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穆積山 青木 文玉 ●本報記者 胡錦洋 ●玉鵬 伊文 甄翔 亞洲昨天蟬聯一項“世界之最”:軍購冠軍。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報告稱,過去5年亞洲成為全球幾大洲中武器進口的老大,排名前五的武器進口國雖然位次有變,但都落在亞洲。17日的亞洲并不興奮,2010年后在軍購榜上高居榜首的印度,其國內輿論對這種“坐上電梯的軍事現代化”更多的是尷尬,有人試圖戳破該國羸弱國防工業體系的泡沫。一些宣稱未來幾年東西方軍力“此長彼消”的評論人士似乎再次找到明證,而中國首次進入全球武器出口國前四名也被拔高到“穩穩進入先進武器俱樂部”。對亞洲來說,這份榜單不像是福音,除了顯示自己“不差錢”外,互不信任的殘酷現實難以回避。亞洲能掙脫軍備競賽困境嗎?外界正盯著亞洲的一舉一動。亞洲防務上演“不差錢”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17日發布了新版世界常規武器交易報告。這份8頁的報告概述了2009年至2013年世界武器進口和出口的重要動向,并與上個5年(2004年-2008年)的數字進行了對比。進口方面,亞洲和大洋洲過去5年武器進口量占全球的47%,比上個5年增加了7個百分點;歐洲的比例持續下降,從21%降為14%。其中,最大的武器進口國仍為印度,占武器進口總量的14%,其次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均為5%,阿聯酋和沙特各占4%。出口方面,美國(29%)、俄羅斯(27%)和德國(7%)仍然占據前三位,中國(6%)超越法國(5%)名列第四。 “亞洲繼續領跑全球武器進口”是17日很多媒體報道的標題。日本共同社稱,武器進口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是印度、中國、巴基斯坦、阿聯酋和沙特,不斷推進裝備現代化的兩個海灣國家此次躋身全球前五。法國《諾曼底新聞》稱,印度2009年至2013年比此前5年間武器進口量增長111%,同期巴基斯坦武器進口量增長119%,占世界武器進口量比例從2%升至5%。報道認為,上述數據表明:印巴這對積怨深厚的南亞國家間的軍備競賽依然激烈,中國如今是堪與英法平起平坐的軍工大國。 奧地利《新聞報》分析說,歐洲防務開支下降,亞洲卻在迎頭趕上,這個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面臨的安全風險,使得各國掀起軍購熱。“德國之聲”稱,中國軍備大規模升級,不僅體現在自身力量上,也體現在把武器賣給其他國家上,特別是亞洲國家。對亞洲而言,未來安全即使不失控,確實也會帶來風險。報告顯示,世界重型軍事裝備,如艦船、潛艇、飛機、坦克和導彈系統正在全球交易,而亞洲是重要市場。亞洲的武器升級與很多未解決的領土沖突有關,這也給亞洲地區埋下潛在危機。德國《南德意志報》17日說,德國武器總出口量下降,但亞洲軍事升級或對德國出口有利。印度軍購量是中巴3倍 “亞洲全球最大軍火買家不是中國”。菲律賓“InterAksyon”網站以此為題聚焦報告的印度部分。文章說,過去5年來印度武器采購量是緊隨其后的中國和巴基斯坦的3倍。 不過,印度輿論卻高興不起來。印度地緣政治學者納拉帕特17日告訴《環球時報》,軍購增長既反映了印度的大國雄心,同時也折射出了印度軍工體系薄弱的可悲現實。再加上腐敗官員借軍購撈油水,軍購激增難免。 《紐約時報》文章稱,印度軍購激增,中國總是印度輿論對比和關聯的對象。文章援引新德里戰略計劃論壇主任阿倫·薩加爾的話說,印中兩國常規軍事力量差距越拉越大,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實力強而且軍事現代化方面具有明確的目標。印度報業托拉斯報道說,2010年,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武器進口國。印度為趕上裝備更精良的中國軍隊、應對多變的周邊環境正大把花錢投資。《印度時報》文章說,印軍現代化進程仍然跌跌撞撞,印度長期地緣政治目標缺乏戰略規劃是根源。印軍戰機、潛艇、直升機嚴重短缺,印度空軍為了應對巴基斯坦和中國的雙重挑戰需要至少44個戰機編隊,但目前只有34個。 印度人民黨德里地區一名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印度當務之急是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應該將過多資金用于軍事采購。原中國海軍裝備部部長鄭明17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作為亞洲乃至世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印度沒必要以中國為借口,積極發展軍事力量。印度也不需要將中國當做假想敵。中國武器出口首進前四 在鄭明看來,通過經濟和科技發展,包括中國、印度在內的亞洲國家自身有需要并且也有能力來發展、采購新國防裝備,這是無可非議的,西方應該慢慢習慣亞洲各國在國防能力上的發展。他表示,這些年亞洲國家軍事采購費用上升,主要是填補過去留下的與發達國家在軍事能力上的差距,是在“補課”,“這種差距西方幫不了我們”,只能對外采購引進或靠自己努力。 中國武器出口增加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美國《商業周刊》17日稱,一年前,中國超過英國,60年來首次躋身全球軍火出口前五名。而現在,中國又超過了法國,位居全球軍火出口國第四位。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報告稱,2009年至2013年間與2004年至2008年間相比,中國主要武器裝備出口增長212%,中國占全球武器出口比重從2%提升到6%。2009年至2013年間,中國向35個國家(主要是中低收入國家)供應武器裝備,近3/4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緬甸。報告說,中國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是其武器出口發展的一大原因。2013年,北約成員國土耳其在選購地對空導彈系統時沒有選擇歐洲、俄羅斯和美國系統而首選中國。 俄羅斯媒體心態復雜。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稱,中國武器出口的數量優勢很難轉化為質量優勢。中國國防工業雖然能夠生產相當多武器,但在尖端軍事裝備方面仍然不足。而俄新網認為,中國的武器出口量排名升至全球第四,可見其在武器出口領域的影響力在不斷增強。《華爾街日報》分析說,過去中國出口的武器主要是低端產品,如今,這個國家的武器生產商在高端武器裝備上正與受經濟危機影響的歐美同行較勁。德國《商報》稱,即使武器出口“中國也行駛在快車道上”,不久就會超越德國。《柏林日報》甚至認為,中國已經穩穩地跨入“世界先進武器俱樂部”。 中國不久前公布的軍費增速再次被拿來討論。法國《周末報》稱,亞洲近年來一直是全球軍備和武器進口的熱點地區,一方面是因為這里歷來是地緣政治的博弈地帶,存在許多長期的矛盾和爭端,另一方面,中美在該地區的競爭日趨激烈,中國軍事預算自1992年至今增加了6倍,也刺激了周邊國家進口更多武器裝備。澳大利亞《對話》雜志建議“更理智地分析有關數據”。文章稱,今年中國軍費名義增長與去年增長差不多,實際上低于2000年以來的平均年度增幅(15%)。這么說并不是否認中國作為軍事大國的崛起,但重要的是,至少目前看來,中國軍費還未出現加速發展或軍事野心加強的跡象。年增幅12%對美國、日本或澳大利亞來說是巨大數字,但對中國是正常情況。致命的“鏈式反應” 此次全球軍購報告作者、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全球武器交易項目研究員威茨曼17日表示,中國、俄羅斯和美國對南亞武器的供應都受到政治考慮影響,特別是中國和美國,顯然試圖利用提升亞洲的武器交易量,以強化在該區域的政治影響力。而在德國《世界報》看來,亞洲國家都有自己的目標:中國要成全球超級大國,軍事強國是其中的一個指標;日本希望要成為全球玩家;印度也希望成為世界強國。增加軍備的背后是各國仍缺乏安全感。 德國電視二臺評論說,亞洲軍備競賽是一個致命的鏈式反應和“可怕勢頭”,使它成為一個巨大沖突地區。德國新聞電視臺稱,亞洲軍事升級“讓人嗅到一戰的危險”,100年前歐洲發生的慘劇與軍事升級有很大關系。納拉帕特認為,21世紀的亞洲各國必須避免重復19世紀歐洲的歷史,不能因為爭吵升級而爆發戰爭。要想讓21世紀成為亞洲世紀,亞洲各國就必須避免戰爭。▲
環球時報201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