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仲巖 李林林
(齊齊哈爾大學,黑龍江齊齊哈爾161000)
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了企業社會責任這一理念和思想進入我國的進程。實踐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其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力并不斷可持續成長的有效手段和資本。傳統的組織往往是被動地去承擔社會責任,而通過這種形式去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已經不合時宜。21世紀倡導和諧、綠色、可持續發展,新時代要求企業主動承擔屬于自己的社會責任,并將社會責任劃入企業的一項重要發展戰略。從管理學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認知的角度來看,組織的生存、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因此,企業需要時刻關注社會環境,協助政府維護社會安定,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倡導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進而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企業戰略運營的宗旨,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經濟、環境所構成的系統,因此要想實現長遠的發展,必須協調好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的關系。
從我國當前經濟環境的實際情況來看,企業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主要分為以下五大類:1.環境類:環境損害的修復或防止、污染控制、產品的節能減排、自然資源及能源的保護等;2.人力資源類:職工健康與安全、公平競爭和職位提升、人員培訓、改善員工工作環境等;3.社區類:社區公益慈善活動、教育與藝術等;4.顧客和產品類:產品安全、產品質量、產品循環利用、促進消費者權益活動等;5.其他類:企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一些信息。
平衡計分卡是羅伯特·卡普蘭和大衛·諾頓在1992年提出的績效評估方法,以一組由四個角度組成的績效指標來評價組織績效,該四個角度分別是:財務、顧客、企業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平衡計分卡的優勢在于完善了傳統績效評估體系,彌補了其對非財務指標考察的不足,并加強了對企業未來投資的前瞻性評估;另外,平衡計分卡將財務、顧客、企業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作為具體衡量指標,有利于把籠統復雜的抽象化概念化繁為簡成為清晰準確的目標,進而為企業合理有效地評價自身績效提供方便。
本文充分利用了平衡計分卡的特點,將組織社會責任類別中存在的難以量化的信息轉化為具體可衡量的評價指標,同時從平衡計分卡的四個重要維度中尋找關鍵要素,協助企業實現社會責任子目標向具體、有效和可衡量的指標轉化,并為其設置一定的目標。基于此,平衡計分卡的使用者可以決定通過哪些經營活動實現已設定好的總目標,進而對該活動的效果進行評價。
在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模型中引入平衡計分卡,需要將平衡計分卡中的四個重要維度(財務、顧客、企業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通過相應轉換與社會責任信息類別相結合,其具體轉換方式如下所述:
1.財務。對于營利性組織來說,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的首要目標,是組織生存的前提保障,更是投資者和股東關注的焦點。財務指標作為平衡計分卡中唯一的財務評價維度,具有很強的客觀性,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組織的效率。它顯示了組織戰略實施是否為最終的企業運作成果作出一定的改善及貢獻,包括增長、股東價值、生產力、生產戰略、節源戰略等方面。環境類社會責任中的節能減排信息可以和財務維度相互轉換。
2.顧客。顧客維度在平衡計分卡中主要用來體現組織社會責任中顧客和商品的信息,它可以評估客戶與企業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企業形象、客戶關系、產品服務等方面。
3.企業內部流程。企業內部流程是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中的重要因素,通過對企業內部經營流程、管理控制過程合理性的評價來反映社會責任的績效高低,將直接影響企業文化的形成。在企業的各項社區活動當中,企業的組織、參與和運作都是其社會責任感的外部操作流程和體現,所以可以將企業內部流程與社區相關聯。
4.學習與成長。學習與成長要素普遍存在于各個組織的戰略目標與績效評價指標之中。在BSC中,學習與成長要素涉及信息構建、知識管理和人才培養三個層面,因此學習與成長可以與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人力資源相關聯。
這里并未把企業社會責任類別中的第五項,即企業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其他利益相關者等的信息評估與某個特定維度相對應,因為它可能會與平衡計分卡中的四個維度都產生一定的聯系,也就是說它能夠體現在某一維度中的某些細化的評價指標中,因此責任類別中的第五類可以作為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的“其他類”指標。
平衡計分卡四維度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類別之間的轉換如圖1:
基于定量評價的目的,本文在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平衡計分卡績效評價模型構件時,利用一些企業社會責任信息類別中的關鍵衡量要素來完善和拓展評價模型,進而實現對企業社會責任評價向對企業具體行為衡量的轉換。具體指標如圖2所示。

圖1

圖2 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結合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與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的特點,本文將平衡計分卡的四個評價指標再次細分成10個體現社會責任的關鍵指標,然后按百分制對各個指標賦予權重。首先對財務維度中的三項環境類信息進行打分,每項10分,最后財務維度的績效總得分就是30分。然后確定評分標準,以能源節約的績效為例,本文選擇以單位能源費用與上期單位能源費用的比值為衡量標準,當比值大于或等于1時,則扣分或不得分,若比值小于1時,則在十分制下酌情加分。依此原則對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細化指標進行計算,根據既定的評分標準給每個指標評分,最后進行匯總得出企業的社會責任績效總得分,進而實現測定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程度的目標。
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可以對企業社會責任績效的各項指標進行考核,因此組織管理者能夠在初始目標的指引下,獲得企業進行社會責任管理后的各種有效反饋,從而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及時糾偏,對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指標中反映的不足進行合理的調整,并且為設置有效的激勵措施提供考核依據。社會責任的層面各有不同,因此并不是所有企業所關注的社會責任都是一樣的。因此在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時,要根據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具體情況引入權重因子進行,以此體現企業關注社會責任的差異性。當一個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某個方面比較重視時,比如說企業的社會責任績效評價主要著眼于環境保護和顧客產品服務層面,那么就可以提高平衡計分卡的財務和顧客維度的權重。除此之外,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需要結合自身需求,合理調整圖2中的關鍵要素和評價指標,進而得到符合實際情況的考評指標。
平衡計分卡中的四個維度評價指標之間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彼此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構成一個完整的績效評價系統。從系統學理論出發,財務維度是整個社會績效評價系統的一個大環境,當一個組織將環保節能的理念當做其社會責任感的基調,那么由此產生出的各項流程如社區公益活動的組織參與度等就可以作為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外在體現。這時企業對于人力資源層面的社會關注度則成為了企業社會責任有效的內在表達,而這種關注度也成了顧客維度中產品客戶這一類別的內因。因為只有職工的滿意度提高了,所生產的產品質量和提供的服務品質才能有真正的提升,與此同時,員工的努力工作得到了正向的反饋,這會在極大程度上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自我實現感。
本文在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體系時,尚缺乏一些宏觀的外部因素評價指標,對于政府頒布的新政策、法律法規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競爭對手的戰略等不可控因素考核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的另一個主要層面。責任型企業要時刻監控外部環境的變化,提高組織應對變化的靈敏度,及時有效地調整考核指標以適應環境的不斷變化,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工作穩步前進保駕護航。
[1]李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管理學分析[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9(4).
[2]羅明新.戰略視角下的企業社會責任[J].黨政干部學刊,2009(7):49-52.
[3]陳榮杰.社會責任對公司競爭力的影響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2,28(3):166-168.
[4]徐二明.國內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1(1):48-68.
[5]劉銘芬.基于平衡計分卡理論的企業社會責任戰略管理研究[J].價值工程,2010,29(26):11-12.
[6]帥萍,Johana.基于企業戰略的社會責任財務評價體系研究[J].生態經濟(學術版),2010(2):13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