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 麗
生活性服務業是指直接為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生活消費產品及服務的產業[1],它包括9大體系:餐飲與早點、住宿業、美容美發美體、沐浴、家政、服務、再生資源回收、洗染業、照相業、維修服務[2]。根據統計分類,生活性服務業由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七類行業組成[1]。生活服務業具有拉動經濟發展,增加社會就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作用。
雖然生活性服務業與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發展息息相關,但是國內關于生活性服務業的研究并不多。宣燁分析了全國各省、直轄市的生活性服務業,看出我國生活性服務業變化的區域特征。王鳳宏和洪濤分析了我國城市生活性服務業的現狀、特征和問題[3]。畢呂貴、洪清華和周效門對上海郊區生活服務業做了規劃,提出要建設好兩條郊區生活服務產業圈層和六個郊區生活服務產業集聚區[4]。
總的來說,國內對于生活性服務業空間結構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基本上停留在對生活性服務業的定性描述上。本文試圖以廣州為例,在廣州2008年第二次經濟普查生活性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分街道的就業人員數據的基礎上,運用集中化指數、區位商和MapInfo空間分析方法對廣州2008年生活性服務業空間分布進行研究,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其中人口與生活性服務業之間的關系采用了Moran’s I指數方法定量分析。
2008年廣州市包括10區2市。10區包括123個街道和23個鎮,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143.49萬人,占10區總就業人員的29.59%;2市由增城和從化組成,包括6個街道、11個鎮和1個流溪河林場,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9.60萬人,占2市總就業人員的19.89%。為研究描述方便,在本次研究中將街道、鎮、林場統稱為街道,即廣州共有164個街道。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就業人員數據來源于廣州2008年第二次經濟普查法人單位7類行業就業人員數量,面積數據來源于10區2市的2009年年鑒(即2008年面積數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MapInfo11.0繪制廣州10區2市的生活性服務業密度分布和區位商圖,并采用集中度指數和區位商來探討生活性服務業空間結構分布和集聚特征以及對廣州多中心城市發展的影響,并運用Moran’I指數分析人口與生活性服務業的關系。
從2008年生活性服務業10區2市就業人員密度空間分布來看(圖1),廣州生活性服務業首先高度集中在越秀區舊CBD中,其次是天河區新CBD,再次為海珠區和荔灣區。其中越秀區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密度高達11197人/Km2,是廣州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密度平均數(206.35人/Km2)的24.51倍,是最低就業人員密度從化市的746.47倍。

圖1 10區2市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密度空間分布

圖2 廣州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密度空間分布
從2008年生活性服務業分街道層面的就業人員密度空間分布來看(圖2),廣州的生活性服務業高度集中在越秀區和天河區兩個新舊CBD,并有向近郊的東部黃埔區、北部白云區、西部荔灣區和南部番禺區延綿擴散趨勢;同時,生活性服務業也在遠郊的花都區新華街道、從化市的街口街道、增城市的荔城街道、南沙區的南沙街道(都是各區、市政府所在地中心街道)集聚,由此可見廣州生活性服務業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而蔓延至近郊,并在遠郊副中心(新區)的政府所在地街道集聚,已經形成“一主五次”的生活性服務業空間結構,“一主”是指以越秀區和天河區為主的生活性服務業中心,“五次”是指市橋街道、南沙街道、新華街道、街口街道和荔城街道五個生活性服務業次中心。
從2008年4圈層①[8]生產性服務就業人員密度空間分布來看(圖3),廣州生活性服務業首先高度集中在由越秀區和部分荔灣區、天河區街道組成的核心圈層內。核心圈層中生產性服務業的就業人員密度分別是內圈層的25.98 倍,外圈層的43.23倍和外圈的193.71倍。
從區市、街道和圈層三類不同級別生活性服務業的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廣州生活性服務業已經呈現由CBD向四周蔓延并向郊區發展的特征和多中心現象。
廣州生活性服務業的總體空間分異特征采用集聚程度集中化指數[10](Concentration Index)來分析,內部分街道的空間分異特征和集聚程度采用區位商[11](Location Quotient)來論證。
集中化指數反映某地理要素空間分布的集中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圖3 4圈層生活性服務行業就業人員密度
C為生活性服務業空間分布的集中指數(0≤C≤1);n為研究對象個數;xi為i街道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占廣州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的比重;yi為i街道的土地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比重;C值越小,表示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的空間分布越均衡。C≤30%表示空間分布的集中程度低,30%<C≤50%表示一般,50%<C≤70%表示高,C≥70%表示極高。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出2008年廣州生活性服務業集中化指數為30.06 %,表示廣州生活性服務業的空間集中程度一般,比較分散。
區位商的公式為:LQ=r1/r2,其中r1為每個街道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占廣州市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的比重,r2為每個街道就業人員占廣州市就業人員的比重。LQ值越大表明生活性服務業的空間集聚程度越高,反之表明生活性服務業的空間分布越分散、稀疏。從圖4中可以看出,廣州生活性服務業分布較為分散,在城市中心區、近郊和遠郊都有集聚。

圖4 廣州生活性服務業區位商
廣州生活性服務業空間分布相關程度分別采用全局空間相關莫蘭指數和局部空間相關莫蘭指數進行分析,全局空間相關并采用蒙特卡羅模擬方法進行檢驗。
通過GeoDa軟件對生活性服務業的空間分布情況建立相關關系,進行全局相關性分析,得出生活性服務業的Global Moran’s I為0.6220,說明廣州生活性服務業呈現顯著的正相關空間集聚性,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分布較多的街道與較多的街道相鄰,較少的街道與較少的相鄰(圖5)。為了檢驗Global Moran’s I值是否顯著,在GeoDa軟件中采用蒙特卡羅模擬的方法進行檢驗,得出生活性服務業的P-value值分別為0.001,說明生活性服務業在99.9%置信度下的空間相關是顯著的(圖5)。
局部自相關分析表明,生活性服務業的“高高”熱點區域集中于越秀區和天河區的CBD中;“高低”異質性區域基本上沒有;“低高”異質性區域也只有圍繞CBD的幾條街道;而“低低”區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花都區和從化市、東部的增城市,南部番禺區的部分街道和南沙區,其他的是無顯著性區域,主要分布在低高和高高區域的外圍,包括海珠區、白云區、黃埔區和荔灣區(圖6)。

圖5 廣州生活性服務業Moran’s I散點圖和檢測圖
在《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10)》中,廣州多中心由“一個都會區、從化片區、增城片區、花都片區、南沙片區”組成(圖7),從圖2中可以看出,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密度分布除了主要分布在規劃的都會區之外,就是在四 個片區政府所在地街道(城市副中心)集聚,為各個城市副中心的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務,極大地促進城市副中心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圖6 生活性服務業LISA 圖
從圖2中可以看出,廣州生活性服務業分布雖然主要是分布在CBD,但也呈現向周邊蔓延擴張之勢,并呈現5級圈層化現象(圖8),使CBD由越秀區和天河區的街道逐漸向海珠區、白云區擴散,并進一步向番禺區、黃埔區、蘿崗區擴散,有力地促進了廣州城市中心的蔓延。
雖然生活性服務業的分布隨著人口向近郊擴散和遠郊副中心擴散,并隨著市場經濟的規律和政府的規劃導向逐步由老CBD向新CBD擴散和向副中心集聚,然而各副中心的生活性服務業的比重都不太高,沒有超過總就業人員的50%,新華和南沙副中心政府所在地街道生活性服務業的地位仍然較低。具體表現在兩個街道生活性服務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的比例并不高,還沒有達到全市的平均水平28.23%,尤其是南沙街道,只有17.33%。另外,生活性服務業的功能也比較單一,其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就占了6.41%,其次為住宿和餐飲業為3.48%,兩者之和超過了生活性服務業總就業人員總數的一半。在街口街道和荔城街道也是以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就業人員為主,分別占街口街道的43.61%和41.79%(表1)。

圖8 生活性服務業由城市中心向外圈層蔓延示意圖

表1 各副中心和新城政府所在地街道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比例
從生活性服務業的定義就可以看出影響生活性服務業空間分布主要原因是人口[1],生活性服務業主要是為人的生活服務的,所以有人口密集的地方,生活性服務業也必然發達。其次,從生活性服務業的組成行業來看,還有公共服務業發展和商業發展水平兩個方面影響生活性服務業的發展。
人口的變化直接影響生活性服務業空間分布,城市生活服務業中心所在地與其人口密度呈正相關,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生活服務業中心數量多且數量大。從圖9來看,廣州人口密度分布與生活性服務業密度分布高度類似。從城市郊區化的演變規律來看,人口首先呈現郊區化的趨勢,生活性服務業緊跟其后,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是跟人口發展緊密相關。
為了表明人口與生活性服務空間結構形成的正相關性,在此運用全局空間相關莫蘭指數Global Moran’s I ,取值范圍介于-1和1之間通過GeoDa對人口和生活性服務業和人口的空間分布情況建立相關關系,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Moran’s I=0.5977,可以看出,廣州生活性服務業與人口在空間上呈現正相關的態勢,生活性服務業與人口空間分布是正相關且相關性比較強。為了檢驗Moran’s I值是否顯著,在GeoDa軟件中采用蒙特卡羅模擬的方法進行檢驗,得出生活性服務業與人口的P值分別為0.001,說明兩者分別在99.9%置信度下的空間相關是顯著的(圖10)。

圖9 2010年廣州人口密度分布圖

圖10 生活性服務業與人口Moran散點圖和檢測圖
區市政府所在地是形成生活性服務業次中心和中心的主要原因。區市政府所在的街道其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行業從業人員必然多,相應的也會是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3類行業(都屬于公共服務業)的聚集地。從表2可以看出,街口街道、荔城街道、南沙街道和新華街道四個生活性服務業次中心的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的占生活性服務業的比重都很高,最高的是市橋街道為25.08%;相應的社會公共服務業的比例都很高,尤其是荔城街道公共服務業高達70.08%??梢?,區市政府所在地是五個生活性服務業次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
另外,政府所在地也是生活性服務業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例如,位于生活性服務業密度第四名的光塔街道,其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就占生活性服務業比例近50%,是政府部門的集聚地。
生活性服務業是為人們生活服務的產業,其中商業(包括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兩類行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生活性服務業的空間分布。以生活性服務業密度前四名的街道為例,商業在華樂、北京和天河南街道三條街道的比重都超過70%。

表2 五個生活服務業次中心公共服務業的比重

表3 商業在生活性服務業前四名街道的比重
如前所述,廣州生活性服務業雖然已經由CBD向周邊擴散,四個副中心的生活性服務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聚集,但是主要還是表現在公共服務業的集聚上,商業還并不發達,生活性服務業所占總就業人員的比重還是很低。因此,要加強副中心商業的建設和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在總就業人員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一方面,要加強副中心商業的規劃建設。首先,做好商業規劃。合理布局商業網點,建設高端商業中心、特色步行街和社區商業零售網點,構建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現代商業服務體系。其次,對大中型商業網點建設進行引導。加強對商業網點的宏觀管理,引導和規范商業設施建設,促進商業網點有序地發展。第三,發展新型商業業態。在傳統百貨業的基礎上,發展shopping mall-outlet等新型商業業態,繁榮商業市場。第四,加強社區商業零售網點的建設。各副中心的社區商業零售網點還很缺乏,尤其是南沙區,由于建區時間較短,社區商業零售網點非常欠缺,當地人民生活非常不便,因此要切實加強社區商業零售網點的建設,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
另一方面,要提高副中心的生活性服務業總體水平。首先,要加強公共服務業的規劃建設。雖然公共服務業在四個副中心的比例比較高,但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三類行業的比例仍然很低,要注重提高這三類行業的規劃建設。其次,要注重生活性服務業七類行業的協調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七類行業必須按合適比例協調發展,才能為人民生活提供合理的服務。
本文只是基于廣州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對2008年廣州生活性服務業的分布特征、集聚程度和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開拓了從就業人員角度對生活性服務業空間布局的研究,也創新運用Moran’I方法分析人口對生活性服務業的影響,是對廣州生活性服務業研究的一個補充。然而,由于2004年第一次經濟普查與2008年時間間隔的短暫性和第一次經濟普查正逢2005年廣州區劃大調整時期導致許多街道生活性服務業就業人員數據的不可獲得性,還不能對廣州生活性服務業分布進行動態研究。因此,關于廣州生活性服務業的分布、特征和空間結構變化的動態發展研究,將是未來廣州生活性服務業空間布局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注釋:
①廣州可劃分為4個圈層:核心圈層、內圈層、外圈層和外圈,核心圈層包括越秀區,荔灣區的白鶴洞街、彩虹街、茶滘街、昌華街、沖口街、多寶街、逢源街、花地街、華林街、金花街、嶺南街、龍津街、南源街、橋中街、沙面街、石圍塘街、西村街、站前街18條街道,天河區:獵德街、林和街、沙東街、沙河街、石牌街、棠下街、天河南街、天園街、五山街、洗村街、員村街11 條街道,海珠區:濱江街、昌崗街、赤崗街、鳳陽街、海幢街、江海街、江南中街、龍鳳街、南華西街、南石頭街、沙園街、素社街、新港街13 條街道;內圈層包括白云區、黃埔區、蘿崗區、除了欖核鎮和大崗鎮的番禺區和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除核心圈層之外的街道;外圈層包括花都區、南沙區和番禺區的欖核鎮和大崗鎮;外圈包括增城和從化2 市。
[1]宣燁.我國服務業地區協同、區域集聚及產業升級[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12.
[2]洪濤等.中國生活服務業發展報告(2011)[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3]王鳳宏,洪濤.我國城市生活服務業的發展與對策研究[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3,7(1):25-28.
[4]畢呂貴,洪清華,周效門.上海郊區生活服務業的發展思路與規劃布局[J].上海城市規劃,2009,(3):37-41.
[5]周勇,王國順,李榮華.中國信息密集型生活服務業的分類研究[J].生產力布局,2007,(8):86-88.
[7]周勇.中國資本密集型生活服務業的分類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8):217-218.
[6]周勇.中國勞動密集型生活服務業的分類及升級研究[J].生產力布局,2009,(24):24-26.
[8]蔣麗,吳縛龍.2000-2010 年廣州人口空間分布變動與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演化測度[J].熱帶地理,2013,33(2):147-155.
[9]廣州市城市規劃局.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R].廣州市城市規劃局,2001.
[10]蔣麗,吳縛龍.2000—2010年廣州外來人口空間分布變動與對多中心城市空間結構影響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4.
[10]蔣麗.廣州市生產性服務業空間分布及成因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