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智++管紅波
摘 要:對近年來海洋經濟有代表性的文獻進行收集整理。首先將文章分成三大類并作概述,再逐篇文章進行分析,最后進行了總結。文獻研究的意義在于從分析和比較中得到較佳的研究方法,為以后研究者參與研究工作提供參考;學者們的深入研究可以相互映照,為國家和地方探明海洋經濟的發展強的與深度、制定海洋經濟政策、貫徹實施海洋經濟發展規劃、評價和調控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態勢以及動態評估區域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支撐和輔助決策。
關鍵詞:海洋經濟;評價研究;資源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012-02
國家及各地區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專章提出“堅持陸海統籌,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從而系統而全面地勾畫了海洋事業發展藍圖,標志著中國海洋事業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國國家戰略由傳統的大陸國家向海路兼備的國家轉型,對于促進海洋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預示著海洋經濟有望成為未來國家經濟新的增長極。近年來,對于區域海洋經濟的研究普遍采用先確定研究領域及評價對象,再選擇合適的指標來構建評價體系,最后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一定程度優化了空間的布局、管理、效率、安全等理論基礎,也為定制沿海區域發展的戰略規劃、發展重點、評價研究、政策導向等諸多方面提供了現實的指導性依據。研究類型上,大體可以分為近海資源類型的研究、綜合實力類型的研究、可持續發展類型的研究三大方面。
一、海洋經濟資源類方面的研究
經濟資源類方面的研究大體上可分為資源承載力和資源綜合實力兩方面的研究。二者本質上是對立統一的,是一個問題的正反兩個方面。資源承載力是站在資源儲量的角度觀察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的潛力;而綜合實力是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去回看發展水平和對資源的利用情況。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有董文、張新、池天河完成的省級功能區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以及殷克東、黃娜、王冰完成的文章是對海洋資源綜合實力方面進行研究。
董文等人的研究(2011)在承認與馬爾薩斯人口論中的限制機制本質,即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帶有增長極限的消極概念的同時提出了過往學者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研究沉浸于孤立、靜止的資源環境屬性的指標體系研究,而忽略了人類社會對自然的改造能力,無法全面表征資源環境實際承載能力的問題,實際應該反映資源環境同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相互適應的程度,增加人類科技的貢獻分量列入主要的影響因子。對其后的科技研究做了概念鋪墊。研究通過結合省級主體功能區劃評價實踐對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標體系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者試圖對原有的計算方法進行改進討論,但并未在文章中很明顯表現出數據統計的先進性。但在統計方法上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殷克東等人的研究(2011)首先綜合考慮海洋資源與資源的產出水平等系統的諸方面,按照目的樹的方法設置了一套三級疊加、逐層收斂、規范權重、統一排序的一套較完整的統計指標并結合了數據資料,從而較好地建立了海洋資源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分為目標層、控制層和變量層,共三個層級。其中以資源綜合實力為目標層,下設五個控制層,變量層共有25個指標。文章的特色在于數據統計方法的選擇上比過往學者更加前進了一步,共選用了三種方法:熵值法、灰色關聯度法、主成分分析法。對中國沿海省市海洋資源統計數據分別進行了測算和排序,最后使用了Kendall法進行了三種測算方法的一致性的檢驗,以確定定量計算方法上的統一性。在檢驗合理的情況下,最終得出了省市海洋資源綜合實力的排序。
二、海洋經濟綜合實力方面的研究
綜合實力方面的研究具有階梯性的遞進性,從概念的界定,指標的建設,再到數據的收集,以及到方法的優化和政策建議都經歷了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向云波、彭秀芬、張 勇的研究比較粗糙,但為之后的研究者奠定了基礎。武鵬、王鎮、周云波的研究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比較完善的一篇研究,但政策建議表述得過于模糊簡單。殷克東、李興東完成的文章構建了關于我國沿海省份狹義的綜合實力評價標準,并且是綜合實力方面思路最清晰、目的最明確、方法最完善、建議最具體的研究之一。
向云波等人的研究(2010)從區域的角度,從海洋資源、海洋產業和空間發展格局三個方面分析了長三角海洋經濟發展現狀,這部分是從資源的層面分析經濟發展的可能性,在此基礎上從海洋經濟規模、海洋產品、海洋產業和海洋科技四個層面構建海洋經濟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每個層面均下設四個指標,共計16個。指標的選擇考慮到了科學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特點。研究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但是評價體系和前面基于資源層面的經濟發展狀況分析缺乏因果聯系。沒有清晰地解釋資源狀況如何影響綜合實力的現狀。僅采用了2006年的數據,不具有代表性,應該采用一定區間段的時間序列,以更全面地評價主體目標。統計方法上僅使用了熵值法,手法過于單一,又是這一研究的一大缺陷。
武鵬等人的研究(2010)使用了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這樣類似于海洋綜合實力的表述,但實則是同質的。 文章在借鑒前人指標設計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套適用于中國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體系,該體系從經濟生產基礎能力、經濟產出情況、海洋產業結構、海洋科技實力和涉海就業五個部分,共3級設28個指標,采用德爾菲法和均值法對評價體系進行分析,分析方法較前人研究相比更加豐富,但仍較簡單。德爾菲法的使用使得專家的人為評價意見在評價中占據更大的比重。優點是使得評價更加貼近事實,打破了純粹數據統計具有的局限性;缺點是專家自身的素質對結果的影響增大,使得評價結果公信力得到一定懷疑,評價指標的權重確定或許值得商榷。采用了2000年和2005年的數據,數據上顯得較單薄。
殷克東等人的研究(2011)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界定為廣義的和狹義兩部分,而文章主要討論的是狹義部分。體系中一級指標下包含海洋經濟總量、海洋經濟結構和海洋經濟推動力三個角度的二級指標,其下又設共設19個三級評價指標。數據上,選擇了2002—2007長達六年的時間序列,使得研究具有較好的說服力。測算方法上也比較多樣,綜合運用了熵值法等四種方法。這其中使用了數理統計方法,也有人為打分對數理結果進行糾錯和微調。Kendall法對四種測評方法的結果進行了一致性檢驗,綜合說明了評價方法結果收斂,內涵的統一性。這一研究是在其資源綜合實力的基礎上做的另一項研究。在廣義和狹義的概念區分之后,綜合實力的研究思路變得更加趨于清晰,為之后的研究者奠定了研究基礎。endprint
三、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研究
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實質是在已考慮了資源基礎上的綜合實力綜合評價,是對前人研究的補充和發展,也是未來研究的最重要方向。馮曉波、趙勇將模型應用于實踐,但研究仍然具有數據采集方面的局限性。劉明的研究準確地定義了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并且在指標建設上和數理統計方法上分析得很清楚,是具有指導價值的研究。狄乾斌、韓增林的研究在總結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比較完善的對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研究。
馮曉波等人的研究(2006)在考慮了區域性原則、可比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了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建設。指標體系二級分為分海洋資源利用能力、海洋產業發展能力、海洋科技綜合能力、海洋環境承載保護能力為四個部分,并在二級指標之下設16個三級指標。缺點是僅僅使用了一年的數據,不具有說服力。使用了SPSS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對中國沿海地區11 個省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定量測算,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劉明的研究(2008)整理借鑒了《2003年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內涵闡述的有關內容,對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較為準確的定義,將其確定為海洋資源供給能力、海洋產業的經濟功能、海洋環境治理及保護能力、海洋科技發展水平四個方面。之后還進行了具體詳盡的指標建設工作,在二級指標下設共20個三級指標。其指標的選擇清晰明確,并且易獲得,值得今后的研究者借鑒和使用。
狄乾等人的研究(2009)在討論比較前人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出發,建立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概念模型,進而具體地建立了區域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模型。指標建設在充分考慮了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本質度量的數量維、質量維和時間維3個維度,并將海洋資源環境系統、海洋經濟系統和社會發展系統3個層面設為二級指標,在其之下又設8個次級指標層,共計28個評價元素,以此構建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實例研究具體詳實,具有代表性,有很強的可借鑒價值。
四、總結
近期關于海洋經濟的優秀研究具體來說大體可以分成三個大類:資源類、綜合實力類、可持續發展類。總體來說,這些研究具有一些相似性思想內核還是具有很強的統一性,方法上也都具有一致性。也存在著一些可以提高的地方。研究方法上均是較簡單的數理統計的方法運用較多,是否可以更加豐富研究的手段值得以后的研究者探究。政策建議上可以更加清晰可行,使得研究可以真實地有助于改善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參考文獻:
[1] 董文,張新,池天河.中國省級主體功能區劃的資源環境承載力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1,(2):177-183.
[2] 殷克東,黃娜,王冰.中國海洋資源綜合實力評價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1,(9):29-33.
[3] 殷克東,李興東.中國沿海11省市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的測評[J].統計與決策,2011,(3):85-89.
[4] 武鵬,王鎮,周云波.中國區域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經濟問題探索,2010,(2):26-32.
[5] 向云波,彭秀芬,張勇.長三角海洋經濟發育現狀及其綜合實力測度[J].熱帶地理,2010,(6).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