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歡
(新疆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1.中國能源供需現狀
我國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是能源賦存分布不均衡,開發難度較大,加上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浪費嚴重,使得我國能源需求量迅速攀升,能耗速度超過了經濟發展速度,能源供應和能源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2002—2012年我國石油、天然氣需求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產量的增長速度。石油供需缺口逐步增大,由2002年不到10億噸增加到2012年的近30億噸,產量基本在20億噸左右,而消費量增長了1倍多。天然氣2002年供大于求,到2007年開始供小于求,2012年供需缺口近400億立方米。僅僅依靠國內能源供應難以滿足需求的增長,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量必然會不斷增加,對外依存度提高。

圖1 2002—2012年中國石油產量和消費量對比 單位:百萬噸
2.中亞國家油氣資源狀況

圖2 2002—2012年中國天然氣產量與消費量對比 單位:10億立方米
中亞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見表1和表2)。其中,哈斯克斯坦是中亞地區石油生產第一大國,已探明儲量和年產量居中亞各國之首。土庫曼斯坦的主要能源資源是天然氣,其遠景儲量高達24.6萬億立方米,排世界第四位,占世界總儲量的12.7%。烏茲別克斯坦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其國土面積有63%位于環里海油氣凝聚帶。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油氣資源相對貧乏。另外,除陸上資源外,毗鄰中亞地區的里海地區同樣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被稱為是21世紀的“第二個波斯灣”。

表1 2012年中亞五國石油儲量、產量及消費量

表2 2012年中亞五國天然氣儲量、產量及消費量
我國對中亞各國主要出口紡織等輕工業制品,主要進口原油、天然氣及工業原材料等,這種互補性的資源與貿易結構,促進了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近年來,中亞國家的對外出口商品結構并沒有發生太多的轉變,能源、礦產品仍是中亞各國主要的出口商品。如哈薩克斯坦以出口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為主;土庫曼斯坦的出口商品則以天然氣、石油產品、紡織品、電力為主;烏茲別克斯坦也以出口天然氣為主。
通過圖3可以看出,2000—2010年我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貿易額呈現不斷增長趨勢,尤其是2006年中哈石油管道、2009年中亞—中國天然氣管道開通以來,雙方能源貿易數量在2007年和2010年實現快速增長。

圖3 2000—2010年我國從中亞國家進口能源總量
1.油氣領域合作項目不斷增加
我國與中亞國家油氣領域的合作項目不斷增加,如2009年10月中石油與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簽署了《關于中哈石油管道二期二階段建設的框架協議》等,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計劃每年向我國出口50~1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并計劃把中哈石油管道的年輸送能力從1000萬噸提升至2000萬噸。美國的BMB Munai Inc.公司與我國MI能源控股公司簽訂了向MI能源公司出售其在哈子公司Emir Oil的協議,由此MI能源公司獲得了在2013年1月之前對Emir Oil有限責任公司在哈曼吉斯套州的勘探鉆探技術。2011年2月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訪華期間,簽署了能源領域的合作協議,包括哈薩克斯坦國家開發銀行與我國進出口銀行之間就建設一體化天然氣化學綜合體及基礎設施項目簽署了具體貸款協議等。
2.清潔能源領域合作前景廣闊
我國與中亞國家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不斷擴大。在電力領域,2011年3月我國天辰工程有限公司與哈薩克斯坦AES Sogrinsk TETS LLP公司簽訂了將25MW改造成50MW電站項目EPC總承包合同,項目建成后索格林斯克熱電站功率將提升52%,達80兆瓦。我國中水電公司和地質工程公司在烏茲別克斯坦承擔的在建項目也順利進行。在鈾礦資源和核能的開發和利用方面,2010年9月哈薩克斯坦烏利賓斯克冶金廠已在我國核工業集團下屬建中核燃料元件公司完成了燃料鈾認證,該廠計劃從2014年開始向我國實驗性出口約2噸燃料鈾,到2020年逐步增加至每年200~400噸。2009年8月我國廣東原子能公司與烏茲別克斯坦地礦委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發展鈾礦,預計2014年開始投產。
1.地緣因素
我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接壤。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雖與我國不接壤,但相距很近。這為中國與中亞國家開展能源合作提供了便利的地緣條件。隨著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中國與中亞國家在鐵路、公路以及管道運輸等方面將會更加便利。隨著油氣管道的修通,中亞油氣資源將可以直達中國內地。
2.歷史淵源因素
歷史上,中國與中亞地區就保持了密切的聯系。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中亞地區成為古絲綢之路要道,中國開始了同中亞地區的友好往來。清朝時期,中亞的哈薩克左部右部等部先后稱臣于清。直到19世紀下半葉,沙俄吞并中亞,從中國西部割去大片領土,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和塔吉克人成為中俄邊界上的跨國民族。長期的交往使得中國與中亞國家具有民族文化親緣性,相互的文化認同度高,有利于雙方開展一系列的合作。
3.合作平臺的建立與不斷完善
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其確定的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是能源、交通等方面。哈、吉、塔、烏等國是成員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的制定將各國間的經貿合作目標提升到更高層次,即爭取用十幾年的時間實現上合組織內部商品、資本、服務和技術的自由流動,這為中國與其他成員國的能源合作提供了有效扎實的合作平臺。
另外,亞洲開發銀行于1997年發起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計劃,旨在通過鼓勵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加快10個成員國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2011年CAREC在第11次部長級會議上通過的CAREC2020戰略中指出要把能源領域作為到2020年的六大工作重點之一,逐步促進能源市場一體化和提高能源開發利用效率。CAREC機制也為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提供了平臺。
4.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后,新疆加快了對外開放步伐,喀什和霍爾果斯兩個特殊經濟開發區建設的啟動推動了我國與中亞國家的合作。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時提出,為了使亞歐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敖z綢之路經濟帶”的提出有助于新疆以及西部地區發展,進而推動中國參與中亞區域經濟以及能源等領域方面的合作。
1.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影響
中亞地區“三股極端勢力”活躍,嚴重威脅著該地區的的安全與穩定。在新疆,“東突”恐怖勢力不時煽動鬧事,挑起民族事端,使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由于能源是中亞國家的立國之本,恐怖分子為了達到目的,必然會以油氣管道、煉油廠以及外國公司為破壞或襲擊目標。因此,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如何應對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影響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大國地緣政治的影響
近年來,美國在中亞的勢力不斷擴大。美國從其全球戰略角度出發,十分重視中亞里海地區的政治與經濟戰略地位,已制訂和正在實施為爭奪和控制中亞里海地區的新戰略。另外,對于俄羅斯來說,中亞里海地區是其傳統的勢力范圍,近年來俄羅斯的重要國家戰略之一就是借助能源優勢推行能源外交以促進國家經濟的復蘇,而里海地區油氣出口對俄羅斯來說是一種威脅和競爭,所以,影響并控制中亞里海地區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對俄羅斯來講也是利益攸關的重大戰略問題。同時,日本、印度和歐盟等國家也希望參與里海能源的開發,以獲得經濟利益,保證本國的能源安全。由此看來,中國與中亞國家的能源合作必然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影響和激烈競爭,付出更高的成本進而限制能源合作的空間。
3.里海的劃分問題
里海大陸架及其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堪稱是僅次于波斯灣、俄羅斯西伯利亞的世界第三大油氣產區。冷戰結束之后,里海沿岸的幾個國家對于里海水域的劃分出現分歧,伊朗、土庫曼斯坦和阿塞拜疆在部分里海歸屬問題上矛盾不斷激化,同時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介入和參與,使得里海油氣博弈格局錯綜復雜。里海法律劃分問題在較長一段時間尚不可能徹底解決,這給投資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4.中國石油企業自身實力不足
中國與中亞國家進行能源合作日益面臨著西方跨國石油公司激烈的競爭。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石油公司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和政府的支持,在里海石油的開發爭奪中占盡了先機。雖然近年來我國的三大石油公司也在不斷參與世界各地的油氣的開發,并且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和經驗,但是與西方跨國油氣公司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使得中亞國家還是更加重視西方大石油公司。
通過分析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的現狀與影響因素,可以看出,我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態勢良好并且存在很多推動能源合作的有利因素,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的歷史機遇下,中國應該積極開發和利用中亞地區的能源資源,同時也必須考慮能源合作的不利因素,通過有效途徑和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推動中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的進一步發展。
[1]耶斯爾.中亞地區的能源博弈[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0(6).
[2]耿曄強,馬志敏.基于博弈視角下的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能源合作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1 (1).
[3]孫曉霞.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間能源合作現狀及問題[D].外交學院,2012.
[4]柴利.構建我國與中亞國家能源合作機制的動因與基礎[J].新疆財經,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