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紅玉
摘 要:從勞動者素質促進企業和行業經濟效益增長的理論分析出發,以浙江省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素質的數據實證分析第三產業勞動者素質與經濟效率的正相關關系,提出從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員工培訓、注重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等四個方面來提升第三產業勞動者素質。
關鍵詞:勞動者素質;經濟效率;教育;培訓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062-02
各種生產要素,包括資金、勞動力、技術和知識等,必須與相匹配的勞動者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勞動者素質對經濟發展有著非常特殊的作用。本文所指的勞動者是指從業人員,即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參加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員。
一、勞動者素質促進企業和行業經濟效益增長的理論分析
微觀經濟學認為,某行業或企業職工的素質的提高與該行業或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成正比。一方面,勞動者素質高,使得某一工作需要的勞動量減少,或者一定數量的勞動者可以從事多樣的工作,從而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增加產出。另一方面,勞動者的文化程度高,可以較快地接受新工藝、新操作方法,適應新技術、新機器,將發明和引進的新技術盡快與生產相結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產出量大規模增加。日本一項研究成果指出:同樣的技術裝備,同樣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者的素質不同,產出效率就有很大差別,如一般工人的建議能使成本降低5%,經過培訓的工人提的建議能使成本降低30%以上。另有研究指出,中國手工業工人年均勞動生產率為0.2萬元/人;傳統工業工人勞動生產率為2萬元/人;高科技產業工人勞動生產率為10~20萬元/人。顯然,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知識是否豐富,勞動技術熟練程度如何,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二、第三產業勞動者素質與經濟效率關系的實證分析
經濟效率是企業投入的經濟資源與產出成果之間的比例關系。為了保證分析的效用,本文將分析的范圍和采用的指標作如下界定:
1.勞動者素質與經濟效率的相關分析的對象是正常營業的企業,即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和籌建、停業、當年關閉、當年破產等非正常營業企業。
2.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反映勞動力素質的指標。主要是因為考慮到資料的可獲性和可比性,這里僅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反映勞動者素質的指標。
3.采用勞動生產率作為反映企業經濟效率的指標。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就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本文認為勞動生產率是反映經濟發展效率的核心指標。
本文根據浙江省第二次經濟普查的數據進行計算整理,得到下頁表1的數據。從數據看,第三產業多數行業的勞動力素質與其經濟效率關系密切。其中房地產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批發業等三大行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勞動生產率的相關系數較大,均在0.8以上;其次依次為水上運輸業、裝卸搬運和其他運輸服務業、居民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道路運輸業和其他服務業。需要指出的是,計算機服務業、軟件業、租賃業等現代服務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勞動生產率的相關不顯著并不說明勞動力素質與這些行業發展的關系不大,而是意味著浙江省這些行業的發展尚處于不成熟階段。進一步引進與這些行業發展相匹配的高技能、高素質勞動力,對于促進浙江省現代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
三、提升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素質的對策選擇
從以上實證分析可知,一個地區勞動力素質的高低對該地區企業產出成果和經濟效率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十二五”期間,中國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必須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培訓大批適應各行業需要的高素質從業人員和人才,為中國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第一,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比例。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最基本的途徑,而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則是主要的,起主導作用的。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紀末達到4%”的戰略發展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吁世界各國到2000年應實現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6%的目標。2012年中國預算內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4.28%,但距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還相差甚遠。
第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來源是職業教育。德國政府利用國家財政資助職業教育發展,德國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其模式是非常成功的,被稱作二戰后創造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在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勞動力素質,但目前企業招聘與學生應聘的缺口仍然明顯,職業教育的質量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當前一是要借鑒德國模式,重視和引導企業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以提高教育投資的收益率。二是扎實推進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使他們能夠掌握1~2門實用技術。三是積極開展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培訓工程,采用多種形式對外來務工人員開展就業指導和培訓。
第三,強化員工培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正在加快,那種一技學成終身受用的時代已經過去。當代人必須通過繼續教育,獲取當今所要求的知識和必要的能力。美國公司每年用于教育和培訓的費用約600億美元,相當于全國學院和大學的費用。國內許多職業經理人也日益認識到,對員工進行制度化的在職培訓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干中學在提高人力資本積累時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筆者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制訂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形式,促使企業逐步建立和推廣培訓制度。西方不少國家也是通過立法來保證就業培訓的。如韓國1979年通過了《職業培訓特別法》,要求企業按批準的計劃向職工提供6個月的培訓。
第四,注重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隨著中國進入工業化社會,人才的概念必須要更新,大學的責任不光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還要培養一大批能在新的產業中發揮功能的技術型人才。同時,應通過政府資助培訓機構來加強職業技術培訓力量,通過培訓費用稅前列支的方式鼓勵企業資助從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術培訓,推行職業資格、技術等級與工資水平掛鉤的政府指導意見,鼓勵從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術培訓。
參考文獻:
[1] 李華.中國勞動者素質現狀、評價及其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12,(10).
[2] 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經濟普查小組.浙江經濟普查年鑒2008[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8.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
摘 要:從勞動者素質促進企業和行業經濟效益增長的理論分析出發,以浙江省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素質的數據實證分析第三產業勞動者素質與經濟效率的正相關關系,提出從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員工培訓、注重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等四個方面來提升第三產業勞動者素質。
關鍵詞:勞動者素質;經濟效率;教育;培訓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062-02
各種生產要素,包括資金、勞動力、技術和知識等,必須與相匹配的勞動者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勞動者素質對經濟發展有著非常特殊的作用。本文所指的勞動者是指從業人員,即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參加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員。
一、勞動者素質促進企業和行業經濟效益增長的理論分析
微觀經濟學認為,某行業或企業職工的素質的提高與該行業或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成正比。一方面,勞動者素質高,使得某一工作需要的勞動量減少,或者一定數量的勞動者可以從事多樣的工作,從而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增加產出。另一方面,勞動者的文化程度高,可以較快地接受新工藝、新操作方法,適應新技術、新機器,將發明和引進的新技術盡快與生產相結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產出量大規模增加。日本一項研究成果指出:同樣的技術裝備,同樣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者的素質不同,產出效率就有很大差別,如一般工人的建議能使成本降低5%,經過培訓的工人提的建議能使成本降低30%以上。另有研究指出,中國手工業工人年均勞動生產率為0.2萬元/人;傳統工業工人勞動生產率為2萬元/人;高科技產業工人勞動生產率為10~20萬元/人。顯然,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知識是否豐富,勞動技術熟練程度如何,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二、第三產業勞動者素質與經濟效率關系的實證分析
經濟效率是企業投入的經濟資源與產出成果之間的比例關系。為了保證分析的效用,本文將分析的范圍和采用的指標作如下界定:
1.勞動者素質與經濟效率的相關分析的對象是正常營業的企業,即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和籌建、停業、當年關閉、當年破產等非正常營業企業。
2.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反映勞動力素質的指標。主要是因為考慮到資料的可獲性和可比性,這里僅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反映勞動者素質的指標。
3.采用勞動生產率作為反映企業經濟效率的指標。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就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本文認為勞動生產率是反映經濟發展效率的核心指標。
本文根據浙江省第二次經濟普查的數據進行計算整理,得到下頁表1的數據。從數據看,第三產業多數行業的勞動力素質與其經濟效率關系密切。其中房地產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批發業等三大行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勞動生產率的相關系數較大,均在0.8以上;其次依次為水上運輸業、裝卸搬運和其他運輸服務業、居民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道路運輸業和其他服務業。需要指出的是,計算機服務業、軟件業、租賃業等現代服務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勞動生產率的相關不顯著并不說明勞動力素質與這些行業發展的關系不大,而是意味著浙江省這些行業的發展尚處于不成熟階段。進一步引進與這些行業發展相匹配的高技能、高素質勞動力,對于促進浙江省現代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
三、提升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素質的對策選擇
從以上實證分析可知,一個地區勞動力素質的高低對該地區企業產出成果和經濟效率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十二五”期間,中國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必須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培訓大批適應各行業需要的高素質從業人員和人才,為中國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第一,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比例。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最基本的途徑,而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則是主要的,起主導作用的。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紀末達到4%”的戰略發展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吁世界各國到2000年應實現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6%的目標。2012年中國預算內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4.28%,但距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還相差甚遠。
第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來源是職業教育。德國政府利用國家財政資助職業教育發展,德國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其模式是非常成功的,被稱作二戰后創造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在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勞動力素質,但目前企業招聘與學生應聘的缺口仍然明顯,職業教育的質量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當前一是要借鑒德國模式,重視和引導企業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以提高教育投資的收益率。二是扎實推進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使他們能夠掌握1~2門實用技術。三是積極開展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培訓工程,采用多種形式對外來務工人員開展就業指導和培訓。
第三,強化員工培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正在加快,那種一技學成終身受用的時代已經過去。當代人必須通過繼續教育,獲取當今所要求的知識和必要的能力。美國公司每年用于教育和培訓的費用約600億美元,相當于全國學院和大學的費用。國內許多職業經理人也日益認識到,對員工進行制度化的在職培訓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干中學在提高人力資本積累時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筆者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制訂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形式,促使企業逐步建立和推廣培訓制度。西方不少國家也是通過立法來保證就業培訓的。如韓國1979年通過了《職業培訓特別法》,要求企業按批準的計劃向職工提供6個月的培訓。
第四,注重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隨著中國進入工業化社會,人才的概念必須要更新,大學的責任不光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還要培養一大批能在新的產業中發揮功能的技術型人才。同時,應通過政府資助培訓機構來加強職業技術培訓力量,通過培訓費用稅前列支的方式鼓勵企業資助從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術培訓,推行職業資格、技術等級與工資水平掛鉤的政府指導意見,鼓勵從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術培訓。
參考文獻:
[1] 李華.中國勞動者素質現狀、評價及其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12,(10).
[2] 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經濟普查小組.浙江經濟普查年鑒2008[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8.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
摘 要:從勞動者素質促進企業和行業經濟效益增長的理論分析出發,以浙江省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素質的數據實證分析第三產業勞動者素質與經濟效率的正相關關系,提出從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強化員工培訓、注重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等四個方面來提升第三產業勞動者素質。
關鍵詞:勞動者素質;經濟效率;教育;培訓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062-02
各種生產要素,包括資金、勞動力、技術和知識等,必須與相匹配的勞動者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勞動者素質對經濟發展有著非常特殊的作用。本文所指的勞動者是指從業人員,即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參加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員。
一、勞動者素質促進企業和行業經濟效益增長的理論分析
微觀經濟學認為,某行業或企業職工的素質的提高與該行業或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成正比。一方面,勞動者素質高,使得某一工作需要的勞動量減少,或者一定數量的勞動者可以從事多樣的工作,從而在不增加投入的情況下增加產出。另一方面,勞動者的文化程度高,可以較快地接受新工藝、新操作方法,適應新技術、新機器,將發明和引進的新技術盡快與生產相結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產出量大規模增加。日本一項研究成果指出:同樣的技術裝備,同樣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勞動者的素質不同,產出效率就有很大差別,如一般工人的建議能使成本降低5%,經過培訓的工人提的建議能使成本降低30%以上。另有研究指出,中國手工業工人年均勞動生產率為0.2萬元/人;傳統工業工人勞動生產率為2萬元/人;高科技產業工人勞動生產率為10~20萬元/人。顯然,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知識是否豐富,勞動技術熟練程度如何,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二、第三產業勞動者素質與經濟效率關系的實證分析
經濟效率是企業投入的經濟資源與產出成果之間的比例關系。為了保證分析的效用,本文將分析的范圍和采用的指標作如下界定:
1.勞動者素質與經濟效率的相關分析的對象是正常營業的企業,即不包括機關事業單位和籌建、停業、當年關閉、當年破產等非正常營業企業。
2.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反映勞動力素質的指標。主要是因為考慮到資料的可獲性和可比性,這里僅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作為反映勞動者素質的指標。
3.采用勞動生產率作為反映企業經濟效率的指標。按照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就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本文認為勞動生產率是反映經濟發展效率的核心指標。
本文根據浙江省第二次經濟普查的數據進行計算整理,得到下頁表1的數據。從數據看,第三產業多數行業的勞動力素質與其經濟效率關系密切。其中房地產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批發業等三大行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勞動生產率的相關系數較大,均在0.8以上;其次依次為水上運輸業、裝卸搬運和其他運輸服務業、居民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道路運輸業和其他服務業。需要指出的是,計算機服務業、軟件業、租賃業等現代服務業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與勞動生產率的相關不顯著并不說明勞動力素質與這些行業發展的關系不大,而是意味著浙江省這些行業的發展尚處于不成熟階段。進一步引進與這些行業發展相匹配的高技能、高素質勞動力,對于促進浙江省現代服務業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
三、提升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素質的對策選擇
從以上實證分析可知,一個地區勞動力素質的高低對該地區企業產出成果和經濟效率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十二五”期間,中國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必須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培訓大批適應各行業需要的高素質從業人員和人才,為中國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第一,保證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比例。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最基本的途徑,而政府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則是主要的,起主導作用的。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了“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紀末達到4%”的戰略發展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呼吁世界各國到2000年應實現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6%的目標。2012年中國預算內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4.28%,但距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還相差甚遠。
第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重要來源是職業教育。德國政府利用國家財政資助職業教育發展,德國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其模式是非常成功的,被稱作二戰后創造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在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勞動力素質,但目前企業招聘與學生應聘的缺口仍然明顯,職業教育的質量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當前一是要借鑒德國模式,重視和引導企業的積極參與,讓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以提高教育投資的收益率。二是扎實推進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使他們能夠掌握1~2門實用技術。三是積極開展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培訓工程,采用多種形式對外來務工人員開展就業指導和培訓。
第三,強化員工培訓。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正在加快,那種一技學成終身受用的時代已經過去。當代人必須通過繼續教育,獲取當今所要求的知識和必要的能力。美國公司每年用于教育和培訓的費用約600億美元,相當于全國學院和大學的費用。國內許多職業經理人也日益認識到,對員工進行制度化的在職培訓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干中學在提高人力資本積累時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筆者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制訂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形式,促使企業逐步建立和推廣培訓制度。西方不少國家也是通過立法來保證就業培訓的。如韓國1979年通過了《職業培訓特別法》,要求企業按批準的計劃向職工提供6個月的培訓。
第四,注重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隨著中國進入工業化社會,人才的概念必須要更新,大學的責任不光是培養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還要培養一大批能在新的產業中發揮功能的技術型人才。同時,應通過政府資助培訓機構來加強職業技術培訓力量,通過培訓費用稅前列支的方式鼓勵企業資助從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術培訓,推行職業資格、技術等級與工資水平掛鉤的政府指導意見,鼓勵從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術培訓。
參考文獻:
[1] 李華.中國勞動者素質現狀、評價及其對策[J].中國科技論壇,2012,(10).
[2] 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二次經濟普查小組.浙江經濟普查年鑒2008[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8.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