的專業基礎、敏銳的創新意識以及具有強大定力的一流新聞傳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