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劍
摘 要: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社會變革的潮流,更是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而低碳農業則是低碳經濟在農業發展中的實現形式。中國當前農業的低碳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存在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通過科學引導、調優結構、組織創新、加快立法和科技創新等方面來切實保障低碳農業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節能減排;低碳農業;發展;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283-02
經濟低碳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這是當前世界經濟變革的主要潮流,也是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必要途徑。低碳農業則是低碳經濟在農業發展中的實現形式。當前,中國農業正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工業化的農業發展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了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隨著農田大片的開墾與種植造成自然植被減少,生物種類逐漸減少。加上農耕時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加劇了農田環境污染的進程。要想發展低碳農業,就必須實現農業發展方式從高碳型向低碳型的轉變,就必須減少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本文中的低碳農業是指一種耗費能量低、生產效率高、固碳能力強、污染排放少的農業發展模式。
一、中國農業低碳發展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業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問題,經濟結構急需調整,傳統農業是依靠土壤和水的灌溉為依托的,但是這種農作方式將接近或達到土壤承受的極限,因此發展低碳農業就顯得尤為迫切。對于“國家糧倉”河南省來說,發展低碳農業一方面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同時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然選擇。
(一)政府應當促進低碳農業的發展
低碳農業是中國新時期提倡的農業發展方式,通過節肥節藥、節水灌溉、土壤固碳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對擁有13億人的中國來說十分必要。政府在低碳農業發展中該如何定位呢?有學者認為,政府充當著支持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多重角色,首先是推進低碳農業的積極支持者,政府應該全方面地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率,給予行政的、政策的、科技的和法律的支持;其次是推進過程中的引導者,引導農業經營機制和組織形式的優化,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經營效益和社會效益;再次就是農業低碳化發展的參與者,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規范著農業企業、農戶、中介組織等市場主體在推進和完善農業低碳化經營活動中的行為,協調好它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確保低碳農業的生產經營健康有序的發展。
(二)耕種過程的投入成本該如何解決
低碳農業的發展需要 “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共同作用才有可能形成。這里“看得見的手”就是政府要發揮的作用;“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機制要充分發揮的作用。一般情況下,當政府投資比例在70%以上時,農戶投資意愿較強,達到45%左右;在政府投資低于50%的情況下,農戶意愿投資在20%表現出較大差異,投資積極性普遍較低;隨著政府投入加大,農戶投資意愿有較大幅度提升。但在如今的耕作過程中農民的投入成本卻在日益增加,農藥施用量增長過快,化學肥料成本明顯增加,而相應的糧食增產量卻在減少。如果高投入卻沒有相應的經濟效益回報,則必然會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而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就是政府在其中承擔一定的投入比例,對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加大政策支持,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三)農業低碳發展應該選擇何種模式
當前,國外已經有了較為先進的農業發展模式,比如以色列的節水農業、日本的循環農業、美國的精準農業等,這些農業發展模式既能提高農耕效率,又能實現節能減排,是很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的。但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中國農業的實際情況。以河南地區為例,有學者提出可以按照以下幾個農業模式來發展低碳農業:(1)節水農業。改造當前農業基礎灌溉設施,對成片大塊的農作物的灌溉主要采用節水灌溉技術,表現為農作物噴灌、微噴灌、滴灌等技術。(2)節肥農業。為強化肥料的有效利用,進行科學施肥,通過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等方法實現。(3)固碳農業。將農業由碳源向碳匯進行轉變,改善土壤固碳能力,通過免耕少耕、合理施肥、改善土壤水分條件等來實現。(4)替代農業。如采用生物治蟲替代化學農藥;采用科學育種替代普通作物種子;采用農家肥替代化肥。另外還有立體種養的節地模式、種養廢棄物再利用模式、節能模式等均可應用于低碳農業的生產中。
二、低碳背景下中國農業發展的支持機制
低碳農業的實施是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革新和突破,對于資金、技術及政策的要求既需要政府的主動引導,更需要農民的積極參與,圍繞低碳農業實施各環節中的政府作為歸納為科學引導、調優結構、組織創新、加快立法和科技創新五個部分切實保障低碳農業的良好發展。
(一)創造農業低碳發展的良好環境
通過有效的方法,營造社會各界人士高度認同,積極參與低碳農業的良好氛圍。(1)媒介宣傳引導。政府應充分利用網絡、廣播、報紙、電視等新聞媒介,大力宣傳發展低碳農業的重要意義、實施方法和發展途徑,大力推廣低碳農業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經驗。(2)政績考核引導。要把促進低碳農業發展納入基層政府和黨政干部績效考核體系,通過政績考核的指引,使各級政府和黨員干部提升發展低碳農業的責任感和自覺性。(3)政策、財稅、法制引導。通過法制保障、政策傾斜、財政補貼、稅費減免以及資金扶持等,拓寬低碳農業發展之路,積極引導國內及海外投資者、民營企業家、普通農民積極地投入到低碳農業發展中來。
(二)調整農業生產方式利于低碳發展
發展低碳農業,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1)調整農田管理措施。近些年,隨著農業生產中使用的化學農藥品越來越多,農家肥使用量逐年減少,改變了傳統的農田管理方式,使農田土壤固碳能力大大減弱,加大了溫室氣體的排放,因此應切實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量。(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農業的生產過程中,要發展多種經營,推廣先進農業技術,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方面要穩抓傳統產業,穩定農民收入;還要立足資源優勢,做好特色產業;另外也要注重“勞務輸出”等非農業的發展。(3)調整農業能源結構。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業對能源投入的需求不斷增強。近些年來,由于石油價格的上漲,導致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對農業機械的使用和農民收入的增加非常不利,因此要不斷調整和優化能源投入結構,如增加電力投入,發展生物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三)推動低碳技術創新利于農業低碳發展
當前,普遍認為發展低碳農業,推進低碳技術的科技創新是至關重要的中心環節。那么科技創新如何推進呢?主要通過三點:(1)開發循環利用技術。這是將農業生產中的廢棄資源再次利用的循環模式。有些農田廢棄資源中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有機營養成分,可以作為有機肥料和飼料的主要來源,可循環綜合利用。如農業廢棄物秸稈既可以用做燃料,又可以用作沼氣生物質能源,還可以用于造紙和編織行業、食用菌培育的生產原料。(2)研發清潔能源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研發探索、積極引進太陽能發電技術,充分利用太陽能、大棚設施、沼氣等清潔能源,這樣就能減少電、煤等能源的消耗,起到節能減排的顯著效果。(3)創建低碳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當前的農業發展,對資源構成制約、環境受到威脅,為了加快建設現代都市型生態農業,必須創建低碳農業的生產經營模式。以資源利用更節約、廢棄物利用更資源、生產過程更清潔、環境影響無污染為主,發展農業機械化生產,進一步推進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逐步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
(四)完善低碳法律法規體系利于制度保障
低碳農業的極大外部性,即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其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所以,如何協調低碳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就顯得尤為迫切,而國家在這方面擔負著不可回避的責任,應通過各種立法為低碳農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政策環境,引導和保證低碳農業的健康發展和普遍推廣。當前,圍繞農業低碳發展應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針對農業資源的節約利用、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生產碳排放等種種問題進行規定。依托當代農業發展國情需要初步出臺一部綜合性政策法規,在具體實踐當中檢驗政策的可行性,然后進一步修改和完善。形成以《低碳農業促進法》為首,其他相關法律為配套法的低碳農業法律法規,以及配套的實施細則進行規范。對于發展條件比較成熟的地區,可以根據各自的權限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關地方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行政規章,以促進本地區農業的低碳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新民.河南低碳農業發展機制和存在問題[J].經濟導刊,2010,(12):8-10.
[2] 馬曉旭.中國低碳農業發展的困境及出路選擇[J].經濟體制改革,2011,(5):13-16.
[3] 唐華倉.農業生產中的能源投入結構優化分析[J].中州學刊,2007,(4):21-23.
[4] 張開華.論中國低碳經濟的支持機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1):19-21.
[5] 王珊珊.中國低碳農業方式的實現路徑與評價[J].生態經濟,2012,(3):10-12.
[6] 郭輝,張術環.政府在低碳農業技術創新中的角色探析[J].前沿,2011,(9):25-27.
[7] 李曉燕.低碳農業:應對氣候變化下的農業發展之路[J].農村經濟,2010,(3):17-20.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