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俊
(中共揚州市邗江區委黨校 江蘇 揚州 225009)
近年來,關于文化產業及其競爭力的研究也逐步興起,但目前關于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概念界定還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波特的鉆石模型是被運用最為廣泛的,他認為一國的特定產業是否具備競爭力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需求狀況、支持性產業和相關產業、企業戰略、企業結構與同業競爭等要素,國內學者還將政府行為納入了評價模型。本文根據江蘇省文化產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聚類分析定位揚州市文化產業競爭力水平,再通過波特的鉆石理論分析揚州市影響其競爭力的相關因素。
江蘇省文化產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共分為文化發展、政府投入、文化服務和文化消費等四個二級指標,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等15個三級指標。
聚類分析是一種建立分類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它能夠將一批樣本(或變量)數據根據其諸多特征,按照在性質上的親疏程度在沒有先驗知識的情況下進行自動分類,產生多個分類結果。我們根據江蘇省2012年文化產業績效考核數據,將13個省轄市作為樣本,采用層次聚類中的Q型聚類,對13個市中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具有相似特征的樣本歸類。

表1 江蘇省文化產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第一步由于所獲得的原始數據不是標準化數據,不具可比性,所以要通過標準化消除變量間的量綱關系。我們通過SPSS16.0將原始數據進行Z標準化,得到標準化后的數據。第二步,通過SPSS16.0進行Q型聚類分析,選擇類間平均鏈鎖法(Between-group links)和歐式距離平方法(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測定樣本距離,分成5類。輸出樹形結果見圖1。

圖1 聚類輸出結果圖
從樹形圖可以看出,南京和蘇州歸為一類,無錫、常州、鎮江和揚州歸為一類,南通單獨為一類,徐州、連云港、泰州和鹽城歸為一類,宿遷和淮安歸為一類。第三步,各類特征分析。第一類南京和蘇州屬于經濟發展強市和文化強市。蘇州和南京201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分別位列全省第一和第二,并且大幅度高于第三名。蘇州和南京既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又有著良好的經濟基礎,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他們是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領頭羊。第二類無錫、常州、鎮江和揚州代表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較高水平,這四個城市2012年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全部超過70億元,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常州和無錫的“政府投入”位列全省前茅。其中,無錫的人均創造增加值為全省第一,揚州市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為全省第一,鎮江市的文化服務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位列全省第一,常州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次于蘇州和南京。第三類為經濟發展迅速但文化產業相對滯后的城市,以南通為代表。在2012年的文化產業績效考核中,南通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列全省第九,但是其文化消費能力卻遠遠高于其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其中“農村居民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占生活總支出的比重”和“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分別位列全省第二和第六,南通市的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可以與第二梯隊四個城市并稱江蘇省文化產業發展“五虎”。第四類為經濟和文化產業發展同時相對滯后的城市,以徐州、連云港、泰州和鹽城為代表,其中徐州文化發展較其他三個城市更具優勢,2012年其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列全省第七。最后一類為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產業發展基礎均較為薄弱的城市,以淮安和宿遷為代表。
通過聚類分析,揚州市文化產業發展基礎較好,我們要充分認識揚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和不足,揚長避短。下面我們將依據波特的鉆石模型從五個方面分析,為揚州市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波特將生產要素劃分為基本要素和高級要素。我們將從文化資源、基礎設施、從業人員、資本資源四個方面分析。
(1)文化資源和從業人員數量優勢明顯。揚州市作為歷史文化古城,有著2500年的歷史,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寶藏,這些文化背后蘊藏著有待挖掘的經濟價值。揚州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在全省位列第一,但是人均創造增加值卻遠遠落后于其他省轄市,說明揚州市文化產業勞動力在數量上雖占有優勢,但是勞動力的素質和勞動生產率則有待進一步提高。
(2)基礎設施不具優勢。在全省文化產業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中涉及到基礎設施的指標有:“萬人擁有公共文化機構數”、“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書量”、和“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建筑面積”等6個指標,沒有一個指標在全省排名靠前。其中,“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建筑面積”在全省排名第十。
(3)資本運作結構有待完善。揚州市文化產業雖然逐步引導民間資本的融入,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如文化資源多為國有、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門檻較高、存在重復投資現象等,在揚州市五亭龍玩具城,產品雷同性高,同樣的產品設計出樣品后,往往會遭到風靡復制盜版。這樣的競爭環境不利于產品創新。
(1)文化產業市場需求導向旺盛。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居民的消費結構轉向精神文化消費為主的時期。2009年揚州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6000美元,2012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0美元。可見居民文化消費需求將進入快速擴張階段。資料顯示,2012年揚州市“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18.58%,位列全省第三,充分說明揚州市文化產業需求相對較為旺盛,市場潛力巨大。
(2)揚州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消費追求多元化。2012年揚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1元,同比增長13.0%,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686元,同比增加1469元,增長13.1%。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750元,農民人均消費支出8714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7%和11.8%。城鄉居民文教娛樂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分別為18.58%和18.19%。恩格爾系數穩步降低,2012年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8.4%。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揚州居民逐步步入富裕階段,消費追求逐步向高層次邁進,這將給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契機。
(1)文化產業基礎較好。2012年全省文化產業績效考核數據顯示,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3.91%,位列全省第五,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4.33%,位列全省第一。文化產業增加值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2012年的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14.69億元,比2009年翻了近一倍。這兩個指標凸顯了我市文化名城的文化產業發展潛力與發展優勢。
(2)同業競爭激烈。從投資經營主體來看,我市300多家毛絨玩具企業,100多家古箏生產廠家,絕大多數都是民營企業,但是各個企業間相似程度高,往往一個產品剛剛設計出來,各家企業全都爭相模仿生產,造成產品雷同性大,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利潤空間相對縮減。
(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擁有自主創新產品的研發能力不強,來樣復樣多,自主創新少;二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不多,來牌貼牌多,自主品牌少。
(1)工藝美術業聲名遠播。揚州工藝美術業在全國地位特殊,有15個項目入選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3個項目進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江蘇省宣布保護的45個傳統工藝品中,揚州市的數量占全省總數1/3。以揚州玉器廠、揚州漆器廠為龍頭的揚州玉器、揚州漆器產業的生產規模、技藝品種、品牌美譽度在全國享有很高知名度。
(2)玩具產業優勢依舊。揚州玩具生產已有50年歷史。其中占主導地位的是長毛絨玩具。業界有“世界毛絨玩具在中國、中國毛絨玩具在揚州”的說法。揚州市作為全球最大的毛絨玩具生產及銷售基地,毛絨玩具禮品出口量在全球市場上的比重超過60%,有“中國毛絨玩具禮品之都”之稱。2010年全市玩具出口額為12886萬美元,比上一年增長33.66%。
(3)新興產業發展滯后。新興文化業態最具核心的東西就是創意。目前我們所說的新興文化業態主要包括——創意設計、網絡文化、新興電視媒體、在線娛樂、文化裝備制造、影視傳媒、綜合性版權貿易、文化類信息增值服務、按需印刷、現代文化產品物流服務。揚州市“有線電視數字化率”位列全省第八名,并不具優勢。2010年揚州市傳統文化產業受到了新的挑戰,如何將傳統優勢產業與新興業態結合將成為下一階段重要課題。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明確了揚州市文化產業在全省的發展水平,掌握了揚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劣勢,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借助三個著力點提升揚州市文化產業競爭力。
參照科技領域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高層次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積極選拔培訓本市優秀專業人才,特別是當傳統文化產業向新興文化產業轉型之際,需要大量的“有創意、敢創新、懂設計”的人才。我們可以依托“綠揚金鳳”計劃,將人才引進口徑向文化產業新興人才傾斜。
揚州特色文化產業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豐富的揚州民間文化,所以一是要大力保護和挖掘傳統揚州特色文化的產業價值。比如揚州特色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沐浴文化等都大有文章可做。不斷挖掘特色文化資源價值,并將其與傳統旅游業、工藝美術業相融合。以揚州文化博覽城建設為龍頭,加快文化旅游等十大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二是要整合原有資源,優化產業結構,減少重復投資,形成完整產業鏈。
面對全國上下文化產業政策利好疊加之際,一是抓服務,揚州市文化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并不具優勢,所以揚州市應該大力扶持文化產業服務業,包括新聞服務、出版發行和版權服務、廣播電視電影服務、文化藝術服務、網絡文化服務等,借助揚州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契機,發展文化服務業,可以借鑒中南傳媒的經驗,抱團上市。二是抓亮點,培植新興業態的文化產業。借助創意文化園區孵化電子出版、數字音樂、電腦軟件服務、數字電影等服務企業。
[1]新華社: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全文發布[N].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09-09-26.
[2]于澤:基于“鉆石理論模型”的城市文化產業競爭力體系設計[J].科技管理研究,2013(11).
[3]趙心憲:區域文化產業的模式選擇和及體制限制[J].經濟研究導刊,2009(16).
[4]焦斌龍、王建功:文化產業解構傳統產業:機制與路徑[J].晉陽學刊,2009(3).
[5]張雋:探析韓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及啟示[J].當代韓國,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