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芳芳,石歡歡,熊新齊,趙祝敏
(麗水學院 民族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
“文化的傳承”這個話題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的關注了。中共十八大就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最為當代社會的接班人我們也有義務就響應黨的號召。
事實上,衢州政府為了保護畬族的文化,采取了許多措施:
(一)辦好畬族文化節(在四月分龍節、七月初七、三月三等);(二)指定畬族文化保護政策(文學、音樂、民族體育等);(三)創辦特色學校;(四)編纂出版鄉土教材及畬族對歌;(五)舉辦“漢畬文化節”;(六)采集收錄民族歌手、繼承人的民歌。
為了進一步了解畬族現存的音樂形式,我翻閱了許多關于衢州畬族音樂的書籍和資料,但是,令我有些失望的是,現存的音樂中基本為歌詞,曲調沒有相關精確的記載。
關于衢州畬族音樂傳承現狀調查問卷
姓名: 民族:
1、你所屬的年齡段
A、5~20 B、20~45 C、45~80
2、你知道你的祖先是從哪里遷移過來的嗎?
A、知道 B、不知道
3、你會演唱畬族民歌嗎?
A、會 B、不會
4、你知道現存的音樂形式嗎?
A、知道 B、不知
5、你是通過什么方式會唱畬族民歌的
A、長輩教唱 B、學校開設相關課程
6、學校有開設相關的課程嗎?
A、有 B、沒有
7、你知道當地是否有實行保護措施呢?
A、有 B、沒有 C、不知道
8、你對相關部門采取保護畬族音樂措施是否滿意?
A、滿意 B、滿意 C、不知道相關措施
9、你覺得民族的遷徙對畬族音樂的發展有沒有影響呢?
A、有 B、沒有
10、你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有什么好的主意呢?
我們在190個畬民中進行調查,統計結果并不是十分滿意,特別是在傳承這個問題上。大多數畬民對自己民族的遷移和現存的音樂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年齡在45到80的人了解的比較全面,占55%;20到45的基本了解,占30%;15%的5到20歲的畬民,知道怎么演唱和大致的歌曲形式,對一些不常見的形式沒有涉獵,也不太清楚。歌曲流傳的形式主要靠長輩教唱,在小學就讀的學生也告訴我,在他們學校,也會開設相關的地方課程,并開設相關的興趣班。而當問及關于相關部門的保護政策,年齡在20到45的畬民了解的較全面一些。從這方面,我們看到相關部門的政策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但是還是仍需繼續努力。
現在,會唱畬歌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少了,但是相關部門也盡力在做了,政府和文化部門的措施也越來越到位了,更好的保存我們當地的畬族文化。同時民族學校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如編寫鄉土教材,開設畬族語言、民歌和舞蹈興趣小組。組織學生參加畬族節慶活動、編排畬族歌唱和舞蹈等等。讓學生和教師從中收到教育和陶冶,傳承畬族民族文化。
現存的民間畬族音樂文化傳承,主要的一種方式是通過“過節”來傳承。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畬族人民有的外出打工,或者嫁入夫家,或者去學校上課等等,他們用音樂交流也往往是在過節的時候。最典型的是:會親節(二月二),畬民相聚在一起,以歌傳情,舉辦歌會;三月三歌會(最具影響力,規模較大);九月九,畬民在天氣適宜的日子登高,在山上對盤歌(山歌);“斷龍頭”是漢族與畬族都有的活動,但畬族的斷龍頭別具特色,也是一種傳統舞蹈(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重要非遺項目。
畬族音樂是畬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而畬族與漢族的同化現象越來越明顯了,畬族音樂也受到很大的沖擊,因此挖掘畬族音樂、整理畬族音樂、傳承畬族音樂、發展畬族音樂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不得不深入的思考,研究和探討出一些可行的方案與措施。如畬族音樂培訓班、畬族民歌大賽、培養年輕的畬族愛好者、建立文藝團隊、建設傳承基地、編寫畬族音樂鄉土教材等等的實施已經是刻不容緩了。
生活在科技飛速發展社會的我們,沉浸在現在都市音樂的我們,絕不能丟棄我們的民族音樂,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這股多彩的華夏民族文化,充滿激情和活力的傳承和發揚下去。
[1]丁纓.畬族民歌生存現狀發軔[J].中國音樂,2005.(1).
[2]郭志超.畬族文化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2.
[3]馬鑲.浙江畬族民歌簡介[J].民族民音樂研究,1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