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 傳媒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130017)
“范式”作為科學概念,最早由美國科學哲學家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來的。隨后,西方的一些教育學者便借鑒庫恩的“范式”概念來描述教育現象,探尋教育科學發展的規律。對于一門學科的發展,范式“提供了共同的理論模型和框架結構,從而成為學科的一種共同的傳統并為該學科的發展規定了方向。”[1]
范式的轉換意味著學科發展和研究所具有的共同的信念、價值標準、理論、立場、研究方法、科學成就和范例等的改組與重構。但是范式轉換并不是新的范式對原有范式的“替代”,而是對原有范式的批判繼承,新范式的形成是原有范式與促使范式變革的因素融合的結果。媒介素養教育是關于公民媒介知識、技能和批判能力培養的活動。對范式轉換相關概念的梳理,有助于我們理解媒介素養教育范式轉換的模式,了解其轉換的背景。
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中是由學者倡議實踐的,經過了10多年的“本土實踐”而被納入了“現代化”的總體進程,但仍屬于起步階段。當前,媒介素養教育的范式轉型,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文化的多元性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突出特點。“多元文化的派別雖然觀點各異,但在對文化的多元性的強調和文化差異性的尊重上卻是一致的。批判多元主義對主流文化對別的文化的排擠提出質疑。”[2]
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之下,傳統的媒介素養教育范式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首先,媒介素養教育的主動權究竟應該掌握在誰的手中?任何社會形態下,教育主體地位是由社會主流文化的性質所決定的。其次,教育傳播的內容確定的標準是什么?教育內容是社會主流文化的知識化,在傳統單一的社會形態中,制定教育內容依據往往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價值觀。隨著多元化社會的到來,對教育內容制定和選擇帶來新挑戰。最后,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哪些因素影響?多元文化帶來的多元價值取向勢必給教育目的的制定帶來新的挑戰,而主流文化與其他文化帶來的價值觀的沖擊,對教育目的的設立標準也有影響。
由多元文化帶來的社會差異性,是現代社會的特征。在此背景下的媒介素養教育范式轉變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所趨。
“新媒體”的概念具有時代性和相對性,是由于傳媒技術進步和媒介融合而產生的新的媒介形式。新媒體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教師主體、課堂本位,為促使媒介素養教育范式的轉換提供了動力。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拓寬了媒介素養教育的渠道,為僵化、單一、說教式教學方式的改變提供了可能,同時也極大豐富了教育內容。隨著以網絡為主要代表的多媒體技術的成熟,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其獲得海量信息知識。新媒體的出現一方面提高媒介素養教育的時效性;另一方面也對我國既有的媒介素養教育范式產生強烈的沖擊。
傳統的現代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制度教育”,它的模式是精英主義的;而后現代教育則強調教育的大眾化。從教育所針對的群體來看,教育要面向全民而非少數人;從教育的目的來看,則更加注重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從教育活動進行的時空來看,強調終身學習的理念,突破了以前把教育的場所范圍局限在學校,把教育的內容局限在課本,把教育的時間局限在正規的學校教育期限之內;從內容來看,更加強調知識的整合性、綜合性,從單純的強調知識為主到注重受教育者價值觀、情感綜合素質的培養;從師生關系來看,從傳統的強調老師權威性到新型的重視師生間交流和合作的合作型關系,也更加重視教育過程中師生真正的心靈溝通。
后現代教育觀念的興起,對媒介素養教育范式轉變提供了可能。
教育的過程是一個知識信息傳遞的過程。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也包括教育的五個基本要素:即誰在進行教育活動——教育主體;教的是什么——教育內容;通過什么渠道進行教育——教育途徑;針對誰來開展教育活動——教育對象;怎樣來衡量教育活動的有效性——教育效果。媒介素養教育的范式轉換也要圍繞這五個因素進行。
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體主要是由專業的大眾傳媒組織或學校內的專業教師擔任。可以看出,傳統的媒介教育明顯窄化了媒介教育的主體,把媒介教育主體僅僅局限在一些特定的組織和個體身上。教育者在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而被教育者則處于從屬地位,是典型的“教育單主體論”,整個教育過程也僅僅只是知識和信息的機械傳輸,并無雙向互動。
在媒介素養教育中,單一的主體傳播根本不能適應“媒介”特征的凸顯作用。不論是“傳播者”還是“接受者”在傳播過程中都是傳播信息的編碼者和釋碼者。教育雙方的主體間性得以充分顯現。媒介素養的教育者在“教”的同時,本身也在“學”,整個教育的過程,獲得知識和進步的不僅僅是受教育者,還包括教育者。同樣受教育者在同教育者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獲得了發展,同時也因為這個互動的過程,而影響教育者,所以說他也是在“教”,只不過這是一種隱性的影響。因此,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體應從“單一性”轉化為“雙向性”,教育的過程也勢必是互動的、流動的。
對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到目前為止學界尚沒有統一共通的標準。但對媒介素養教育達成幾點共識即:“(1)是培養人們對傳媒信息具有批判意識的教育。(2)是培養人們對傳媒信息具有多種應對能力的教育。(3)是增強人們了解和認識媒介并形成相關知識的教育。”[3]由此可以判定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應有認知性的、技能性、批判性的特征。
目前傳統的媒介素養教育,更多的是將教育內容停留在認知和技能的層面上,而忽視媒介素養反思批判性知識的傳授。但隨著社會民主化的發展,公民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需要了解整個媒介系統背后的東西,需要了解媒介文化信息的來源,需要追問其目的。因此,作為公民教育的媒介素養教育,對媒介信息的理解能力和批評能力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開展的途徑很有限,主要可以分為兩種形式:第一,通過學校教育;第二,針對專業傳媒從業人員的教育。就學校媒介素養教育而言,主要都集中在高校。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由于師資、時間、觀念等方面條件的限制,仍處于小范圍的試驗階段。在高校中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的專業主要也是針對新聞、傳媒等專業,非傳媒類的專業很少涉及這方面的教育。
我國高校中基本都是以課堂教學的形式來開展媒介素養教育,而且開設此類課程的高校僅有南京師范大學、安徽大學等10余所大學[4]。社會組織的媒介素養教育更是寥寥無幾。家庭教育中,由于公民媒介教育的意識普遍缺失,家庭核心成員自身都不具備相應的素質,針對其他成員的媒介素養啟蒙更是無從談起。無論是在學校教育系統中,還是在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我國媒介素養教育開展的途徑極其有限,教育的形式也比較單一。
但以世界經驗來看,從“學校形態”或專門針對“從業人員”逐漸實現“全民共享”是媒介素養教育發展的總體發展趨勢,因而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只有順應這一趨勢,打破教育途徑的有限性局面,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組織“三位一體”的層次多樣的實踐途徑。
可以說,媒介素養教育途徑由單一性到多樣化的范式轉換,是提高教育實效性的重要舉措。
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即媒介知識的接受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處于重要的地位。在傳統教育觀的影響之下,教育的對象往往是固定化的,且受限于社會發展水平。原有的媒介素養教育受教育環境和教育內容的影響導致了教育對象的單一性和固定化。原有媒介素養的教育對象主要是在校學生,教育對象的有限性成為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的特點之一,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完全成為了“被捆綁”的人,沒有更多的機會和權力去爭取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媒介素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也是單向的,他們之間實質上只是簡單意義上信息的單向傳遞,不存在更深層次的交流與溝通。
隨著社會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主流媒介逐漸從為少數的利益階層服務轉變成為大眾提供媒介信息享有,而現代數字媒體技術的進步和成熟也為此可能提供技術支撐。與此同時,受眾主體意識的覺醒為媒介素養教育對象的交互性需求提供了主體條件。
因此,媒介素養教育對象由單一性到交互性的范式轉換,是社會民主化進程的時代要求,是構建互動型教育模式的有力保障,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必然因素。
傳統的媒介素養教育缺乏媒介批評知識的傳授,我們對媒介素養教育所達到的效果的評判模式也往往是注重于其實用性的,也就是從技術的層面上來考察的。在這種功利主義的教育價值觀的影響之下,媒介教育目的的確定,效果的評判都是帶有功能主義傾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反思性的社會公民,媒介素養教育的效果評價范式也應該實現從功利主義到批判主義的轉變。
相較而言,在西方的媒介素養教育發展過程中,都比較重視民眾媒介批判性意識的培養,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能夠主動地、批判性地使用媒介的社會公民。強調通過媒介批判能力的培養,使每個公民都具備參與公共生活的能力,而這也是推動社會民主化進程的重要舉措。
中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也是多種文化、教育理念的激蕩期,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成熟,要求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具有批判能力的人。這樣才能夠適應這個處于快速變革和發展期的時代要求,而事實上“批評的社會意義在于它的揭示與反思”[5]。可見,良好的媒介批判能力的形成,與促進社會的發展是高度契合的。
媒介素養教育的范式轉換,是從理論的層面上對媒介素養教育應然范式的理解和建構。而在媒介素養教育實踐中,則需要構建支撐教育范式轉換的宏觀體系,這樣才能夠在探尋適合我國國情的媒介教育路徑的過程中,指導和促進媒介教育實踐。
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是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實踐的首選之路。因為學校教育高度的組織性、計劃性、系統性為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取得提供了基礎。但要提高媒介素養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時效性,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目前我國媒介素養教育教師隊伍主體是新聞傳媒類專業的老師,普通教師這方面的素養還普遍不高。所以,媒介素養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刻不容緩。從開展的形式上來看可以通過職前教育和在職培訓的形式來進行。其次,加快課程資源的開發。學校教育的知識傳授主要是以課程作為載體的,各地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嘗試開設專門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條件暫時不具備的,可以考慮通過別的課程滲入這方面的知識和思想。最后,教學方法的革新。要實現教學方法的轉變,在教學的過程中多采用對話式的,要注意對學生的思維和媒介批判能力的培養。
從國外和港臺媒介教育發達地區的經驗看,正規的學校教育是媒介素養教育的基礎,但是從影響的廣泛程度來看,通過建立社會組織來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無疑是一個有效的形式。從社會組織建設的主體上,可以劃分為政府主導的和民間組織主導的。但無論哪種類型的社會媒介教育組織,政府在社會組織的建設上處于責任中心,政府部門要在法律、政策、資金方面給予應有的支持和保障。要把媒介素養教育真正提升到公民教育的層面,讓媒介素養成為社會公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素質之一。除了政府主導的組織之外,還可以通過民間團體的力量來建設一批具有媒介教育功能的組織。媒介素養教育發達的地區在這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臺灣成立了媒體觀察文教基金會、富邦文教基金會等基金會,并創辦了《媒體See See看》(雙月刊)、《媒體素養推廣節目單》(季刊)等刊物。這些組織和刊物在傳播媒介知識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整體民眾媒介素養能力的提升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的發展還處在起步階段,要從根本上提升公民的媒介素養,發展媒介素養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所能解決的,是整個社會的系統化工程。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將學校、家庭、社會組織和媒介機構統一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媒介教育社會網絡。需要以學校作為基礎,不斷完善社會組織的媒介教育功能。同時不能夠忽略家庭媒介教育的作用,要注意家庭骨干成員的媒介素養的養成,這樣才能帶動整個家庭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媒介的傳播過程本身也是教育的過程,所以還要發揮媒介傳媒專業機構的教育帶動作用。一定要加強傳媒人員專業技能、職業操守的培養,要建立和健全媒介傳播的制度,加大傳媒機構在社會上的媒介素養知識的宣傳教育作用。
因此,只有調動整個社會的力量,借助大眾傳媒這個平臺,發揮教育的整體性功能,才能夠促進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的完善和發展,才能為全民媒介素養的提升尋求一條與教育實踐相契合的路徑。
[1]張應強,李峻.生存論轉向與當代教育研究范式變革[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5):41.
[2]王守紀,楊兆山.后現代視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特征、實質及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193.
[3]姚云.論傳媒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教育研究,2005(4):58-59.
[4]鄭春曄.媒介素養教育的本土實踐與推進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2):70.
[5]李巖.媒介批評:立場、范疇、命題、方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