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布力阿西木·吾買爾
摘 要:從歷史發展角度看,中國共產黨成長和發展的歷史,正是探索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歷史。這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是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其誕生的內因一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二是中國革命的內在需要;外因一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二是馬克思主義這種先進文化的傳入。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和發展是探索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結果。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歷史;探索;先進文化
中圖分類號:D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186-02
先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又是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唯一的執政黨,就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樣才能更好地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就是說,才能更好地執政。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成長和發展的歷史,正是探索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歷史。
一、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是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共產黨的產生也有其內因與外因。內因概括起來有二:一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二是中國革命的內在需要。外因的作用概括起來也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另一方面是馬克思是先進文化的傳人。
1.中國工人階級的壯大。政黨是階級的政治代表,列寧說:“黨是階級的先進部隊,是階級的領導者和組織。”“在多數情況下,至少在現代的文明國家內,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近代以來,任何新生階級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出現本階級的政治代表,西方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政黨的出現,說明了這一客觀規律。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共產黨的產生,也不例外,無產階級是近代工業的產物,中國無產階級是隨著近代中國新式企業的出現而產生的。從19世紀四五十年代起,它伴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和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產生、壯大起來。1894年,中國近代產業工人已有約10萬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已增至200萬人左右。隨著工人階級的發展壯大,中國的工人運動也不斷發展,由自發階段向自覺階段過渡。工人階級的壯大,政黨的出現成為歷史的必然,這是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內因。而先進文化的向導也成為歷史的必然。
2.中國革命的內在需要。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的內在需要。我們知道,中國的民主革命,從一般意義上說,開始于中國社會性質及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之初。從那時起,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康有為、梁起超領導的戊戌變法運動,都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起過促進作用,但是由于農民和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階級局限,使這兩次運動均以失敗告終。更有完全意義的孫中山所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最后也是失敗。那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不斷激化又是必然和不可避免的,它將推動革命向前發展。誰有能力提出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革命綱領,誰能推動革命,成為革命的領導者,中國的無產階級,其在社會中的政治、經濟地位,決定了它革命的堅決性和徹底性,因此,它(通過其政治代表)能夠提出這樣的革命綱領,成為革命的領導者。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是應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需要,中國的民主主義革命需要向前發展的要求而產生的。這是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內因之一。我們縱觀幾次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的原因,不難看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革命理論的向導作用。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并在這種革命理論的指引下,領導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3.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1917年十月俄國爆發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十月革命的勝利,為全世界無產階級擺脫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樹立了榜樣,給中國進步的思想界帶來了希望,這種希望就是先進文化——馬列主義的向導作用,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斗志,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就是沿著布爾什維克黨的路子走出來的。
4.馬列主義是先進文化代表。十月革命后,一些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很快便接受并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杰出代表就是李大釗。他在1918年11月發表的《庶民的勝利》的著名演說,以及(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和1919年元旦發表的(新紀元)等文章中,熱情洋溢地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及其偉大意義,“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這是他的預言,這預言激勵著共產黨人為之而奮斗。由于馬克思主義這種外來的先進的文化的開始傳播,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一些激進民主主義者,便逐步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革命者。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運動進一步發展為以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主的思想解放運動。宣傳社會主義思潮和革命思想的社團、刊物,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如《新青年》雜志逐漸成為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有較大影響的刊物。《湘江評論》、《天津學生聯合會報》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馬克思主義這種先進文化的傳播,一大批革命知識分子成長起來,開始形成了一支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隊伍。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可以說,馬列主義是先進文化代表對我黨的成立起到不可估量的外因作用。
二、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和發展是探索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歷程
文化是20世紀人類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在新世紀里,文化更是成為世界各國政治家、思想家和各門學科學者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同樣作為中國政治家和思想家的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對這個問題很關注。她除了宣傳馬列主義這種先進文化之外,還大力探索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可以說,她的歷史是探索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歷史。
1.中國共產黨是優秀文化遺產的集大成者。中華文化是惟一歷經從人類文化的源起、生長、發展、壯大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她有許多優秀成果,人們把她統稱為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在歷史上曾經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在人類文明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中國共產黨沒有丟掉這份豐厚的文化遺產,而是把它發揚光大。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特質“德”,中國共產黨把她運用到干部的考核和任用標準上,并對“德”賦予新的內容。還有其他許多方面,多得舉不勝舉。
2.中國共產黨是人類新文化創造者。中國共產黨不僅是中國先進文化發展必然產物,更是中國新文化的創造者和保衛者,也是人類新文化的創造者和保衛者。“五四”運動以后,中國人民掌握了馬列主義的新文化,產生了由共產黨所領導的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形成了無產階級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而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它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偉大代表。在幾十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地堅持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同形形式式的反動派、復古派、殖民派等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堅持和捍衛了“五四”運動的文化方向,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思想文化建設,在全社會大力倡導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愛勞動、愛科學的社會風氣,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發展繁榮科學教育文化事業。中國共產黨在怎樣代表先進文化的探索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有失誤的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在思想文化領域通過“大批判”來實行“全面專政”,結果恰恰是阻礙以至破壞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黨認真總結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經驗教訓。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放到了突出位置。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強調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使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推進到了一個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在這新階段里,中國共產黨也結合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創造了鄧小平理論這種新的先進文化。并用鄧論作為向導,抵制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捍衛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共產黨所創造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已經越過國界,帶有世界性的指導作用,特別是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的解體后,這種指導作用的榜樣性越來越明顯,已成為人類先進文化的偉大代表——馬克思主義文化的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這樣說,它不僅是中國先進文化的文化代表,而且是人類先進偉大代表。
3.三代領導人對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探索。“五四”運動以后,中國人民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產生了由共產黨所領導的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支生力軍在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的領導下,鋒芒所向,從思想到形式無不發生了極大的革命。其聲勢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簡直是所向無敵;其動員之廣泛,響應之熱烈,超過中國任何歷史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第一代領導人把馬列主義這種先進文化與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創造了中國先進文化——毛澤東思想。并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高度重視思想文化建設。
十—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認真總結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經驗教訓,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擺到突出位置。新時期一開始,鄧小平同志就強調“兩個文明”一起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些觀點已成為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澤民同志堅持和發展了鄧小平同志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強調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一時的發展。這一時期,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實現了從適應以階級斗爭為綱向適應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根本上轉變,實現了從適應計劃經濟向適應市場經濟的根本轉變,開創了繁榮發展的新局面,進入了—個嶄新的境界,為促進改革開放、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