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柏建斌
記者必須花大力氣扎根基層,由此才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貼近。
2008年1月初的寒冷周末,錢報記者正是從湖濱派出所出發,開始第一次夜巡杭城的。從那時起,他們把全杭州的重點派出所當成了基層聯系點,幾乎每個周末,都會走進一到兩個派出所,和派出所的夜巡民警一起,踏遍杭城的角角落落,記錄夜巡的點點滴滴,講述這個城市你不知道的夜新聞。
記錄夜巡故事的“夜巡杭城”欄目也成為《錢江晚報》社會新聞的王牌欄目,以其強烈的現場感和貼近性,得到了讀者喜愛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同。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一些報社的跑線記者越來越依賴通訊員來稿,不少記者只是簡單編輯一下或是追蹤采訪一些細節,就署上自己的名字發表了。這樣做造成了第二天幾乎各家媒體對同一新聞的報道千篇一律,鮮有亮點。而跑線記者也越來越缺乏深入基層的動力,缺乏發現獨家新聞和深層次新聞的能力。
每個周末晚上到派出所,隨巡警一起去現場,是錢報公安記者選擇的走基層的一種視角。這不是正規的上班時間,記者更像是陪所長和民警值班,雙方都戲稱這是公安記者的“周末娛樂”。
于是,每周一都會有一個整版,刊出前兩個晚上的所見所聞:稿子雖小卻鮮活,很多老百姓和公安民警都覺得,這就是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
正是由于到了一線,很多突發新聞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線索,一些平時難以發現的新聞線索得以展露端倪。
2013年7月31日深夜,李女士從超市購物出來時被三名歹徒挾持,她急中生智故意制造車禍,擺脫了歹徒控制,警方立即出動全城搜捕將三名逃竄的嫌疑人抓獲。正在參加派出所夜巡的記者第一時間通過對講機獲悉案件,迅速展開親歷式采訪,獨家采訪到了李女士以及嫌疑人,第二天的新聞快速、詳實、親歷感強,與其他媒體相比優勢明 顯。
2013年3月下旬,記者隨同湖濱派出所民警夜巡時,了解到杭州有個“洞穴人”群落,他們夜間就居住在市內橋洞和堤岸的空隙處,人要平躺著才能進入。白天他們依靠打零工,在醫院替人掛號為生。經過連續多日的深入調查,記者采寫刊發的《城市洞穴人》獨家系列稿件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群眾紛紛對“洞穴人”給予幫助,政府有關部門也及時介入關心,稿件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也得到省委宣傳部的肯定。
在很多記者看來,公安新聞的報道主要就是案件報道,所寫的人物典型都是轟轟烈烈的英雄人物,然而錢報公安記者在一線派出所的所見所聞卻絕大多數是普普通通的警察故事。這幾年的報道實踐表明,平凡人的事跡也為老百姓關注,最美麗的風景往往就在身邊,關鍵在于有沒有去發現美的眼睛。
湖濱派出所民警隋瑞福就是一位有故事的平凡人。作為一名轉業干部,老隋帶領著他的“夜巡隊”每天晚上在杭州市中心區域巡邏查夜,成為當地的“黑夜保護神”。記者通過十幾次隨同夜巡,深入老隋的內心世界,將這位老民警的夜巡故事、防護手段和內心感受娓娓道來,十分吸引人。如今老隋已經被提拔為上城巡特警大隊的副大隊長。
2010年底,記者在濱江公安分局長河派出所采訪時,所長沈劍平無意中聊到一個故事:2006年3月25日,為了保住身上的130元現金和一部便宜手機,一名湖北赴杭州打工的中年女子在長河鎮被害。破案后,民警了解到,該中年女子的丈夫打工時遭遇車禍身亡,她一人維持著兩名古稀老人和三個正讀書的女兒的生活。為了讓這3個孩子不輟學,濱江區公安分局的陸鈞、吳仁賢、沈劍平等近30名民警,挑起了供養這三個孩子的擔子。累計捐款近8萬元。三個孤女中,大女兒已經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兩個小女兒正在讀大學。
記者當即對這一事跡進行了全面采訪報道,立即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報道得到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并于次年榮獲趙超構新聞特等獎。成為當年感動浙江乃至全國的典型事例。
類似這樣和民警聊出來的動人故事,在“夜巡杭城”中還有不少,讀者們特別是公安民警都很喜歡看,幾年下來欄目擁有了一大批粉絲。有時候由于版面等原因偶爾停個一兩期,便會有所長、民警、甚至讀者打來電話,詢問我們什么時候再去夜巡。
6年多來,每周一次的夜巡,對于記者來說無疑要耗費大量業余時間,更要求記者有持之以恒的決心。而在基層一線的采訪中,記者還十分注重日常積累,對同一案件和同一領域的治安問題持續關注,對報道起到了積極作用也對城市平安建設做出了貢 獻。
2000年11月4日,杭州市中心萬向公園發生一起搶劫殺人案,一對情侶在公園被殺害,案件引起廣泛關注。此后數年,此案一直未破,但公安機關一直沒有放棄偵查。記者開展“夜巡”后,經常到刑偵部門了解案情進展,隨時掌握動態。2010年犯罪嫌疑人在山東被抓獲。多年跟蹤案情的記者第一時間采寫了最新信息和反映這些年偵破歷程的稿件,在眾多報道中脫穎而出。
同樣對于老百姓深惡痛絕的公交車扒手這一社會治安頑疾,記者多次隨著公交治安分局反扒隊進行現場跟蹤式采訪,向群眾介紹反扒知識,提高防范心理,同時對扒手團伙內幕進行報道,會同警方對扒手集團進行揭露和打擊,最終令扒手團伙在杭州難以立足,案件數量大大下降。
連續幾年和一線派出所打交道,使記者更深刻地意識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意義所在:唯有一個腳印一個腳印地去丈量,用心去傾聽用心去記錄,才能看到最鮮活的故事,領略最真摯的感情,寫出最感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