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大光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
近幾年,“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漸成為主流思潮,基本所有的大學課程都在嘗試樹立起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這其中也包括聲樂教育。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來看,多以強調教師、教材的外部促進力量為主,而忽視學生的自我感悟、自我實踐、自我覺醒。因此,本文在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創設了“教師、教材、教法”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以此來喚醒學生的“聲樂潛能”,真正樹立起主體地位。
以聲樂為核心的歌唱訓練在“第一個歌唱黃金時代”悄然興起,為當時培養了大量的歌唱家,也對后世的聲樂教育產生了深遠地影響。我國早期的聲樂教育主要借鑒于蘇聯,近些年來則以歐美教法為“藍本”,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了本民族的唱法。由于是“舶來品”,我國的聲樂教育方法較為雜亂,教學效果也是參差不齊。而究其根本,教育邏輯思維的混亂是其最主要的原因。首先從蘇聯模式到歐美模式的轉變是不同教育思維碰撞交互的過程,由此形成了多種思維并立的局面。其次多元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聲樂教育的本質,而其引入使得我們陷入了“混亂模式”。因此,回歸“學生實踐”的聲樂教育本真、理順“以生為本”的教育邏輯思維就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而基于此思路我們設計出了“教師+教材+教法”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
(一)以師為導,尊重主體。在大學聲樂教育中教師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保障,教師的藝術修養、人格魅力、人生態度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與行為。而在我們的體系中教師也位于第一層次,主要起教授、引導作用。那么一名合格的聲樂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呢?首先應繼承早期聲樂教育大師的思想,切實回歸到聲樂教育的本真。例如借鑒尼古拉·波波拉的“因材實施”與“基本功練習”,尋找適合學生音域的音樂,并不斷進行呼吸訓練;其次應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與人格魅力。“桃李滿天下”的我國著名聲樂教育家鄒文琴就曾以其德藝雙馨的榜樣力量感染了一大批歌唱家;再次尊重學生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教師的寬容、尊重態度能夠消除學生的自卑感,促進學生的自信心,盡快地樹立起其主體認知。與此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藝術趣味、音域條件來具體規劃學生的聲樂發展方向。綜上,只有符合以上三因素,教師才能在其領域內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
(二)以書為庫,拓展主體。和其他課程教學一樣,聲樂教育也需要相應教材的配合。但在本研究中,聲樂教材具有“數據庫”功能,學生可以從其中攫取所需內容。而與此同時,根據聲樂機理教學法的教學原理,新型的聲樂教材不僅包括傳統的聲樂技術知識,還應囊括美學、心理學、生理學、解剖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因此,在教材編排與選擇上應遵循如下原則:一是聯系性原則。在現代教育的理念下,聲樂教學儼然成為了綜合性學科,需要聯系不同的因素。例如基礎知識與拓展知識的聯系、專業教育與普及教學的聯系、實用技巧與品目鑒賞的聯系等;二是以生為本原則。在教材的使用上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不斷探索“生本”回歸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并通過教材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深刻理解歌唱發聲的“生理本能”性質;三是民族性原則。大學教材需體現民族性,這既是國民教育的基本特性,也是學生主體地位回歸的重要指示。學生只有學習了本民族的聲樂,才能深刻理解其存在的人文環境,才能認識到其所存在的人生價值。
(三)以法為心,實踐主體。探究聲樂教育的發展史,可以發現聲樂訓練是其核心的內容。雖然我們當前的大學聲樂教育只是大眾普及性的,但基本的聲樂技能培養仍然是課程目標之一。而更為重要的,學生的自我聲樂訓練實踐是其實現主體地位的根本途徑。在很多情況下,我們對于聲樂知識中的“聲區”、“共鳴”、“元音”等不明就里,甚至對于再平常不過的“呼吸”也會束手無策。而對于這些內容的學習需要在不斷的練習實踐中才能有所體會。在這里我們可以借鑒一下美國聲樂教育方法,逐步建立起系統的聲樂訓練體系。例如半音上行和下行的反復練唱,以弱音取代聲帶,先易后難、先點再面,并不斷追求音質的悅耳,而不是聲音的大小。從近些年來的教育實踐來看,聲樂機理教學法的引入以及西方音樂訓練意識的借鑒對于我國的聲樂教育事業產生了極大的裨益,而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這種實踐操作性的教學方法也更利于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1]劉佳媛.文學與民族聲樂教學[J].北方音樂,2009.
[2]于曄.淺談如何在戲劇聲樂教學中正確運用呼吸[J].林區教學,2009.
[3]馮元元,大學聲樂教學體系探討——以清華大學為個案[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4]古全林.“重唱與表演唱”在聲樂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音樂教育,2009.
[5]邵帥.舞蹈教學中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應用體會[J].大眾文藝,2011(11).
[6]楊慶斌.淺議聲樂課堂中的創新教育——互動式教學法的應用[J].音樂大觀,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