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純平
摘 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它在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面臨著諸多新的考驗。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和諧社會;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188-03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領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核心作用,黨的執政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成敗。因此,我們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各個方面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內在要求,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于黨。
首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內在要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快推進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的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據統計,2003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2007年,中國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46 619億元。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處于 1 000美元~3 000美元之間時,既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矛盾凸顯期。在這個階段存在兩種可能,既可能因為舉措得當而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平穩進步,也可能因為應對失誤而導致經濟徘徊不前和社會長期動蕩。在這種情況下,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中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提出了構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表明我們黨清醒地把握住了中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黨的歷史方位,清醒地把握住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也反映了我們黨對執政規律、執政能力、執政方略、執政方式的新認識,成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內在要求。
其次,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強調要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稗k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我們黨?!鄙鐣髁x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需要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而不斷推進的長期歷史過程。只有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才能保證和諧社會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才能不斷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為和諧社會的形成提供有利條件、奠定堅實的基礎,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和文化支撐;又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和氛圍,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于黨,從實際出發不斷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治保證。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面臨的新考驗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涵蓋了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在內的眾多方面。這些領域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面臨著新的考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領域中的不和諧因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由于政治體制改革的滯后性,中國政治和諧的程度還較低。比如,“在很多事情上黨代替了政府工作,黨和政府很多機構重復?!睋Q言之,黨政職能不分致使出現了機構重疊、人員臃腫、環節繁多、效率不高的現象。再如,中國現階段的黨群關系從總體上來說是好的,但個別黨員和干部或忽視群眾利益,或過多地包攬群眾的工作,造成干群關系緊張,存在脫離群眾的現象。同時,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自覺性、理性化程度較低等等,也直接影響中國政治生活中的和諧。
2.經濟領域中的不和諧因素。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獲得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雖然大部分的商品市場和一般的要素市場都已經放開,但政府對資金、土地等重要生產要素仍然具有相當大的主導權,從而帶來了相當多的經濟矛盾和經濟風險?!案骷壵拿つ客顿Y和重復建設造成大量的經濟矛盾和經濟問題,尤其積累和加劇了中國的金融風險;政府主導經濟事實上是一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效益總體低下;政府經營城市、招商引資,導致權力尋租盛行、市場信用缺失,嚴重影響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的形成;政府單純地追求GDP增長,嚴重忽視社會發展,造成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失衡,由此積累的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已經對經濟增長構成一定的威脅;政府直接掌握土地等大量經濟資源和部分干預微觀經濟活動的權力,使腐敗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另外,由于歷史地理的原因以及產業結構轉移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東部地區發展很快,中部和西部地區發展緩慢;城市發展較快,農村發展較慢,造成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很不平衡的現狀。
3.文化領域中的不和諧因素。隨著中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在逐步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科學文化素質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仍有極少數人,包括一些黨員干部,出現思想素質滑坡現象,如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淡薄,為人民服務的觀念淡化;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猖獗;艱苦奮斗,銳意進取之心衰退,貪圖安逸,鋪張浪費之風日盛等等。
4.社會領域中的不和諧因素。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發展較為緩慢,出現住房難、看病難、就業難等許多不和諧因素。以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問題為例,中國的社會發展存在著政府投入不足、醫療資源總體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醫療保障覆蓋面太小、醫療費用上漲過快等不和諧因素,致使出現了部分群眾“看病難”的現象。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階層之間、行業之間出現了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現象和問題,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由于上述不公正現象的存在和社會矛盾的長期積累,近十年來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加。2005年發表的《社會藍皮書》表明,從1993—2003年間,中國的群體性事件數量已由1萬起增加到6萬起,10年增加了6倍,參與人數也由73萬人增加到307萬人。這就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沖擊,使黨的執政能力面臨嚴峻考驗。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在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面臨諸多考驗的今天,我們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各個方面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積極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1.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高黨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能力。目前,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構建和諧社會,是在黨的領導下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只有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煥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才能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新的力量。
在實行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他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就要求我們黨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一方面要破除束縛人們創造活力的體制機制,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創業機制,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環境,從政策和制度上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還要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建設,制定正確的政策,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一切創造活動得到支持、一切創造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同時又能夠鼓勵和支持其他社會階層人員為經濟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從而不斷提高我黨激發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以及新的社會階層的創造活力的本領。
2.堅持從有利于全面發展的角度加強社會建設,不斷提高黨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提出,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這是對中國長期以來社會建設和管理事件的科學總結和完善,符合中國現階段社會建設和管理的實際情況,為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和奮斗目標。在這一社會管理格局中,黨委領導是根本,政府負責是前提,社會協同是依托,公眾參與是基礎。提高黨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應該努力做到這幾個方面的有機結合,以便實現健康有序、科學有效地進行社會建設和管理。只有加強各級黨組織的建設,發揮黨組織和共產黨員服務群眾、凝聚人心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協調利益關系、化解矛盾、排憂解難,提高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
3.堅持從有利于協調發展的角度,不斷提高黨協調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實現社會安定團結的能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同時也出現了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等擴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等問題。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鄧小平也指出:“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分配不公,往往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什么時候突出的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么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梢栽O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是要突出的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蓖咨铺幚砗椭鸩浇鉀Q這些問題,要求我們黨從協調發展的角度,不斷提高黨協調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的能力,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消除不穩定因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社會發展的強大合力。
在協調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實現社會安定團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持效率和公平統一的原則,正確貫徹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方針,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實采取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建立健全社會利益的溝通渠道和協調機制,把解決社會矛盾的方式、方法和程序引入法制化的軌道,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要求,通過合法手段維護合法權益、解決利益矛盾;認真研究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和新趨勢,努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化解在內部、消除在萌芽狀態??傊?,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政策、開展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始終高度重視和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黨的利益協調能力,實現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
4.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不斷提高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黨面臨的一個暫新課題。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之前,主要采取的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產出、低質量、低效益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認識的深化,中國成功實現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產出、高質量、高效益為主要特征,避免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缺陷,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也是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重要方面。
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還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推進經濟結構調整,重視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加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促進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因此,我們應該從中國實際出發,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努力提高我黨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
5.必須從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永恒主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互為前提和互相影響,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和人類本身的和諧是理想社會的兩大基本特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容之一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就要求我黨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總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一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共同建設與享有的長期歷史過程。只有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向和諧。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2]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9-374.
[3] 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496.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08-02-28.
[5] 遲福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J].企業管理,2005,(1).
[6] 汝信,等.2005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235.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