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晉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主要的職責分兩大塊,一是研究我國對外開放、涉外經濟領域的一些重大的長期性、綜合性、全局性問題,比如關于企業“走出去”問題,關于對外經濟關系問題,甚至包括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問題。像2013年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改革的問題我們也積極參與并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二是有關外經貿形勢的研究。應該說最近幾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世界經濟形勢錯綜復雜,所以對于形勢問題的分析,對于我們正確把握政策調整方向、做出準確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許多難點、熱點問題也是我們關注的。
從2011年開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組織了一個課題組,專門對外經貿形勢進行跟蹤分析,成員是不固定的,每個季度要有一個報告。從成果來看,表現還是不錯的。3年累計有17 份報告,其中有13 份報告有國務院總理、副總理的批示。對于相關部門進行政策研究,進行政策調整,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2013年先后有6 篇報告,其中4 篇報告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要批示,尤其對2013年的一些難點問題,像出口一日游問題等,因為調查深入細致,及時發現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幫助中央及相關部門決策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我們總結出了一條開展外經貿形勢分析的經驗,就在于它有一個四輪驅動的調查研究的方法體系。一是宏觀數據分析,包括海關統計、工業統計;二是每次寫報告之前,要到一些重點地區去和當地的地方政府、甚至是企業的代表,召開座談會;三是需要到一些典型的企業做實際調研,要有現場的感覺,要接地氣;四是要面向全國20多個城市發放調查問卷,通過企業調查問卷的方式來掌握企業對當前形勢的一些判斷和他們的政策建議。
2013年底完成的一些報告和總結的一些主要觀點實際涉及兩個判斷、兩個建議。當然這個匯報主要還是圍繞出口增長的形勢展望來進行的。
第一個判斷,認為企業對2014年出口增長形勢預期是略有回升的。第二個判斷,作為企業來說,其困難并沒有因為外部需求可能有所增長而有所減少,反而是有增無減,傳統產業競爭力下降的趨勢仍將持續。第三點是一個建議,國務院在最近幾年為了幫助企業疏困解難,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比如2013年的12 條以及之前的政策措施。但是我們看到屬于貿易便利化措施是短期性政策,我們建議這些便利化的措施應該常態化、機制化。最后一點,針對要鞏固傳統的競爭優勢,培育新的優勢,關鍵還在于要促進我國外貿的轉型升級,就這方面我們也提出了相應的一些建議。
首先,為什么企業預期有所回升呢?這是基于2013年10月、11月的地方調研和企業問卷調查的結果得出的。在2013年秋季的問卷調查中,企業認為2014年出口增長形勢會略有好轉,認為大有好轉和略有好轉的企業比重上升到56%,比春季調查提高了10 個百分點,比2012年秋季也是提高了十幾個百分點。從這點來看,企業的預期有所回升。再結合其他方面的分析,初步認為2014年出口增長大致在10%左右,比2013年會略有回升。
企業這樣一個謹慎樂觀的判斷來源是什么?我們對目前企業持有定單的情況做了全面了解,2013年秋季10月份定單有所增加或者略有增加的企業比2012年秋季明顯上升。這兩個合起來達到66%,比2013年春季調查的比重也有所上升。另外,定單的期限發生變化。長單比例明顯上升,其中6 個月以上的長單甚至達到了32.8%,這一點也是比春季和上一個年度的調查有所好轉。第二個重要的方面在于全球經濟增長的形勢,印證了企業預期有所上升。從2013年季度的分析來看,首先美國經濟有了比較不錯的增長,三季度增長率甚至達到4.1%。另外美國失業率下降,11月份下降7.0%,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相比,下降趨勢比較明顯。房地產市場有所回升。
從2014年來看,目前最大的風險確實是量化寬松政策(QE)退出的問題,我個人的基本判斷是QE 如果采取逐步退出的方式,對美國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影響,或者說沖擊是相對有限的,主要基于以下兩點:
第一,就在于QE 對實際金融市場造成影響的同時,另外一個方面更多地是對市場預期的影響、對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的影響。但是我們知道QE 已經折騰了幾次,尤其在2013年曾經宣布QE 要退出,導致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市場出現動蕩,最近也一直在講QE 什么時候退出、如何退出,這就意味著QE 退出帶來的沖擊已經落地。這樣QE 在適當的時機采取逐步的方式,預期的弱化可以避免對經濟造成更大的沖擊;
第二,QE 的退出也是事關美國經濟是否穩定和溫和復蘇的關鍵。如果美國選擇QE 退出,至少認為已經有了新的因素可以帶動美國經濟的溫和增長和經濟的回升,可以通過QE 退出的方式來解決美國面臨的一些問題。從這一點上,我們也有理由相信,QE 退出的影響可能是相對有限的。2014年美國經濟表現還是溫和的復蘇,我認為不會改變。
2014年對全球經濟影響關鍵性作用比較大的,是歐盟或者歐元區。盡管歐元區還面臨很多問題,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但是歐元區在2013年還是負增長,2014年會由負轉正,盡管這個正只有1%,但對全球經濟總量增量的影響比較大。
下面來談談日本經濟。安倍經濟學對活躍日本經濟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股市回升,投資者信心上升,通縮的結束,尤其是日元貶值帶動出口增長以及對經濟的正向拉動,在2013年表現尤為明顯。2014年,它有正面的因素,比如東京奧運會,這會產生正向拉動。負面來自兩點,一是日元貶值效應在2014年會減弱,二是消費稅由5%上調到8%,4月份以后消費會收縮。但總體來看,日本經濟在全面因素的影響下,會有比較穩定的增長,而且出現的問題對全球的影響是有限的,不足以改變全球經濟復蘇的方向。
新興經濟體在歐美經濟趨于穩定的情況下,出口增長可能會有所回升,新興經濟體的穩定增長還是指日可待的。
市場需求可能會有所回升,但是更應該看到我國企業的困難并不會因此而減少,傳統產業競爭力下降的趨勢仍然會持續。根據調查來看,出口比較困難或者造成企業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三大主要原因:一是勞動力成本上升,二是原材料成本上升,三是貿易摩擦增多。其他原因也是存在的,包括國際市場需求減少。企業成本上升壓縮了企業的收益,大多數企業還需要通過提價的方式應對,這是一種必然選擇。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收益并沒有明顯增加,反而是下降的。
我國出口企業的利潤,特別是傳統產業,利潤主要依靠出口退稅,企業做這個單子已經把出口退稅作為利潤的主要或者全部來源。實際業務過程當中基本是收支相平,所以退稅能不能及時到位是決定企業利潤的關鍵。事實上,出口退稅只會為企業帶來少量的利潤。
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在全球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中的比重實際上連續兩年是下降的,在2014年還會繼續下降,其中重要原因與人民幣匯率升值不無關系。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最新統計,2013年1—11月份,人民幣綜合實際有效匯率(也就是名義匯率,不僅僅相對于美元,把所有主要60 個國家貨幣的平均匯率計算在內,同時把物價因素綜合在內)升值了7%,2011—2013年累計升值了16.1%。這意味著和2011年相比,2013年出口的商品價格必須提高16.1%,才會抵消國內物價上漲對出口企業造成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國主要的競爭對手——新興經濟體,大多數國家貨幣的綜合實際有效匯率是貶值的,尤其像金磚其他四個國家,也包括東南亞一些國家。當然在近三年貶值幅度最大的是南非蘭特,貶值25%,其次是日元23%、印度盧比和巴西雷亞爾都是16.8%。這對于我國傳統產業競爭力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這也是造成企業出口困難,而且是今后一段時期傳統產業競爭力繼續下降的主要原因。
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如何考慮他們的發展戰略?從短期來看,企業的愿望還是通過調整結構、轉型升級來應對短期和長期競爭力下降的問題。比如作為短期對策,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經營戰略,包括開發新產品、出口轉內銷、降價、減少產量等方式,都是必要的措施,其中也涉及到裁員。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長期對策。在長期對策中可以看到轉型升級確實是當務之急,比如在2013年10月份的調查中,超過40%的企業表示要把基地和定單轉移到國外,這意味著大多數企業為了避免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競爭力下降,需要對外投資。這是轉型升級的一個方面,也會對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帶來壓力。另外向中國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其他地方轉移也占了接近20%的比重。這說明產業轉移是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另外就是培育品牌、加大研發投入,也是很重要的,還有用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這個在問卷問題中的比重是明顯上升的,已經超過10%,這對于企業的技術升級和轉型升級會有一些積極意義。
我們的建議是:
首先是貿易便利化措施的常態化。這方面有很大空間,比如商檢或者進出口檢驗檢疫還是對企業的成本帶來一定的影響。穩定外貿增長實行臨時性的,比如減少法檢目錄、降低成本,甚至取消收費,這樣一些措施對企業降低成本還是發揮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便利化的措施能不能保持常態化?像我們對出口商品進行法檢,這和其他國家相比是比較少的,大多數都是對進口環節進行嚴格的檢疫檢驗,因為事關國內的消費安全,尤其是食品安全。所以從這個角度上看,對出口商品進行法檢未必得到對方認可,大多數情況下得不到認可,反而增加了企業成本和出口周期。第二,支持綜合外貿服務業的政策,也叫供應鏈整合產業,這是新的業態創新,對促進中小企業對外貿易作用非常明顯。第三,通關便利化。第四,穩定物價的政策,以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