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琦瑛
小學數學教材中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舊知識是后繼知識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新知識是舊知識基礎上的延伸和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探索活動。”古人又把遷移說成是“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積極巧妙地運用正遷移規律,使學生產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在設疑中遷移
古人云:“學貴有疑。”教師針對新舊知識的結合處巧妙設疑,引起學生在認知上的矛盾沖突,轉入對問題的探討,激發起求知欲。如教學“工程問題”(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時,引導學生回憶在已知工作時間時,怎樣用分數來表示工作效率及已知單位時間完成了工作總量的幾分之一時,如何求工作時間,而后從整數應用題中求兩隊合修完成的工作時間引入讓學生解答。教師設疑:①如果把工作總量30千米改為60千米、90千米或者1800千米,所求的工作時間變了嗎?②如果把題中的“長30千米”這個條件去掉,還能不能解答?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去理解知識,產生種種疑點。精心設疑置惑,啟發學生去釋疑,在釋疑中掃除了學習新知的障礙,疑慮解開,新知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在練習、討論中遷移
練習的精心設計能引起學生的積極回憶,有效地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遷移。如教學“乘法結合律和簡便算法”(三個數相乘,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同第三個數相乘,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同第一個數相乘,它們的積不變。)時,先出示應用乘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習題,運用判斷、填空等形式,讓學生說理訓練,引導學生回憶前階段是怎樣學習和推導加法結合律的。以此作鋪墊,使學生很自然地進入探究新知識的最佳狀態,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趁機說明今天我們就用學習加法結合律的方法來學習乘法結合律。以學生的已知為起點,抓住知識的生長點,促進了新知的正遷移。
由于討論交流的過程,是主體參與的過程。通過群體互動,開拓思維,培養創新品質,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在相似易混的知識點展開討論、交流、爭辯,讓他們各抒己見,展示自己的觀點、認識,相互啟發補充。如教學《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一個發電廠原有煤2500噸,用去,還剩多少噸?)時,引導學生討論①這道題有幾種解題方法?解題思路有什么不同?②跟以前學過的分數乘法應用題有什么不同?③這道題的解題關鍵是什么?在討論中,學生能尋求多種解題方法,拓寬了解題思路,啟迪學生運用遷移,使新知更貼近舊知,優化了認知結構,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在比較中遷移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不少看似相似其實不同的知識,學生對這些知識往往容易混淆。讓學生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充分利用共同因素,創設遷移情境,可以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學習和探索新知識的能力。如教學“分數和倍應用題”時,先出示復習題“飼養小組養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數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解答后把第二個條件改為“其中黑兔的只數是白兔的”,讓學生試做。啟發聯系復習題,比較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對比中區別異同,準確掌握各自的特征,把握聯系,使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加深理解新知識。
四、在操作中遷移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操作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數學教學一旦和實踐活動結合,不僅豐富課堂內容,使知識的難點較容易突破,而且能調動起學生創新的意識。讓學生憑借已掌握的與新課有聯系的舊知識,運用學具操作,使他們樂于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能不能把梯形也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求面積的公式呢?以小組為單位,拿出準備好的學具動手操作。學生通過割、補、移、拼,明白了梯形可以轉化為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是特殊的梯形還可轉化為長方形或者正方形,再利用轉化來的圖形推導梯形面積的公式。通過遷移,運用了轉化的思維方法。在操作中,不僅運用了遷移求知的方法,而且拓寬了思路,強化了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五、在游戲中遷移
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把學生要學的知識融入游戲之中,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迫切需要,又學有所依。如教學“稍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蒼海漁業一隊五月份捕魚2400噸,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六月份捕魚多少噸?) 時,教師創設了游戲的情境,讓學生猜一猜。有20支水彩筆,分別裝在兩個盒子里:①第一個盒子裝了水彩筆總數的,裝了多少支水彩筆?②第一個盒子裝了水彩筆總數的。第二個盒子裝了多少支?③第一個盒子裝了8支水彩筆,第二個盒子比第一個盒子多裝,第二個盒子裝了多少支?④第一個盒子裝了12支,第二個盒子比第一個盒子少裝,第二個盒子裝了多少支?通過游戲,步步加深,既遷移了解題思路,強化新知,提高思維的應變能力,又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親身體驗問題的情境。再把問題情境提煉成數學問題,調動了學習的主動性,從而讓學生產生熱愛數學、想學數學的積極心理。
總之,通過遷移,讓學生弄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明白要學好新知識必須以舊知識為基礎,并學會利用已有知識、能力和方法獨立探索,獲取新知識,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習慣,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東山縣銅陵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