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嵐
摘 要:利用偏離—份額模型,考察2001—2012年湘西州11個地級市農業產業結構、并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湘西州各縣市的農業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在產業結構內部,種植業處于緩慢上升趨勢,最后提出了湘西州農業結構調整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結構;SSM模型;湘西州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031-02
湘西自治州地處云貴高原東側的武陵山地之中,位于湖南省的西部邊陲,是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山區。全州土地總面積154,62274萬公頃,現轄7縣1市。湘西州自然環境優美,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加上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農業發展條件得天獨厚。2012年全州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8.9億元,增長3.7%。其中,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分別增長4.1%、-1.5%、3.6%、4.9%。全州超級稻種植面積達57.2萬畝,優品率逐步提升。“龍山百合”、“保靖黃金茶”、“湘西黃牛”、“古丈毛尖”、“瀘溪椪柑”、“湘西椪柑”、“酒鬼酒”、“湘西獼猴桃”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注冊的特色農產品。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該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區域化、專業化程度還較低的問題。
一、建立模型
(一)模型簡介
Shift-Share Method(偏離—份額分析法,縮寫為SSM)在區域經濟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與其他分析方法相比,SSM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動態性,現已成為在國際學術界用于分析區域發展差距變動決定因素的基本方法偏離—份額分析法是把區域經濟的變化看作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以其所處上級區域的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3個分量,以此說明區域經濟發展和衰退的原因,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劣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找出區域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產業部門,進而可以確定區域未來經濟發展的合理方向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
(二)數據來源
以湘西州作為研究區域,分析數據來源于湘西州統計年鑒(2001—2012),基期是2001年,末期是2012年。根據SSM模型,對全州7縣1市2001—2012年的農業產業結構變化進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
根據偏離—份額分析法,一個地區或部門的經濟增長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區域份額分量(N)產業結構偏離分量(P)和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D)區域份額分量表示假定該地區以整個區域總增長率增長而得到的增長份額;結構偏離分量反映了該地區的經濟與區域經濟間的產業結構差距所造成影響;競爭力偏離分量反應區域內各產業以不同于區域相應產業的增長而引起的經濟活動的變化。
二、結果分析
(一)各縣市農業產業結構總體分析
通過計算分析,在2001—2012年期間,湘西州7縣1市的農業總產值都有較大程度的增長,反映了這十一年間湘西州各縣市農業發展形勢良好。從增長的絕對數額看,以龍山縣的14.25億元為最高,古丈縣的3.56億元為最低;從增長幅度看,最高的是鳳凰縣,增長212.7%,吉首市96.3%最低。但總的來說發展速度是相當可觀的。
全州份額是指各縣市在全州發展速度情況下的增長份額。如果一個縣市的全州份額增長量大于實際增長量,則表明這個縣市的農業增長主要是依靠全州農業增長的帶動,反之,則表明這個縣市農業的增長帶動著全州農業的發展 。全州份額增長量大于實際增長量的有吉首市、瀘溪縣、花垣縣、保靖縣等8市,這些縣市主要是以發展工業、礦業、服務業為主,所以農業相對滯后,其農業增長依賴全州農業的增長。實際增長量大于全省份額增長量的有鳳凰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它們大多是農業大縣或近些年中央扶持農業、重視發展農業的縣城,這些城市的農業發展帶動著全州農業的發展。
產業結構偏離分量也呈現明顯分化,其中吉首市、鳳凰縣、永順縣三地的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大于零,表明這些城市的農業產業結構較為優化,對區域經濟發展有明顯的推動作用。瀘溪縣和保靖縣因林業或漁業業比重過小,使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呈現出較大的負值;競爭力偏離分量為較大正值的有瀘溪縣和永順縣城市,表明它們的農業具有區域競爭優勢,呈現較快的發展勢頭。
綜合考慮農業產業結構偏離分量(P)和區域競爭力偏離分量(D)的組合情況,可將河北省11個地級市劃分為四種農業特征類型。
(1)快速增長區(P>0,D>0)。包括鳳凰縣和永順縣,其農業經濟在產業結構因素和區位競爭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到快速發展。
(2)結構因素推動區(P>0,D<0)。吉首市,其農業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產業結構中較好的農業基礎,而其區位競爭力優勢尚未凸顯。
(3)區位競爭力因素推動區(P<0,D>0)。包括瀘溪縣、保靖縣、古丈縣、龍山縣,其農業經濟增長主要由區位競爭力來推動。
(4)增長滯后區(P<0,D<0)。包括花垣,其農業經濟增長面臨結構因素和區位競爭力因素的雙重制約。
(二)湘西州各縣市農業產業結構內部偏離份額分析
通過對各縣市農林牧漁產值計算可知,2001—2012年湘西州各縣市的農業結構依然以種植業為主,牧業次之,其次是林業,漁業所占比重最低。全州種植業的實際增長量普遍大于按全州農業平均增速計算得到的理論份額,表明期間湘西州種植業的增長帶動了全州農業的發展。而全州牧業、林業、漁業的實際增長量普遍小于理論增長份額,表明期間其發展不足,拖累了全州農業的發展。
從產業結構分量(P)看,全州牧業、林業和漁業的結構分量都是負值,說明湘西州林牧漁業發展在總量和結構上都處于劣勢。結合理論份額(N)看種植業的結構分量大部分是正值,但仍有兩個縣是負值,而且P值遠遠小于N值,這說明山東省農業內部種植業仍占主體地位,發展增速減緩。endprint
競爭力份額分量各市具有不同的情況從種植業來看,瀘溪縣、保靖縣、龍山縣等市在區域競爭力上優勢比較明顯。這些地區是湘西州傳統的農業縣市,加上政府對農業產業的支持,無論在耕地數量、作物的品種、結構、農業產業化等方面已經形成了在全州種植業的競爭優勢;從林業和牧業來看,鳳凰縣在競爭分量上優勢比較明顯;漁業則以永順縣最具競爭力,無論是漁業養殖面積還是漁業產量,永順縣都占多數,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漁業的競爭優勢。
三、結論
(一)存在問題
當代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趨勢是種植業比重下降和畜牧業比重的上升。湘西州農業中農、林、牧、漁的產值比重在結構調整中種植業的比重有所上升,畜牧業比重、牧業、漁業的比重下降,說明湘西州農業產業結構依然以種植業為主,且矛盾比較突出,不符合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的根本趨勢;湘西州農田水利設施薄弱,由于投入資金不足,已出現嚴重老化;湘西州土地、氣候、水能、勞動力等資源豐富,但從全省范圍來看,農業基礎仍薄弱,農業區域特色不明顯,部分優勢產業規模小,比較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在農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還存著對當地的各種優勢缺乏整體的考慮,不能揚長避短、去優存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龍頭企業少,規模小,直接影響到農產品質量和加工增值,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程度低、農業產業鏈條短,農業經濟效益得不到應有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不夠完善,覆蓋面低,規模不大,合作緊密性還不強,內部機制不健全,資源短缺;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缺乏科學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小,科技創新和推廣力度不夠,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也不夠,直接影響到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進展。
(二)優化對策
今后湘西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是:(1)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農業內部結構,實現農林牧漁協調發展;(2)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3)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注重產業鏈延伸,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4)優化區域布局,優化品種結構,促進加工增值;(5)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6)發展循環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具體可行的對策建議。
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要因地制宜。各地市農業產業結構和區位競爭力存在明顯差異,農業發展既要符合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的大趨勢,又要尋找自身的比較優勢,最終實現農業產業在全省的合理布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如在發展種植業的過程中可以加大經濟作物的比重;依據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林業,適當加大經濟林的種植面積;各縣市還可結合當地的特色農產品進行開發,積極發展配套的服務業。
參考文獻:
[1] 湖南省統計局.湖南統計年鑒(2001—2012)[K].
[2] 高紅深.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3] 田鴻雁,宋學文.基于偏離—份額模型的農業產業結構及區位優勢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2,(7).
[4] 張繼英.偏離份額分析法空間模型及其應用[J].統計研究,2009,(4).
[5] 馬清俊,李樂.比重法、偏離—份額分析法在民族地區產業結構分析中的應用——以臨夏回族自治州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09,(30).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