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莉 胡海梅
(哈爾濱商業大學會計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國內外學者對技術資本成本的研究始于對技術創新的研究,進入21世紀后涉及技術資本的研究逐漸出現。近年來,針對技術資本的研究有了一定進展,也偶見關于技術資本成本研究的成果,國外學者Harrison、Samson研究認為技術要素資源通過技術市場的變化、需求、成本控制、邊際利潤和形成的最終經濟效益來確定其價值;Hiroyuki Odagiri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越強,獲取技術的成本越低,企業更加傾向于自主研發獲取技術資本。國內學者宋琪、金楓、劉建中、張惠真等對關于技術資本的相關成本分別從技術資本的屬性、獲取途徑、配置、投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國內外有關技術資本成本的研究,大多數集中在技術資本屬性、技術資本單一成本要素方面。雖然西方學者對于技術資本的研究始于20世紀,但是關于技術資本投入產出過程中的全面成本的研究幾乎沒有。
因此,研究中綜合考慮技術資本轉化為財務成果過程中的全部成本,分析成本控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其實施有效的成本控制勢在必行,這既是企業實踐的需要,更是相關理論研究的必然趨勢。
要想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擁有自己獨特的核心技術。但是過去幾輪科技革命中我國企業始終處于跟隨、模仿、從未超越的狀態。為求發展,我國企業引進非核心技術降低生產成本為企業創造價值,但技術發揮具有時效性,形成的技術成果一旦擴散,企業很難再利用技術資本價值再造功能與其他要素資本進行合理配置。隨之帶來的是整個行業產品成本的下降,同樣價格也隨之下降,使企業很難維持成本優勢。如果企業不重視核心能力的培育,將失去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未來發展將面臨巨大困難。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關系到一國的根本性創新和自主研發能力的高低。統計數據顯示,比較發達的國家基礎研究投入均在10%以上,甚至有些國家像美國和日本達到20%,而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還不到5%。相比之下,我國基礎研究投入明顯偏低,同時應用研究投入沒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2012年我國對應用研究投入下降0.9%,僅占美國和日本的1/3。另外,企業作為投資主體只追求當期利益,沒有遠大的自主研發創新方面的投資目標。2012年我國企業進行的科學研究投入僅占2.3%,而美國約占7%,日本約占15%,差距很大。我國自主創新研發結構不合理,導致技術資本前期投入不足,甚至會加大研發成本,或者由于研發結構不合理導致研發失敗,產生巨大的沉沒成本。
技術作為一種高級要素從初始投入,即技術要素的籌集階段,經歷研發、產品化、商品化形成技術資本的運用階段,最終轉化為財務成果。這一轉化過程會發生與技術資本成本相關的無法消除的各種成本。該過程的存在必然會產生投入與產出上的時間差,體現為技術資本投入產出效率的滯后性,滯后期隨著研發投入強度不同而不同。根據國家統計局《2010—2012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分產業部門看,研發經費投入超過200億元的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等行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與主營業務收入之比)超過了1%的行業(見表1)。

表1 2010—2012年我國主要行業R&D經費情況
研發投入效益的滯后性,可能導致企業后期投入不足。國際上一般認為企業技術研究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2%以上才能維持生存,而占銷售收入的5%才具有競爭力。而我國企業普遍存在短視性,更傾向于模仿而忽視自主研發。大多數企業往往采取外購取得技術資本,需要一次性投入較大資金,外購技術資本需要企業花費更長的時間來學習和適應,還可能會調動和占用其他資源,從而增大資源的消耗以及人才的浪費。
要素資本包括物質資本、財務資本、人力資本、技術資本、信息資本和知識資本六大資本,各要素資本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綜合體,被企業所擁有和控制。企業應當合理配置每一個要素資本在這個綜合體的比例,如果比例不當,造成要素資本結構比例失衡,企業在進一步開拓市場時將面臨很大困難。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為追求高額利潤,會加大對某一項要素資本的過度投資,這樣雖然短期內可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但是巨大的沉沒成本占有了大量的資本,導致后期無法及時補充其他核心資本,出現后勁不足的現象。
企業應高度重視對核心技術的培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成立專門研發部門,組建研發團隊,通過細致分工,進行市場調研,根據市場需求研發能引領市場的先進技術。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核心技術能夠提高產品生產率,減少不必要的勞動時間,使企業必要勞動時間不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樣企業技術產品成本不高于同行平均產品成本,獲得成本優勢,提高市場占有率,縮短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帶動企業持續發展。
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最為關鍵的決定性因素。要加大研究與開發投入,大力實施自主創新主導戰略,努力改善企業研發結構。從美國和日本科學研究情況看,企業是進行基礎和應用研究的主體,高科技的成功研發在發達國家大約近80%是由企業自主研發完成的。借鑒國外發展經驗,我國要逐步使科技體制由政府研究機構主導型轉變為企業研究機構主導型;政府應該從財政、稅收方面給予企業大力支持,金融機構應該對積極進行自主研發的企業放寬貸款限制,使企業擁有足夠的資金開展技術研發。
技術資源形成技術資本后,在生產過程中會節約原料的投入,提高生產效率,加強了資本的有效轉化,同時提升了產品的生產速度和周轉速度,使得技術資本價值轉移效率和價值增值功能進一步加強。西門子高層預計,技術研究開發時間每縮減1天,營業利潤可有近0.4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產品周轉效率提高5天,利潤增長近兩個百分點。技術資本投入產出所需時間越短,產品生產周期越短,在相同的時間內會給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企業財務人員應準確測算研發資金,提高技術資本的利用效益;研發人員要以企業發展目標為導向,重視技術資本投入產出效益,保證新技術能夠迅速從研發部門轉移到生產部門,縮短從研發到實現價值創造的時間。
企業要想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以技術資本為核心的合理的要素資本結構,并從整體上加以優化。高科技企業對技術、人才要求嚴格,因此企業應提升技術資本、人力資本的投資比重;制造業需要對物質資本、技術資本投入更多。在加大技術資本投入力度的同時,還要兼顧繼續尋求新的技術資本增長點,不斷將研發的新技術轉變成技術資本并運用到生產中,使技術資本長期處于一種常用常新的階段。技術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投入都離不開財務資本的支持,沒有資金,企業長遠發展寸步難行,所以各要素資本的投入要在企業綜合資本成本最低、面臨財務風險最小、獲取價值最大的前提下進行最優配置,以此來調整當前的失衡結構。
[1]鄧穎.技術資本市場技術創新模式研究[J].財會通訊,2012(7).
[2]劉嘉庭,王懷庭.中國企業應重視技術資本和創造資本的培育[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2011(3).
[3]羅福凱.技術資本與中國企業投資方式的選擇[J].會計之友,2013(5).
[4]羅福凱,永勝.技術資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資本選擇[J].科學管理研究,2012(2).
[5]張睿.技術資本與人力資本關系分析[J].財會通訊,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