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圣
摘 要:在系統分析比較國內外典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產業集聚路徑模式的基礎上,針對南京市新城科技園的實際特點,重點分析新城科技園的產業集聚路徑選擇思路,并提出具體實施的產業集聚路徑模式。
關鍵詞:產業集聚模式;路徑;選擇;實例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042-02
產業集聚問題的研究產生于19世紀末,馬歇爾在1890年就開始關注產業集聚這一經濟現象,并提出了“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兩個重要概念,為產業集聚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后逐漸涌現了韋伯的區位集聚論、熊彼特的創新產業集聚論、胡佛的產業集聚最佳規模論。
產業集聚是指眾多同類產業的企業或者相關產業的企業在某一地區的集中與聚合。產業集聚通常具有地域集聚、專業化、合作網絡和根植性的特征,表現為特定企業與政府、協會、服務部門、教育科研機構等在某一地區集結,并構成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高科技企業產業的集聚往往都集中在某一個地區,例如美國硅谷、印度班加羅爾、臺灣新竹、北京的中關村等。南京市新城科技園是南京主城區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擁有四個省級產業園和四個國家級產業園,目前已形成了廣告文化創意、游戲動漫、電子商務、移動互聯、軟件和信息服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八大產業集聚。本文將基于歷史經驗分析,探討南京市新城科技園產業集聚的路徑模式。
一、國內外產業集聚的成功路徑
(一)美國硅谷產業集聚的主要路徑
美國硅谷之所以能產生產業的大量集聚,主要是能吸引世界各國的優秀人才,為各路人才的成長在文化、工作、政策、法律等方面創造了良好的綜合環境。首先是鼓勵冒險,允許失敗。硅谷文化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它具有鼓勵冒險、寬容失敗的價值觀念。在硅谷,一個有了幾次失敗經驗的創業者,反而被各企業爭相雇用。硅谷對失敗的寬容氣氛,使得人人都想躍躍一試,開創新的企業。其次是鼓勵人才創新,提倡個人奮斗。硅谷是一個創新的國際性場所,主要產品年年有創新,主導產品每十年變個樣,歷經數十年而不衰。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硅谷。就是完全靠內在的創新環境,不斷地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他們在這里能夠充分體現和實現自己的聰明才智,能夠充分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再次是鼓勵人才流動,容許跳槽。在硅谷,員工的流動不受任何限制和遣責,“跳槽”也沒有什么關卡。員工跳槽被視為一種完全正常的職業行為,任何人都可以實現“人往高處走”的理想,去圓成功的夢想。在硅谷的企業里,人才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優勝劣汰在這里體現得最為充分。
(二)中關村產業集聚的主要路徑
首先是打造“創業環境”,通過打造創業文化激發創業者的能力和勇氣,中關村不僅不把失敗當成無能的表現,反而是一種沖勁與財富的象征。其次是擁有積累優勢和溢出效應,中關村是中國高科技民營企業的誕生地,這里擁有中國最著名的學府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國最大的IT企業,各級政府都對中關村給予了最大的關注,這些因素使得中關村具有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整體品牌,這種“品牌效應”對企業產生了很好的積累優勢和溢出效應。再次是發揮企業衍生效應和同行優勢,中關村地區有將近50所大專院校和研究所和30萬大學生,同時擁有中國最好的大學和中國最好的實驗室,創業者在中關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準確的同行信息,另外,中關村院校的教授和學生更容易獲得一些關系網絡和市場資源,而且中關村大學生完全能夠勝任初創企業的一些基層開發項目,擁有基層技術人員的低成本優勢。
(三)新竹科技園產業集聚的主要路徑
首先是集聚高素質人力資源。新竹園區擁有高等教育程度員工的比例較一般園區要高出很多,高學歷人才的擁有量均高于島內平均值兩倍以上,這對依托人力資源為主力的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有很大裨益。其次是集聚財務資源。新竹科技園區產業集聚的過程正是各方創業投資基金源源不斷投入的過程。整個園區的資本運作過程是以當局控制的金融資本及配合性的科技官僚與技術開發機構等為中心,經當局科技政策與計劃的中介而納入國際分工體系之中。再次是優化科學技術產業結構。新竹科技園區產業范圍涵蓋集成電路、通訊、計算機產業、光電、精密機械和生物科技六大領域。網絡和通訊產業也在全球趨勢以及電信自由化政策的帶動下,未來前景樂觀;光電產業如液晶顯示器由于大規模的資本和人才投入,以及與國外大廠技術轉移、策略聯盟等模式,與日、韓競逐市場;目前新興生物科技產業也在政府有計劃的培植下,醞釀著下一波的成長。
二、南京市新城科技園的產業集聚路徑
(一)統一規劃,推動南、中、北片區聯動發展
制定合理的產業布局規劃,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集聚效應明顯的專業產業園,在空間布局上形成特色發展,如南部地區重點打造綠色材料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移動互聯網產業園、物聯網產業園、電子商務產業園等特色園區;中部地區要重點做好公共平臺建設,以高層次人才引進和產業孵化探索、新興產業培育和集聚;北部地區重點以建設科技綜合體帶動產業發展,如總部研發園,科技綜合體的建設要選好產業的發展“靈魂”,要通過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打造公共技術平臺、工程中心等實現產業集聚,力爭形成幾個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專業化園區。同時,加強區域間的聯動性,增強合作,擴大整體競爭優勢。
(二)制定優惠政策,創造有利于產業集聚發展的制度環境
摒棄重“引鳳”輕“筑巢”的老路子,加快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加快科技綜合體的建設,融合資本、創新、服務、平臺各發展要素,為落戶企業提供基礎的支持;同時通過制定具有自有特色的優惠政策,如房價優惠、稅收減免等。對于烽火、中冶華天等一批大的載體可以通過建設專業孵化園實現四稅減免,以吸引更多的企業落戶發展,充分利用良好政策環境為落地發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三)發揮龍頭企業增長級作用,帶動關聯企業集聚endprint
積極把握產業的發展機遇,引入國內外大企業、大項目落戶,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溢出、產業加盟等方式,發揮極化效應和擴散效應,加強產業之間前向連鎖、后向連鎖以及旁側的聯系,形成初具規模的產業鏈,讓園區內更多的企業能夠分享來自價值鏈各環節的價值量。企業之間的關系可由原來的單純合作關系向競爭與合作關系轉變,各種要素加快互動,提高資源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
(四)做實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任何一個有活力的科技園區,都離不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成熟運作。園區要加快做實一批如公共實驗室、工程中心、技術檢測等公共技術平臺,具體可采取政府扶持、雙方合建或聯合科研院所三方共建等方式。要充分發揮平臺公信力,優惠服務收費,降低企業研發成本。同時進一步完善“產學研”合作機制,加強企業與大專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聯系,使先進的科研成果與生產力緊密聯系,真正把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落到實處。
(五)完善產業鏈,形成有序競爭的發展氛圍
目前,園區內的企業正不斷發生聯系,形成模仿與共享的良性發展,多元化、開放的鏈條正在建立,園區正從無組織的混合體向有組織的綜合體演變。企業自身發展更加理性,企業間的競爭也就更加有序。園區通過各種政策和機制的激勵培育企業的內部優勢,促使園區中的企業從工藝流程升級、產品升級、產業功能升級,最后到鏈條升級,從而使得整個園區的綜合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
(六)發揮資本服務體系作用,推動產業的快速發展
園區要通過已引進的南京市產業與資本促進中心和金融服務企業建立比較完善的資本服務體系,如信用、擔保體系、風險投資等完善多元化投資體制和風險投資機制,使企業的資金鏈保持穩定,為園區內企業發展提供比較充足的資本支撐。
(七)加快高層次人才引進,實現人才集聚效應
要通過科技創新政策的宣傳、組織聯誼交流活動、籌辦科技人才節、高校人才走進園區等多種形式擴大新城科技園的知名度,同時,通過報刊、新聞媒體等宣傳園區人才創業成功的典型案例吸引人才。另外,還可進行以才招才、以智引智,通過人才的信息傳遞推動人才集聚。
(八)培育園區內企業之間的人文關系網絡和區域創新文化氛圍
隨著園區內制度的完善、要素的流動、企業的融合,整個園區將向網絡積聚轉變。企業可在技術開發、人員培訓、市場營銷、資源分配等多方面實現高效的網絡化的互動和合作,有助于建立比較穩定的戰略聯盟,增強企業對外部市場環境的應變能力。同時,企業間的互動也將加速形成建立在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之上的人文關系網絡,企業正式或非正式接觸時,信息和知識尤其是隱含經驗類知識會很快流通,從而促進集群創新,使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集聚的競爭優勢強化。
參考文獻:
[1] 劉春香.美國硅谷高科技產業集群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工業技術經濟,2005,(7):35-39.
[2] Hansson F,Husted K,and Vestergaard J.Second generation science parks:From structural holes jockeys to social capital catalysts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J].Technovation,2005,25(9):1039-1049.
[3] Baptista R.Geographical Clusters and Innovate on Diffusion [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1,66(1):31-36.
Scott A J.Technopolis:High-Technology Industr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California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4] Bianchi P,Bellini N.Public policies for local networks of innovators [J].Research Policy,1991,20(5):487-497.
[5] 曾建國,唐金生.斯坦福研究園與新竹科技園發展模式之比較[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42-44.
[6] 李淑,賴明勇.新竹科技園產業集聚的制度支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32-234.
[7] 陳源山.新竹科技園的成功與困惑[J].科技信息,2003,(9):25.
[8] 齊園.中關村科技園區產業集聚的發展模式研究[J].特區經濟,2010,(2):284-286.
[9] 趙麗婭.國內外高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分析[J].商業時代,2011,(3):116-117.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