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魯莎
摘 要:近年來,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為此中國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其中首要問題是需不斷拓寬融資渠道,擴大對養老服務產業的投資。政府、金融機構、民企和家庭作為三個出資主體,需在養老服務產業的建設中發揮各自最大的優勢,積極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養老服務產業;融資;民間資本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089-02
2013年9月13日國務院發表《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解決中國迫在眉睫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為中心,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兼顧中華傳統文化,對快速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做出全面部署。其中在針對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政策措施中提出完善融資政策,即在增加原有融資的前提下拓寬渠道,開啟新渠道。
一、融資渠道概述
融資渠道按投資主體大致可以分為國家、金融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民企和家庭三個:
國家投入的財政資金包括:國營企業以稅金和其他形式上繳國家的純收入,其次是集體經濟以及個體經濟以稅金形式交納的純收入,還有各級政府的社會福利基金等等。本文著重討論國家財政資金中社會福利基金的投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社會福利基金的作用在于為社會弱勢群體和有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帶有福利性質的收入保障和服務保障,項目大致分為五類:城市福利事業項目、鄉鎮福利事業項目、城市社區服務、福利企業項目、其他公益項目。很顯然,養老服務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屬于社會福利基金使用的范圍。
在中國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和信貸投資公司。首先保險公司投資養老服務產業建設符合國家政策向導。200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推動健康保險發展,支持相關保險機構投資醫療機構和養老實體。”2010年9月,保監會發布《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提到“保險資金采用債權、股權或者物權方式投資的不動產,僅限于商業不動產、辦公不動產、與保險業務相關的養老、醫療、汽車服務等不動產及自用性不動產。”由此保險資金進入養老地產正式開閘;其次,由于國家政策對公募基金的特殊限制,基金公司對養老服務產業的投資暫時限于私募基金,同時私募基金具有投資標的物靈活這一特性,也符合中國剛剛起步養老服務產業的多樣性要求;最后近幾年由于銀行不愿意給民營企業和小企業放貸,這就使信貸投資公司成為了融資的重要角色,那么也將成為養老服務產業建設的重要融資渠道。中國未來對養老服務產業的需求帶來巨大的投資收益,同時政策上的稅收優惠,不論從經濟收益或是傳統美德上來說都是私募基金與信貸投資公司值得重點投資的領域。
民營企業和家庭的資金屬于民間資本。早在2010年國務院公布的鼓勵民間資本“新36條”中就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展社會福利事業。通過用地保障、信貸支持和政府采購等多種形式,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專業化的服務設施,興辦養(托)老服務和殘疾人康復、托養服務等各類社會福利機構。”隨后,2012年民政部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的實施意見》積極引導與支持民間資本參與養老建設,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產業勢在必行。
二、融資渠道資金量分析
社會福利基金的收入構成包括:銷售彩票總額扣除兌獎和管理費用后的凈收入、彩票銷售中不設獎池的棄獎收入和福利基金存款的利息收入,同時實行按比例分級留成使用的原則:中央級留成比例為彩票銷售總額的5%、省地兩級的留成比例不得超過彩票銷售總額的5%、縣級留成比例不得低于彩票銷售總額的20%。截至2011年10月23日,中國福利彩票年銷量突破1 000億元,那么按照35%提取公益金的比例,將有350億的資金用于國家公益事業。考慮到當前以及未來老齡化的不斷加速,養老服務產業將出現巨大的需求,為及時快速地解決這種需求,因此建議加大社會福利基金對養老服務產業的支持,提高社會福利基金中用于養老產業的資金比例,從而保證養老產業融資渠道的暢通。
中國到2012年底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到達6.85萬億人民幣,盡管保監會對保險金投資比例有要求,比如說建立養老社區的資金比例只有10%左右,但是可想而知在如此巨大的基數之下也是一筆可觀的大數字。6月底,中國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為人民幣5.5萬億元,較一年前的3.7萬億元增長了49%。金融機構作為金融體系的一部分,也作為國民經濟的神經中樞,對于養老產業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最近幾年國家對于充分利用民間閑置資金和調動資金積極性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意見,既體現了國家對民間資本的重視,也足以可見民間閑置資金數量的客觀性。據新聞報道,僅僅溫州一座城市在2010年上半年閑置資金就達到了8 000億,相當于天津市2009年全年GDP生產總值,相當于全國央企2009年的利潤總和,相當于廣東省2010年全年新增信貸總額。
三、各融資渠道適用范圍分析
目前,國家對于養老產業的投入方式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試點設施建設和對高齡老年人生活補貼等保障制度的支出兩種,這兩種投入方式基本是以各級政府為主導,各城市社區為主要載體。顯然,國家投入是以構建養老服務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為主,帶有全面及福利保障性質,具備廉價優勢的。另外,養老服務產業設施建設項目具有投入規模大、回收期長、投資風險高的特點,這也要求政府在養老服務產業的投入占有主導地位,從各國經驗來看,養老設施建設融資結構中政府投資都占到70%左右的比例。
金融機構在經濟中的地位要求其對養老服務產業的投入既有保障福利的要求也有利潤收益的需求。具體來說就是不能僅僅以大眾需求為出發點,更要做到專業、深入、多維,如各項設施完備的綜合性養老社區。社區會在老年人入住時適當地收取費用,保證了投資者的收益,也滿足入住老年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近幾年泰康人壽保險專門成立泰康之家投資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投資建設的泰康養老社區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民間資本的投資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但是受到養老產業盈利周期比較長的影響,使得民間資本較難獲得可觀的利潤,這嚴重地打擊了民間資本參與養老服務產業的積極性。為了增大民間資本對養老服務產業的投入政府就需要加大財政補貼和對其服務的購買力度,同時減少各項費用的收取、實行稅收優惠、加大信貸的支持力度等,使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到養老服務產業的建設中來。相對政府和金融機構,民間資本更加靈活,可投入領域更廣闊,但鑒于養老產業的特殊性,要有國家的政策支持及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才能保證民間資本有其可發展的平臺。
雖然三種投融資渠道各具有優勢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存在著缺點如國家投入門檻標準高、金融機構投資信貸成本較大、民間資本借貸則利率較高,所以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最大效力地建設養老服務產業。
參考文獻:
[1] 吳亞平.加快中國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投融資政策建議[J].中國投資,2012,(3).
[2] 侯東岳.解決老齡服務項目建設資金需求的金融途徑[J].大連干部學刊,2013,(1).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