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崟堯等
摘 要:研究選取淮安市東大街為例,探討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和復興問題。目前淮安市東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存在很多發展問題,從淮安中心城市建設的實際出發提出街區改造和復興建議。
關鍵詞:歷史文化街區;淮安市東大街;問題;改造;復興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243-02
引言
歷史文化街區是以濃郁歷史文化氛圍見長的街區,是城市的重要窗口,對傳承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有重要意義[1]。歷史文化街區常位于城市中心區,由于城市功能和結構的變化、地價規律的作用以及經濟發展對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的需求,世界各地歷史文化街區趨于衰落[2]。這引發城市管理者和城市規劃師關于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的激烈爭論,進而影響了街區改造的實踐。在西方20世紀60年代,歷史文化街區被認為是破舊不堪的地方,采取強拆態度。70年代以來,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重要性被強化,強調歷史文化的重塑。中國學者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復興理論和實踐有如下貢獻:第一,在城市規劃方面突出街區空間格局和空間肌理的保護,修繕和整治街區內建筑、街道和環境,并引入現代商業[3],解決“原真”與“模仿”之爭[4]。第二,將旅游產業與歷史文化結合,以文化旅游方式進行保護開發 [5~6]。第三,在研究歷史文化街區景觀表征變遷的同時,更關注全球化與城市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對環境變化的回應[7~8],以及人對街區文化的“體驗”、“感知”、“精神”和“懷舊”[9~10]。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驅動下“建筑失控”和“文脈破壞”現象嚴重,外在趨同使城市競爭力降低[11]。因而,文化力和文化軟實力對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受到關注,文化都市建設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發展新的增長點[12]?;窗彩小笆逡巹潯泵鞔_提出城市發展的戰略定位是“長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和知名歷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彰顯和傳承城市文化和活躍城市經濟的重要載體,在當前中心城市建設的重要階段理應受到關注。本文以淮安市東大街周邊歷史文化街區為例,探尋如何改造和復興歷史文化街區,使其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和商業核心的功能。
一、淮安市東大街周邊歷史文化街區概況
1.街區歷史風貌變遷。淮安市地處京杭大運河與淮河交匯處,是古時連通南北的重要航運“中轉站”。元代大運河轉向南北,漕運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在明清時淮安(古淮陰)興起成為全國著名的運河沿線四大都市之一。明代陳瑄總理漕運之前,清江浦(今天的清浦區)是“閑曠之地”,自清江浦河開鑿后,這里很快成為“僑民宿賈,巨室鱗次”的通商大埠 [13]。
東大街即位于現在的淮安市清浦區,東接里運河大閘口旁的輪埠路,西連淮海南路。西大街與東大街隔淮海路而望,向西延伸至環城西路,大致平行于漕運河呈東西向分布,整條街道長約為1 500米。20世紀70年代東大街第一次改造,原有的街道空間格局得以保存,街兩邊建筑多是二層或一層半青磚小瓦梁柱結構的明清式建筑。街上有國營的勝利飯店、東風商場、工人文化宮等淮安最知名的社會交往場所,也有個體經營的特色竹器店、木器店、裁縫店等,這里是90年代之前淮安市最重要商業中心。1997年東大街開始進行第二輪改造,街道被拓寬,現代化建筑取代了傳統的明清建筑,此后東大街人氣也不復存在。早在“十一五規劃”以來,淮安市就開始關注中心城市建設,重視城市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品位的提升,東大街周邊地區發展問題得到淮安市政府的關注。
2.街區的現狀及問題。街區交通組織和環境管理不善。東大街地處清浦區舊城,連接著淮海路和承德路兩條交通主干道,目前機動車輛通過東大街往來于淮海路和承德路。機動車穿街而過分割了空間,導致街區人氣消減。此外,東大街周邊車輛停放地點不足,街區儼然成了“停車場”。通過實地觀察和訪談,被調查者認為頻繁往來的車輛不僅有礙于日常生活與經濟活動,還對東大街街道地面和文化雕塑造成破壞。另外周邊地區土地利用形態復雜,商業、文物古跡、居住、倉儲和小型工廠等混雜,公共服務設施缺乏,街區內環境狀況堪憂。
街區商業形態結構單一?,F今東大街內商業店鋪共計209家,主要經營服飾銷售、鞋包銷售、美容和餐飲等,其中服飾類和鞋帽經營類店鋪占69%左右,并且大多數店鋪規模小、商品價格低、品質差,主要銷售對象為周邊地區中老年人和中低收入人群為主。
二、東大街周邊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和復興建議
1.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明確街區文化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標志性的品牌不僅承載著歷史傳統,更是成為提升文化價值的基石[14]。在現階段,地方政府作為歷史文化街區發展、演變與復興的主要引導者,應重視地方典型景觀和地方文化的重要性?;窗彩菤v史上運河沿線的四大古都,因運河興而興衰。東大街的歷史文化最突出的個性應該體現在漕運文化;而清之后運河地位下降清江浦衰落,這之后的街區景象則是體現淮陰人農耕背景下民俗文化特點;而當前的文化要體現淮安積極向上的現代城市文化。
2.維護建筑肌理,重塑濃郁歷史文化氛圍。歷史文化街區的本質特征是其歷史性,經過時間積淀而形成的歷史文化氛圍通過街區內的景觀,即建筑肌理與建筑風貌得以體現。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的兩次街區改建,嚴重破壞了原有街區的傳統建筑風貌,削弱了歷史文化氛圍。因此,在街道的空間處理上,原有的空間格局可以保留,但要對空間進行壓縮而不是放大。在淮安這樣的中等城市,相對狹小的空間更利于集聚人氣。將富有地方特色的漕運文化、民俗文化和現代城市文化元素通過沿街建筑、街燈、店牌及裝飾和廣告牌等細處刻畫出來,營造濃郁的歷史文化氛圍,增強淮安人對東大街的情感認同。
3.完善基礎設施,注重功能完善和管理。歷史文化街區不僅僅是具備歷史感的環境空間,同時也是居民的生活空間和關系形態的社會空間。而1997年的東大街改造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次“一層皮式”的歷史風貌保護運動的結果,帶有明顯急功近利的色彩。東大街在這個時期只是穿了一件華麗外衣,用以展現城市嶄新形象,但是忽略了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市民生活和交往空間的價值。因此,東大街的改造應該關注街區基礎設施條件完善和管理,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實際商業運營的需求,例如配置停車場、加強交通管理和改善店鋪內部基礎設施等。
4.豐富街區業態,滿足市民多元化現代消費需求。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傳統商業街道,其經濟活動的復興是街區復興的標志。東大街作為淮安市百年老街,應改變以服裝鞋帽銷售為主的單一業態,扶持或者重新引入一些淮安具有影響力的老字號的品牌店,積極發展餐飲、娛樂、購物和旅游等多種業態,滿足現代城市居民對社會交往空間的多元化要求。第二,可以積極發展傳統文化為依托的創意產業,使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第三,應該充分利用周邊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在街區與外部空間接近和功能互補條件下,促成整個東大街周邊區域協同聯動共生共贏的局面。
三、啟示
歷史文化街區既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商業街。它是歷史傳承的載體,更是現實生活的場所,是反映居民生活和社會交往的空間。因此,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和復興應該遵循“人本主義”原則,體現人文關懷。在建筑和壞境的改造方面除了要關注歷史價值,還要讓居民在情感上認同和依賴街區的存在。
其次,歷史文化街區的風貌變遷是特定歷史時期文化變遷的映射,文化變遷是決定街區風貌變遷的主要因素。街區文化不是靜態的,應該讓整個街區按照現狀的建筑特點合理安排富有變化的空間,讓空間體現文化變遷的歷程。地方政府、企業和民眾作為地方文化建設的最主要力量,應當積極培育健康良性的文化發展機制,以促成歷史文化街區的復興。
第三,街區的改造既要體現文化的變遷歷史,同時也要適應新的文化發展的變化需求。從根本上說,經濟效益的提升是歷史文化街區活力復興最重要的驅動力和表現。全球化背景下現代消費文化對歷史文化街區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青年為主體的多元消費文化必須得到關注。
參考文獻:
[1] Tiesdell S,Oc T,Health T.城市歷史街區的復興[M].張玫英,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21-26.
[2] 甘萌雨,保繼剛.舊城中心區城市衰落研究——以廣州沿江西區域為例[J].人文地理,2007,(4):55-58.
[3] 熊瑋.老城區傳統商業中心分析——以合肥市城隍廟為例[J].建筑與文化,2012,(5):58-59.
[4] 楊春蓉.歷史街區保護與開發中建筑的原真與模仿之爭——以成都寬窄巷子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6):
108-112.
[5] 官衛華,葉斌,何流.基于深度開發的城市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以南京為例[J].經濟地理,2006,(S2):1-5.
[6] 鄭海燕,徐紅罡,戴光全.構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旅游產品結構體系——以蘇州為例[J].人文地理,2003,(2):55-59.
[7] 周尚意,吳莉萍,苑偉超.景觀表征權力與地方文化演替的關系——以北京前門—大柵欄商業區景觀改造為例[J].人文地理,2010,
(5):1-5.
[8] 周瑋,黃震方,郭文,吳麗敏,趙志霞.南京夫子廟歷史文化街區景觀偏好的游后感知實證研究[J].人文地理,2012,(6):117-123.
[9] 鮑懿喜.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特性[J].人文地理,2012,(4):49-53.
[10] 李凡,黃維.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懷舊現象及地理學研究視角[J].人文地理,2012,(3):28-33.
[11] 朱竑,封丹,王彬.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地理研究的新趨勢[J].人文地理,2008,(2):6-10.
[12] 沈山,祁豫瑋,林炳耀.文化都市:形象定位與建設策略——以南京市為例[J].人文地理,2005,(2):84-87.
[13] 研討會組織委員會.“運河之都—淮安”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7:5-65.
[14] 錢麗蕓,朱竑.地方性與傳承:宜興紫砂文化的地理品牌與變遷[J].地理科學,2011,(10).
[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