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崧 程爵浩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郵輪經濟是指以郵輪旅游為核心產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而產生的總體經濟效應。主要包括港口補給、碼頭服務和郵輪游客及工作人員離船食、住、行、游、購、娛所引發的綜合經濟現象。
郵輪經濟具備三大特征:第一,節點經濟特征。郵輪經濟是圍繞著郵輪碼頭而發展起來的經濟,郵輪業是一種網絡產業,郵輪碼頭構成了郵輪網絡的節點,使得郵輪經濟成為了節點經濟,因此,考慮到網絡節點的重要性和影響程度不同,成為大型郵輪公司的郵輪母港就成了發展郵輪經濟最重要的方式。第二,本土經濟特征。郵輪與碼頭雖然是互補品,但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郵輪經濟屬于全球經濟,而碼頭經濟屬于本土經濟。因此郵輪抵達港口而產生的港口郵輪的經濟效應,應屬于全球經濟中本土經濟的具體化。第三,集聚經濟特征。這一特征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了能及時、有效、快捷地為郵輪及郵輪乘客提供優質服務,吸引更多的郵輪進駐港口,成為多艘郵輪的優質母港,為郵輪及郵輪乘客服務的各類機構要集聚在郵輪碼頭附近;二是優質郵輪母港能吸引更多郵輪集聚本港,而多艘郵輪的集聚又大大促進本地的郵輪經濟。
1. 雄厚的綜合經濟實力。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 達到一定水平,才會產生旅游的需求。而且郵輪產業的發展本身就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不僅郵輪設計和建造需要資金,郵輪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如郵輪碼頭、對外交通的建設都需要投入巨大資金,需要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的強大支撐。
2. 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要發展郵輪經濟及相關商業和服務業,離不開在郵輪港口周邊進行商業配套設施的建設。只有擁有一系列的商業服務配套設施,才能為郵輪及郵輪乘客提供周到的服務,吸引更多的郵輪靠港,從而帶動本地郵輪經濟的發展。
3. 發達的對外交通網絡。對外交通網絡包括港口城市內部對外交通聯系和港口城市對外交通聯系。前者指具體的郵輪碼頭和郵輪城在港口城市內部的對外交通聯系,包括公路、城市鐵路等,交通工具包括大型巴士、出租車、地鐵等。后者指郵輪碼頭和郵輪城所在城市的對外交通設置,具體包括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等。旅游的可進入性強弱和旅游城市內部交通便利程度決定了旅游地發展情況,郵輪旅游更是如此。
4. 豐富的旅游觀光資源。郵輪旅游特色在于郵輪靠港以后乘客下船可以參加其提供的一日或半日往返的旅游線路。那么以郵輪碼頭和郵輪城為中心,輻射周邊必須具備眾多的特色旅游資源或城鎮,才能保障旅游行程。
5. 充足的郵輪旅游客源。要建設郵輪母港就必須有眾多的本地區郵輪旅游客源,國際郵輪經濟發展的事實也表明,充足的郵輪旅游客源是發展郵輪經濟的重要條件。
1. 缺乏明確的政策導向和法律依據
由于郵輪行業的特殊性且涉及面廣,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政府管理部門,雖然近幾年國內在通關方面有所改善,如加派人員優先保證郵輪的通關手續,從上一港提前登輪、進行隨船聯檢等方式,縮短了旅客在港等待聯檢查驗的時間,從而保證岸上觀光活動的按時進行,但從國家層面看,我國郵輪經濟的行業管理、產業政策與規劃還不明確,而且作為新興產業,目前郵輪產業在我國尚沒有管理慣例,也沒有立法。現在國際郵輪駛入我國參照的都是國內沿海運輸權的相關法律,而且國內郵輪行業大多采取臨時性的措施進行管理工作。從長遠看,不僅影響郵輪產業的發展前景,也不利于郵輪企業經營的穩定性。我國郵輪經濟發展缺乏國家政策導向與法律依據,導致郵輪經濟與相關的產業發展無法相協調。
2. 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郵輪碼頭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噸位、水深、岸檢設施等硬件設施,還包括周邊旅游設施、購物商場、公共交通系統等軟件設施。目前,我國郵輪產業碼頭基礎設施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國內沿海港口城市都認識到郵輪經濟所蘊含的商機,許多城市已經建成郵輪母港或提出郵輪母港發展計劃,如上海郵輪城的建設已經實施,但與國外相比,國內的碼頭設施還存在許多不足。從硬件方面來看,目前我國郵輪產業由于受到管理水平、人才和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尚不具備建造和經營國際郵輪的能力,主要作為掛靠港吸引一些大型郵輪。從軟件方面來看,由于郵輪旅游的特殊性,碼頭周邊需要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如購物、餐飲、交通等,甚至能夠提供多種周邊半日游或一日游的旅游線路。但目前國內配套設施不完善,旅游資源開發不足。國際郵輪經濟發達的港口城市都有現代化的碼頭、停泊設施和郵輪城(郵輪中心)配套設施。我國郵輪碼頭基礎設施不完善使港口無法成為國際大型郵輪的母港,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十分有限。
3. 專業人才匱乏
人才是各行業發展的關鍵要素,只有擁有高素質的人才,才能促進產業高效有序發展。2012年我國郵輪市場接待量迅猛增長,據我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統計,2012年我國內地共接待國際郵輪262 艘次,同比增長17.5%,接待郵輪出入境游客504582 人次。隨著我國郵輪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型郵輪公司不但通過增加運力、航次等方式擴大對我國市場的投入,同時對我國郵輪人才、中國籍海乘人員的輸出需求也逐年加劇。而郵輪產業作為一種國際性的復合產業,對于運作郵輪經濟的人才要求很高,相關從業人員要具備較高的外語水平和旅游、航運以及經濟管理等專業知識。目前我國郵輪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不論是郵輪產業的人才培養還是現有郵輪方面人才數量的積累都處在初級階段。目前國內雖然已經有培養郵輪人才的相關專業,但是還沒有建立完善的郵輪人才培訓體系。
1. 加快制定郵輪產業相關法律政策
郵輪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在宏觀上給予一系列必要的扶持政策,促進郵輪經濟成為城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爭取成為國家優先發展項目。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和行業社團組織聯合開展郵輪經濟發展規劃研究,充分借鑒國際知名航運中心建設經驗,明確我國發展郵輪業及相關產業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框架,同時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涉及船舶購置及租賃、船舶檢驗和咨詢、航運物流金融服務、保險等的法律法規,營造有利于港航發展的制度環境。完善航運訴訟案件審理機制,建立健全海事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有關部門應盡早出臺完善、科學的郵輪查驗制度,并且規劃統一的信息平臺,引導和推動我國郵輪經濟健康發展。
2.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郵輪碼頭基礎設施是發展郵輪經濟的先決條件之一。建議交通部出臺針對郵輪母港建設的指導性意見,完善碼頭停泊設施和郵輪城(郵輪中心)配套設施。從方便游客的角度出發,建設包括餐飲、酒店、商店、休閑娛樂等一系列完善的配套服務體系,同時為了保證城內外交通便捷,提升城市形象,建設配套便利的陸空交通設施,如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公交系統以保證郵輪(接駁)碼頭與汽車站、機場的快速通達,實現郵輪與城市的無縫銜接。從服務郵輪公司的角度出發,為了保障郵輪的補給、補充、廢料處理、維護和修理,建設郵輪物資供應及維修保障設施,逐步形成以郵輪為核心的郵輪經濟產業鏈,建設具有大型船舶靠泊能力的國際郵輪港。在充分考慮利用率的前提下,為郵輪碼頭可持續發展做長遠打算,避免港口的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
3. 加大郵輪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
隨著郵輪經濟的發展,郵輪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培養郵輪專業人才已是當前發展郵輪經濟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我國郵輪業剛剛進入快速發展期,郵輪專業人才缺乏,相關部門應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對郵輪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一是在相關院校和培訓機構開設相關專業或課程,培養郵輪碼頭服務、郵輪旅游服務和郵輪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人才;二是鼓勵企業選派骨干力量到郵輪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大力引進國內外的高級郵輪管理人才。
[1]王諾. 郵輪經濟——郵輪管理·郵輪碼頭·郵輪產業[M].2008: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