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鈞



摘 要:通過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狀況的問卷調查,由用人單位、畢業生、實習生對學校人才質量信息反饋,進行數據分析,得出人才培養工作的質量現狀,找出人才培養工作的質量短板,指出提升人才培養工作質量路徑。
關鍵詞:通識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目的,以了解人才培養工作過程中的質量狀況為目標,我校組織人才培養工作質量調查組對北京、上海、深圳、溫州、寧波、蘇州、杭州、武漢等地的實習生、畢業生進行質量跟蹤調查。了解用人單位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評價意見;了解學生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與建議、以及職業素質、人文素質與社會綜合應用能力等方面,了解人才培養工作過程中的成功與不足。聽取用人單位對人才質量需求意見,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層次。
一、專業質量調查的結果
人才培養工作是學校一項長期的工作,在培養過程中,學校自己處在“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角色,盡管各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進行了廣泛社會調查,對課程設置進行了充分論證,對實訓進行了模擬與仿真,但人才培養質量究竟如何?自己不能進行準確判斷,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必須經過社會實踐的檢驗,學生的質量必須經得起用人單位的檢測,才能夠進行評價和判斷。在調查過程中,筆者收集了學生和用人單位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調查數據,以三套調查問卷數據的統計結果為依據來進行分析和說明。
1.實習生人才培養質量調查
本次調查實習生共22個專業,發放調查問卷432份,回收417份,回收率為96.5%。統計結果如下:
2012實習巡回檢查實習生質量調查問卷統計表
從表中看出,學生對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工作基本上是認可的,滿意度都超過了85%。說明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上,采用了對用人市場調查、課程經過專家論證、實訓模擬與仿真等方面的工作收效是明顯的。但細致看前五項,學生對“自我學習”、和“在校實訓”的滿意度比較弱,見圖一。反映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了對學生知識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而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功,是今后發展所具備的能力要素。學生從中學進入高職院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只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學習方法,要“授之以漁”,為學生的發展架起云梯,讓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學生對“在校實訓”滿意度還不高,反映出職業院校校內實訓受設備與其它條件的制約,校內實訓還不能滿足學生的愿望。
后八項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調查,從學生的信息中反饋出來的是“管理能力”、“人際關系與協調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滿意度比較弱,說明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渴求社會綜合能力的提高。這些能力學生在書本、課堂上是學不到的,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培養。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任中學班主任時,在培養學生組織管理能力方面,曾讓每個學生輪流擔任學生干部,以此來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以及口頭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這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學校應該以學生為本,以人為本,以學生滿足社會需要和發展為本,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為學生人生發展撐起一片藍天。
2.畢業生人才培養質量調查
此次走訪的畢業生105人,共涉及18個專業。發放調查問卷105份,回收97份,回收率為92.4%。
畢業生對母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的反饋意見調查問卷統計表
對表中的“不滿意”進行處理,得出如圖二的圖表。
從圖二中可以看出,學生對“班主任工作”、“對自我學習能力培養”、“對第二課堂”、“社會交往能力”、“學生管理能力”等方面感到“不滿意”。恰恰反映出學生在對專業技術能力渴求的時候,對通識教育以及社會能力的向往。班主任要教育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重視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刻苦的學習意志;班主任工作既要與學生交心談心,指導學生人生的健康成長;更重要的是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做好個別學生的教育工作,從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具體情況出發,因勢利導,培養學生學會關心、學會做事、學會合作;成為學生人生道路的上良師益友。而學校在這方面暴露出的不足,必然影響人才質量。
3.用人單位的人才質量調查
學校是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學生是教育服務的直接消費者,而用人單位(社會)是教育服務的最終消費者。32家用人單位對我校人才培養質量狀況進行了信息反饋,調查統計結果如下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對學生“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語言與書面表達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略感不足。這說明通識教育薄弱暴露在我們的面前。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在知識與技能培養的時期,忽視了人的綜合能力的培養。而人的綜合能力恰恰是人走向社會的關鍵要素之一。因此學校應該將學生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并重,把人的發展放在比較重要的位置進行教育和培養,因為人畢竟是社會的人,除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更需要人文素質與社會應用能力的培養,忽視了人文素質,其質量肯定是殘缺不全的。
二、專業質量調查反映出的主要問題——質量短板
從上面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和學生對質量反映出的主要問題并不是技能,而是學生的人文素質,這些素質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應用語文能力
在調查中學生反映,應用文寫作學生感到力不從心。應用文的書寫學生無從下手,有的學生連通告與公告的區別都不清楚,甚至有的學生連領款單都不會寫,反映出大學生的基本能力與素質。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學生進入高校以后,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該項能力的訓練,應用語文能力的短板制約了人才質量層次。
2.人際溝通能力
學生從學校進入社會,在工作中與同事、領導以及單位外部人員都有著廣泛的聯系,必然進行人際交往。有的學生對事情的交代、對活動內容的表達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這里表現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禮貌層面的問題;二是語言表達的邏輯性與準確性層面的問題;三是語言表達的方式與方法層面的問題。這些非職業能力制約了學生的成熟與發展。
3.管理與協調能力
有部分學生因工作比較出色,需要進入管理崗位。但學生進入管理崗位感到手忙腳亂,不知道如何抓工作。顯現出學生管理能力的欠缺。對于整個生產過程的管理,涉及到人員的綜合利用與調配、生產資料的分配、器材的分配與協調等等都要求管理者的運籌能力。而高職院校的人才定位正是生產、管理的領頭人,表現出人才培養工作過程中的能力培養沒有到位。
三、搭建高職通識教育平臺,補齊人才質量短板
職業院校的通識教育包含著到實際工作部門的工作能力,社會應用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與協調管理能力等等方面,這些能力在學校是可以培養和鍛煉的。因此學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搭建通識教育平臺,彌補學生的能力缺陷,為學生走向社會提供綠色通道。
1.加強養成教育,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
現在的年青大學生基本上90后出生的。隨著社會生活條件的改善,這些學生在家中被視為掌上明珠,在養成教育上各家庭是參差不齊的。學生進入學校以后,學校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學校在加強對學生教育過程中,除了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外,還應該對學生加強養成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行為規范的同時,對學生團隊協作、人際溝通、語言表達、吃苦耐勞、誠實守信、心理健康等方面加強教育。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活動時間,加強對學生以上方面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科目,是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在與企業深度合作過程中深受啟發。盡管專業的多樣性,但企業對員工的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他們需要的是“肯做事、會做事、能把事情做好的人”,這就需要“明事理”[1]。職業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或者說是培養公民。如果職業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有技能而沒有文化,能賺錢卻缺乏公民意識,那么我們的教育就有重大缺陷甚至是失敗的[2]。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道德認知能力
學生的道德的認知能力盡管在中學階段進行了教育,但由于學生的心智處在尚不成熟階段,對學生加強道德認知教育是學校的義務和責任。學生的道德水平決定了人生方向,決定了將來能在人生舞臺能走多遠的問題,因此學校除重視課堂思想教育外,還應該重視校園文化軟環境建設。
有專家說過,“三流的學校靠校長,二流的學??恐贫?,一流的學校靠文化”。 校園文化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校園環境文化通過賞心悅目的自然環境、名人的書法字畫、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道德的熏陶;校園人文文化通過群體的文化氛圍、良好的治學學風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校史文化通過對歷屆畢業生的優秀作品、獲獎證書、就業狀況、社會知名度來教育和激勵學生職業獻身精神。通過校園文化潛移默化的教育,發揮校園文化凝聚人心,激發斗志,傳承歷史,推陳出新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校園文化催人向上的力量,規范自身行為,提高社會道德意識,形成學好專業服務社會的良好氛圍,促進學生的成長。
3.加強學生實訓教學,提升學生職業能力
從調查中得知,學生對進行崗位動手實訓還存在有缺憾。職業教育其核心要素就是培養學生崗位動手能力,要與崗位進行零對接。其目的不僅僅是掌握技能操作要領,更重要的是與師傅多接觸,掌握相關行業技術標準和規范,領悟企業文化?,F在有學校將學生頂崗實習來代替學生的仿真實訓,這樣的頂崗實習不能體現職業教育的特征?,F代職業教育需要將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與現場實境教學有機結合,而不是一味地強調頂崗實習[3],提升學生職業境界和通用能力。
4.開設通識教育課程
我們可以責備現行教育體制,但沒有理由耽誤年輕的一代?,F在目前的狀況是,高職素質教育的主要瓶頸就在于整齊劃一的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學生的多層次和社會多元化的需要,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情況和社會需要不匹配,教師的知識結構與教學模式不能適應學生的特點。而從整個高職教育改革發展來看,公共素質教育課改革滯后,影響了學生素質的提高,學生素質又制約了學生技能和能力的提升[4]。鑒于此,我們要下氣力開設通識教育課程。通識教育課程的總量不得少于總學時量的30%。教師通過第二課堂,加強學生單項目管理、綜合項目的管理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應用能力。
結束語:高職人才培養工作經過了十多年的實踐,對人才培養質量的研究停留在專業技能與學生動手方面,而忽視了學生主體的發展。學校應該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生綜合素質為基點,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把學生培養成“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及態度為其離開學校以后適應社會的程度”與社會相符合的專業技能的人才,才是高職院校質量生存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朱孝平 中職學校課堂教學怎樣更有效[N] 中國教育報 2012.11.7第7版.
[2]胡祥鴻 職業教育絕非制器[N] 中國教育報2013.3.1 第6版.
[3]崔發周 實習未必非“頂崗”[N] 中國教育報2013.4.2 第5版.
[4]閔建杰 實施項目學分制 補齊高職素質教育短板[J]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