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勝
秦皇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066001)
關于城市道路網規劃與地形結合的思考
王華勝
秦皇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066001)
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城市道路網規劃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關系著一個城市的發展方向。合理的利用復雜地形,發揮復雜地形的特色,對城市道路網規劃起著重要作用。
城市道路網;地形;結合
城市道路是通達城市各地區、供城市內交通運輸及人與人聯系的通道,人或物利用交通工具在其上進行移動,從而實現空間上的轉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開發和利用程度的提高,我們不斷完善城市道路網規劃建設,使城市發展達到最優化。如何在復雜地形條件下進行城市道路網規劃,成為我們不斷完善、探討的一個問題。
在城市道路網規劃過程中,合理利用地形,與地形緊密結合,對道路網規劃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
一個城市的路網形式是城市規劃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直接影響著城市用地性質、發展方向。所以,在規劃城市路網的時候需要靈活掌握影響道路路線的各個因素。如果道路網設計不合理,城市規劃中其他的規劃設計做得再好也都沒有意義。在城市規劃中變動城市路網結構,那其他的規劃工作也就作廢了。很多規劃人員都認為道路網的確是城市規劃設計的關鍵,它影響著接下來各個規劃項目的進行。
有不少規劃者認為路網規劃只是進行簡單的平面設計,意思就是只要將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以及支路按一定距離、一定比例簡單地橫縱排列起來就是路網了。這種觀點在平原地區,沒有任何影響因素的理想狀態下是可行的。但是,在一些復雜地形地貌的城市,為了使城市健康發展,就必須把路網的規劃與復雜地形結合起來。形成適合城市發展的城市道路網,這樣才能帶動城市的發展,這樣才能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
2.1 尊重地形地貌,減少城市道路工程造價
城市路網豎向規劃中盡量順應地貌,注重道路工程與場地工程的經濟性和可實施性。在自然坡度較大的區域編制道路網規劃,要適當采用規范允許的上限。
2.2 利用地形高差,合理組織交通系統
路網規劃中注意道路豎向與排水系統的設計,避免由于道路豎向不合理增加排水泵站或形成洼地。充分考慮山洪的影響,通過排水涵洞、管溝等排水系統的規劃設計,將地面雨水、山洪等直接排入江河流域。
2.3 加強地形地貌分析,應用GIS技術
在地形地貌復雜、溝谷縱橫的山地城市,要布局科學合理的道路交通網絡,掌握全面地形數據信息至關重要。傳統的現場踏期、人工判讀地形的方法在準確性、直觀性等多個方面很難滿足道路網規劃的需求。因此,研究如何將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新技術應用于山地城市道路網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生成三維地形可視化系統多采用Arcgis。創建三維地形分析圖,其原始數據可以是離散的數據點(高程點),也可以是以等高線表示的地形圖。通過不規則三角網數據將地形特征點按一定規則連接成覆蓋整個區域且互不重疊的許多三角形。
山地道路與地形的疊加使道路本身的起伏與周邊地形一目了然,并可以通過初步確定道路和場地豎向,估算道路及場地挖填方量。山地道路與水系的疊加,可以直觀反映出規劃橋位及橋梁的技術指標。山地道路與山地災害圖層的疊加,可以直觀表現山地災害分布特征的原始資料。
大巫嵐城區地處河北省青龍縣域中北部,東鄰木頭凳鎮,西與朱杖子鄉交界,南與雙山子鎮相連,北接土門子鄉,東南是鳳凰山鄉。京建公路和土羅公路從城區穿過,青龍河和星干河環繞其間,星干河將城區用地分為南北兩部分。城區位于山谷內,四周山巒環繞,地勢東北略高、西南略低。東北部為山地和丘陵地形,東高西低,西南部大部分地段地勢較為平坦。
大巫嵐城區道路交通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道路系統不完善,交通不便,道路網規劃進一步明確了道路功能,完善了道路系統,打通了鎮區內的街巷,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原來的規劃道路系統不完善,路況較差,斷頭路和“丁”字路多,交通組織不暢;鎮區道路硬化率較低,部分路段的路況較差,路面坑洼不平,雨天泥濘不堪,影響正常通行;京建公路為過境公路,從鎮區中部穿過,由于缺乏良好的交通管制,道路功能不明確,使得過境交通與鎮區交通相互干擾。由于沿街公建退紅不夠,缺乏停車場地,車輛沿街停放,影響交通。
遵循大巫嵐相關規劃發展戰略,結合工業區與生活區的個性化交通發展模式和自身特點,規劃區交通發展戰略與模式為:以促進城鎮建設、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并重為基本指導原則,以構建高效、環保、有序、體現人文與科技精神的現代交通系統為基本發展目標,重視自行車在現代交通系統中的作用,積極倡導環保型公共交通,合理引導小汽車的擁有和使用,適度發展出租車,積極建設動靜態交通設施,最終形成以常規公共交通為主導,以小汽車、自行車交通為輔助,以出租車為補充的現代化的城鎮交通模式。
根據大巫嵐城區特點,發展城鎮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和進行交通組織方案的優化工作,構造多做交通出行系統和營造良好的步行交通環境,形成由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組成的層次分明、功能明確的城鎮道路網絡系統。
本規劃目的為結合大巫嵐城區工業區與生活區不同的用地性質,順應交通發展的趨勢,建立網絡結構清晰、功能完善、道路指標具有相當彈性、適應生活居住、工業可持續發展、適應山地城市發展特點的道路網絡,以合理引導城鎮用地的開發,滿足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
規劃路網結構為方格網狀布局,橫向和縱向主干道系統與區內整體路網結構有機融合,服務于生活區內部及與北部工業片區之間的客貨運交通聯系。根據大巫嵐相關規劃,大巫嵐新路網規劃采用綜合現狀、地形地貌等傳統分析手段和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衛星影像資料,通過對基地內植被分布、水系構成等生態敏感性,以及景觀要素和人文環境等多因子分析和評價對基地建構了客觀的認識與數據支撐。綜合考慮規劃布局、道路骨架、城市形態和景觀塑造等方面,優先考慮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充分利用和保護。
將規劃區道路等級分為四級:對外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對外干道是規劃區以連接外部交通為主,承擔對外交通疏導及規劃區內長距離出行,強調大運量、快速,服務對象以汽車為主,紅線控制在40~50 m,設計時速60~80 km,主干路是規劃區主要道路,聯系規劃區次干路,承擔片區間和片區內的中長距離出行,服務于多種交通方式,設計時速40~60 km。次干道平行于主干道布置,為片區內部服務性道路,是對外干道和主干道的交通集散道路,設計時速為40 km。支路作為次干道的補充,平行于主、次干道布置成網狀,設計時速為30 km。
對于社會公共停車場規劃,由于規劃區南片區為生活商貿用地,交通車流量將比較大。因此,在商貿市場東南部設置一社會停車場,并在長途客運站南側文化娛樂用地北側設置一社會停車場。規劃區內共設置兩處社會公共停車場,用地面積2.3公頃。配建停車場(庫)規定:配建停車場(庫)的停車位設置應符合《配建停車場(庫)標準表》中的規定。公共建筑、住宅配建停車場(庫)布置宜與主體建筑位于城市道路的同側,并在建設項目的用地范圍內。非機動車停車場(庫)應設在城市道路紅線以外,宜設置在主體建筑人流出入口旁,建筑后退紅線部分的硬地或沿城市道路人行道外停放,不得占用城市道路。
考慮到大巫嵐地區的復雜地形條件和當地的經濟實力,規劃在豎向工程設計方面進行了謹慎的復核,通過分區土石方工程總體平衡估算和重要道路必選方案設計等技術手段來確保規劃成果的可操作性。
我們不能否認在城市道路網規劃中,地形特點對其產生著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它關系到整個城市規劃的好與壞,影響著城市未來發展的經濟性和舒適性。所以,在城市路網規劃的時候需要認真仔細地考慮好地形特點,不斷地進行完善來保證城市發展的合理性。

圖1 交通圖

圖2 衛星影像
[1]徐京華.基于GIS的山地交通地理信息分析方法與技術[J].山西學報,2004(5):378.
[2]謝正鼎.山地城市道路交通系統規劃問題的思考[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1998(3):2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