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析馬克思視野下“完整的人”及其理論意義

2014-03-22 15:26:14舒心心穆艷杰
關鍵詞:馬克思人類歷史

舒心心,穆艷杰

(1.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內蒙古民族大學 政法與歷史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試析馬克思視野下“完整的人”及其理論意義

舒心心1,2,穆艷杰1

(1.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內蒙古民族大學 政法與歷史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完整的人”是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重要范疇。它的提出先后經過了多個時期,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從《1844年手稿》的初次提出,到《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哲學的貧困》的補充和豐富,最后到《1857—1858年手稿》中具體提出了人的發展三階段理論。“完整的人”這一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它意味著人的本質豐富性;他要全面占有自己的社會關系;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真正和解;最后人還要以一種健全的生命方式來存在。“完整的人”需要在人的社會歷史中生成,是一個歷史生成過程,這一過程要借助人類實踐的不斷發展;同時還需要通過共產主義運動;除此以外,人類的歷史必須由地域性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在目前的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適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全面促進人的發展,和馬克思“完整的人”思想不謀而合。

完整的人;全面發展;異化勞動;實踐

“完整的人”是馬克思哲學思想中一個重要范疇,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中人所處狀態的設想,也即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呈現出來的是“完整的人”。共產主義運動本身就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自己的基本原則的,因此“創造著具有豐富的、全面的而深刻的感覺的人作為這個社會的恒久的現實”[1]88是一種歷史的發展規律,預示著人類自身的發展前景。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的實現伴隨著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體現了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合乎人性的自覺復歸,即在未來社會中,人會逐漸克服自我異化,從而呈現完整的自身,成長為“完整的人”。

“完整的人”這一概念在馬克思的經典文獻中多次出現,貫穿于其一生思想的始終。正確理解馬克思的“完整的人”思想就需要深入其整個思想內部,通過梳理馬克思對“完整的人”的思考軌跡,還原出一個“完整的人”思想。

一、“完整的人”的思想歷程

在馬克思的文獻中,“完整的人”這一概念最初出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在這部手稿中,他多次提及“完整的人”這一范疇,比如通過分析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人通過自身達到對人的作品和對象性的人的感性占有,進而實現對人的本質和人的生命的全面占有。另外,馬克思還把完整的人與人的需要聯系起來,認為人的本質需要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因此,“富有的人就是需要有總體的人的生命表現的人”[1]90。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完整的人”的論述具有兩大特點。其一是,“完整的人”表現在他與世界的關系上,他以全面的方式同世界發生關系,既有物質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他的各項功能完整,擁有健全的視覺、聽覺、嗅覺等,知、情、意等可以全面表達,并且這些機能完全超出“造物主”的最初設計,打上了人類實踐的“烙印”,得到了全面發展。其二是,“完整的人”是和“異化的人”相對應的,是人克服異化以后的發展結果。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四個方面即四種關系,從人同外部對象的關系即物的異化,到人同自己活動的關系即自我異化,到人的類本質同人自己異化,以及人與人關系的異化,逐層深入地考察了人的異化。異化的人是一種片面的人,畸形的人,是對完整的人的否定,而人類未來的希望就在于克服異化,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完整的人”。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進一步豐富了“完整的人”思想。隨著唯物史觀的形成,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揭示了分工和私有制對人全面發展的限制,認為舊式的分工和私有制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都是造成人片面發展的社會根源,未來的社會要實現自由的勞動。在未來社會中,勞動不再是人們謀生的手段,因此,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勞動類型,勞動將成為人發展自身的手段和需要。同時,馬克思在此也明確指出,消滅私有制和消除舊式的分工都需要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只有現實的共產主義運動才能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主要揭示了現代社會工廠中人的遭遇及沖破這種遭遇的希望。具體而言,現代工廠“產生了特長和專業,同時也產生了職業的癡呆”[2]169,這種“職業的癡呆”便是人極端異化的表現,對他自己所從事的工種以外的領域一無所知,喪失了變換職業的能力。人就如同機器上的一個零件,永遠只能發揮同樣的功能,進行單調的重復。但是,這種狀況在自動工廠中卻暗含著未來的希望,因為在自動工廠中,“勞動在這里已完全喪失了專業的性質。但是,當一切專門發展一旦停止,個人對普遍性的要求以及全面發展的趨勢就開始顯露出來。自動工廠消除著專業和職業的癡呆。”[2]169

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創造性地把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提出了“三形態論”,認為人類是逐漸成長為“完整的人”的。具體而言,人類的發展將依次經歷“人的依賴關系”形態——“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形態——“自由個性”形態三個大致階段[3]104。在最初的社會形態,人的發展是以個人對自然共同體的絕對依賴為前提,以犧牲個人的獨立性為代價,人的低下的生產能力決定了處于此階段的人只能在狹窄的范圍內生存、在孤立的地點上發展,在此階段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完全自然地發生,人以群體的力量對抗自然,個人之間交織著經濟、政治、思想、道德、宗教、血緣親情等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個人在這些關系中獲得了歸屬感、安全感和依賴感,個人依賴于群體,個性也湮滅于群體之中。隨著生產能力的逐步提高、人的本質力量的逐漸增強,近代社會以解放個性的啟蒙運動為肇始,實現了社會發展的重大轉型,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推動了由家庭式小生產向機械化大生產的轉變,實現了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邁進,人類社會進入到第二個階段。社會發展必然要求并促進了人的發展,由人對人的依賴性轉向人對物的依賴性,個人逐漸擺脫人身依附關系而轉向人身獨立。但是這種人的獨立性卻建立在對物的絕對依賴基礎之上,人的發展日益陷入普遍的異化狀態和片面性之中。馬克思堅信,隨著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物質技術條件,揚棄片面發展的“異化的人”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人們為謀生而支出的必要勞動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而自由時間極大地增多,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的社會財富,未來的社會就能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提供自由和全面發展自己個性的條件。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財富極大豐富、個人獲得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階段,實現了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在更高形態上的統一。

“三形態論”的提出表明馬克思關于“完整的人”的思想已經基本形成。這種“完整的人”就是人類的理想狀態,但這種希望只有經歷漫長的人類發展歷程才能實現。人要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克服導致自己異化、片面化的因素,逐漸豐富自己的本質內涵,成長為全面的人、完整的人、總體的人。

二、“完整的人”內涵解讀

通過對馬克思“完整的人”思想歷程的回溯,我們就會發現馬克思所提出的這一概念具有多層面的內涵,具體而言可以作如下解讀:

首先,“完整的人”意味著人的本質的豐富性。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本質不是恒定的,人沒有不變的本質。人是一個生成性的存在者,呈現出一個生機勃勃的過程,他通過自由自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不斷地面向未來敞開自己,不斷地重塑自我。人類本質的豐富性就在于勞動的自由性,在自由的勞動下,他可以選擇自己所喜歡的勞動,他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更換自己的勞動,而不必把自己永遠固定在一個勞動或者職業上。正如馬克思所設想的,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通過社會調節使得整個生產有序運轉,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所樂于從事的任何部門內發展,自由自主地選擇自己的職業,按照個人的興趣愛好投入到勞動活動中去,而不是局限在狹窄的領域和特殊的活動范圍之內。

人的本質是追求豐富性的,只是人自身的發展受到歷史階段的影響和限制,人沒有能力全面展現自己的豐富性、自由個性。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情況下,人的生存都成問題,物質產品的嚴重匱乏形成了極其薄弱的物質基礎,導致人自身的全面發展難以實現。進入到現代社會,人的物質生產能力飛速提高,帶來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馬克思高度贊揚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巨大威力,指出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創造的生產力超過過去一切時代的全部生產力總和。但是,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生產的片面性也日益暴露,資本主義的生產“總是在最高次方上表現為交換價值”[3]293,生產的目的是追求交換價值實現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為了使用和消費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因此,人自身的發展不在資本的追求之內。

其次,“完整的人”要實現對自己的社會關系的全面占有。馬克思批判以往舊哲學對人的抽象理解,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注重人的社會性,強調將“完整的人”置于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加以考察。現實的人總是生活和存在于具體的社會關系之中,具體的社會關系就是他發展的可能性,制約著他的未來。在“人的依賴關系”下,個人不具有獨立性和自由,自由屬于共同體,個人在根本上是共同體的附屬物。個人的人格不獨立,他在這種社會關系中就沒有自由,就無法產生個性,因此也不會產生豐富的人。正如馬克思所比喻的那樣,在“人的依賴關系”條件下,個體如同一個麻袋中的馬鈴薯一樣,都消融在與他者的關系中,個體湮沒于整體之中。

而在現代社會,個人雖然取得了人身的自由和獨立,擁有了完整的“自身”,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自由人”。但在“物的依賴關系”條件下造就的社會是一個利己主義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就是“以個人相互獨立和漠不關心為前提的聯系”[3]111。這種共同體關系無法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人類成為“完整的人”就需要全面克服這些關系,人應該全面占有自己的社會關系。在人與社會關系中,人應該是主動的,社會關系是人發展自身的條件,而不是制約因素。

再次,“完整的人”還意味著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真正和解。在馬克思看來,實踐是人的本源性存在方式,人正是通過生產生活資料把自己從動物界中脫離出來,人自身的發展也只有通過人類的實踐來實現。實踐過程中要實現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然而自然和社會在實踐中都是人的對立面,它們制約著人的實踐的范圍和程度,人若想通過人類的實踐成為“完整的人”就必須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雙重和解。

相對于人的存在而言,自然界具有先在性,人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從自然界獲取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征服自然,向自然界發布“號令”,強迫自然“聽從”自己的意志,讓自然為我所用,從而實現客體主體化、自然人化。但自然界并不甘于屈服,它要報復人類,正如恩格斯所言,人對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都遭到了自然界的報復。因此,人的發展需要和自然進行和解。社會也是如此,人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從事具體實踐的,實踐的人一定會和社會發生關系,社會條件制約著人的實踐范圍和程度。人應該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有利條件來發展自己,把社會變成全面發展自己的內在力量。

最后,“完整的人”還意味著人具有健全的生命存在方式。健全的生命存在方式是指人的生存內涵和生存樣式具有全面性和豐富性,這是與“片面”和“貧瘠”的生存方式相對而言的。片面和貧瘠就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抽象化,取消人的人性和自由個性,最后造成人是一種“抽象的存在”。縱觀人類歷史,反思人類現實,人的片面化和抽象化其典型表現就是“神化”和“物化”。“神化”即把人的本質先驗化,通過一種超驗的方式,把人歸結為一個超然于俗世之上的超驗存在,這樣的人其生活和生存的張力被取消,從而失去了現實性、自然性,儼然成了一個“幽靈”。“物化”方式則是和“神化”相對立的另一種存在方式,它抽去人的超越性和優越性,而把人視為一個普通的自然存在物,人和動物就沒有了什么區別,甚至類似于無機物,人的高貴和尊嚴都被“抹去”。

在馬克思看來,“完整的人”的生存是一種多重、多向、多面和充滿差異的立體性存在。其一,完整的人應該具有全面而深刻的感覺,他對生活的認識和參與是多方面和多層次的,他通過自己健全的感覺機能,可以全面領悟他生活的世界。其二,人的存在是一種面向整個世界的世界性存在,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整個自然都是一種內在的關系,他人、社會、自然都是人進行實踐活動的內在要素,是一種積極要素而非支配力量。人面對的是整個世界,和整個世界發生關系。人、他人與自然是三位一體的,完全融洽適宜的。在這個關系中,人既以自身為中心,同時又向他人和自然全面開放,向世界敞開自己。

三、“完整的人”的歷史生成

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絕不是一個理論的懸設,它是一種歷史的現實,要在人的歷史中去生成,轉化為人的現實狀態。

首先,“完整的人”的生成要立足于人類實踐的發展。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方式是社會實踐,在實踐過程中,人的認知能力不斷發展,主體地位得以提升,因此,人應該通過社會實踐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成長為完整的人。實踐最初把人從動物界中“拔出”,賦予人不同于動物的獨特地位。同時,實踐也使人的功能得以全面發展,真正超出自然的本能限制,使眼睛成為感受美的眼睛,使耳朵具有了音樂感。

通過人類生產實踐的開展,人類逐漸積累起物質財富,這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如果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就沒有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和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人就會重新陷入普遍化的極端貧困境地,為了生存人與人之間必定展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在這種狀態下,人只會倒退,甚至倒退到動物界,人的全面發展根本無從談起。

總之,人的生成歷史就是人類的實踐史,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得人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人的存在領域不斷擴展,人的歷史視野不斷擴充,人的主體力量不斷增強,脫離了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沒有人類自身的生成,也就沒有人類的歷史[4]。人類成為“完整的人”的希望和根據就在于人類實踐的發展,到了未來社會,人的實踐將取得無限豐富的形式,人可以自由從事自己的實踐,全面發展自己的個性,豐富自己的本質規定,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其次,“完整的人”的生成還要揚棄私有財產。私有財產是勞動異化的社會根源,而勞動異化則導致人的片面化和不自由,使人陷入倒退的狀態,自由全面發展的本性受到嚴重限制。馬克思把私有財產看作勞動異化的結果,又把它當作勞動異化的根源。私有財產其外在形式是物、財富,其本質和根源是勞動,是人類活動的物化,因而,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但是,由于勞動者喪失了對社會財富的支配權,所以私有財產便以資本的形式與勞動者對立。因此,克服人的異化狀態,全面發展人的個性就要揚棄私有財產。

按照馬克思的設想,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有的生產都是社會性生產,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強了人類之間的聯系,地域性的歷史就轉變為世界歷史,這時就為人類徹底消滅私有財產,“祛除”異化準備了物質上的條件,但這只是必要條件。要揚棄私有財產,還必須有共產主義運動,正如馬克思所言:“要揚棄私有財產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產主義就完全夠了。而要揚棄現實的私有財產,則必須有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1]128

但是對私有財產的揚棄不是單純的否定,而是積極的揚棄,要保留人類在私有制條件下所取得的一切成果,要在“以往發展的全面財富的基礎范圍內生成”新的社會及新的人[1]81。因此共產主義不是一種虛無主義,它雖然主張消除資本主義的財產私有制,但要吸收這種所有制下人類取得的一切財富形式。人的發展以社會的發展為前提和基礎,既要立足于人類長期以來積累的物質成果,又要合理借鑒人類精神文明的積極成果。

最后,是世界歷史的形成。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世界歷史思想,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完整的人”的生成要以世界歷史的形成為條件,世界的歷史就是人生成完整自身的“世界”。世界歷史的開啟為人生成完整的自身提供許多積極的條件。

其一,世界歷史的開啟會使地域性的生產力成為一種國際化的生產力,使得人類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生產能力得到有效的保存和進一步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交往的狀況決定著特定地域創造出來的生產力在未來發展中是否失傳,因此,“只有當交往成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業為基礎的時候,只有當一切民族都卷入競爭斗爭的時候,保持已創造出來的生產力才有了保障”[2]107-108。其二,世界歷史的開啟為共產主義創造了條件。共產主義運動取得勝利的前提是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以及在此基礎上人們之間建立的普遍聯系發展為廣泛的世界交往,從而為共產主義作為一種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其三,世界歷史是真正個人解放的基礎。在人類解放的視域下,個人只有擺脫狹隘的民族束縛,沖破狹小的地域限制,同世界發生普遍的聯系,形成廣泛的世界交往,才能擁有人類創造的全部能力,個人才能由地域個人轉變為世界歷史的個人,發展成為“完整的人”。

四、馬克思“完整的人”的當代價值

從理論層面上來看,馬克思“完整的人”思想是一種對未來社會人的生存狀態的設想,是一種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提出的對人自由狀態的“籌劃”。但是正如前所述,人的完整狀態需要在人的歷史中去生成,只有在人的實踐發展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因此它是一種歷史的運動,需要人類在各個歷史階段逐漸去實現自我,去完善自身。人類發展自身的歷史在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色彩”,打上時代的“烙印”。正是為了人類的發展,為了人自身的完善,黨和政府從當前中國發展的實際狀況出發,提出并確立了科學發展觀戰略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報告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一論斷可謂意義深遠,深切體現著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長遠規劃。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整個科學發展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最終落腳點和歸宿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就是讓人的潛能和價值得以盡情發揮,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彰顯,實現對人的本質的全面占有,也就是讓人成為“完整的人”。

首先,科學發展觀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更加注重人的發展。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是人自身發展的歷史,在其中映照著人類自身的生成過程,有曲折,也有順利,但更多的是人的自身發展被歷史的其他“目的”所拋棄,人成為一種犧牲品。科學發展觀力圖改變舊發展觀中人被當作工具和手段的悲慘命運,把人確立為整個發展的最終目的,強調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為了人更好的生活,為了人自身的完善,為了人進一步的發展。

在康德哲學中,人第一次明確地成為“目的”。康德把整個世界分為兩部分,即自然領域和實踐領域,在自然領域中遵循的是理論理性,服從的是機械因果律的支配,沒有自由意志的存在空間;而實踐領域是人的地盤,是人的倫理道德領域,遵循實踐理性,服從一種自由律。人作為“價值主體”,在實踐領域內把自身當作目的。康德為此頒布的命令就是:“每個有理性的東西都必須服從于這樣的規律:不論是誰在任何時候都不應把自己和他人僅僅當作工具,而應該永遠看作自身的目的”[5]。人作為一種至高無上的目的在哲學中得以正式確立。作為一位對人類充滿關懷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馬克思更是高揚了人的主體性,強調了人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指出:“并不是‘歷史’把人當作手段來達到自己——仿佛歷史是一個獨具魅力的人——的目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6]。科學發展觀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強調發展要依靠“人”,發展是為了“人”,從而為邁向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實現人的解放創設條件。

其次,科學發展觀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摒棄只見物不見人的“片面”發展。在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錯誤的發展理念,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之后才能實現的“理想”,因此與我們當前的建設和發展無關,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努力實現的目標,導致人的全面發展思想一度與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相脫離。科學發展觀的確立,改變了長期以來注重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物質財富的積累而忽略人的多方面的需求和全面發展的做法,扭轉了“只見物不見人”的發展觀念,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的目的是促進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人的全面發展既包括人自身各種素質的全面發展,又包括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要求實現個人各種素質即德、智、體、美、勞等均衡發展和協調發展;也要求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實現和諧共生,有序發展。從根本上說,人來源于自然,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本身的“發展”與人密切相關,它可以源源不斷提供人類發展自身的各種物質資料。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的全面發展當然不能把自然本身的“發展”排除在外,所以黨的十八大特別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

人的發展最終還要立足于人類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本身也要歸結到人類社會。社會影響自然的“發展”,更影響人本身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在本質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的發展就離不開他所處的社會關系,有什么樣的社會關系,就會造就什么樣的人。和諧的社會環境就是人發展自身的前提之一,在扭曲和病態的社會關系中,只能造就片面發展的“單向度”的人;只有在文明和健康的社會關系中,才能生成全面發展的“文明人”,生成“完整的人”。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 竭長光.馬克思歷史思維的當代闡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37-40.

[5] [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53.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責任編輯:秦衛波]

The “Totaler Menschen” in Marx’s Thought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SHU Xin-xin1,2,MU Yan-jie1

(1.College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2.College of Politics,Law and History,Interme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00,China)

The “Totaler Menschen” is an important conception in the philosophy of Marx. This conception has gone through a number of periods,which is a historical process.The conception was firstly put forward inManuscriptofEconomicsandPhilosophyin1844. Then it has been supplemented and enriched inGermanIdeologyandPovertyofPhilosophy. Finally,Marx presented the three stages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ory inThe1857-1858Manuscript. It means that man has abundant content and possesses their social relations fully. At the same time,the true reconciliation among the man,the nature and the society is realized. At last,people have a perfect lifestyle to exist. Of course,“totaler Menschen” was created in the human society history,needing the help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practice and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addition,the history of mankind must develop from the regional history to the world history. In the new period,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imely,whose core is people-oriented,and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The outlook is consistent with Marx’s “totaler Menschen”.

Totaler Menschen;the 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ienated Labor;Practice

2014-01-12

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NJSY13167);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NJzc08096)。

舒心心(1975-),女,內蒙古突泉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內蒙古民族大學政法與歷史學院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穆艷杰(1959-),男,內蒙古通遼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A8

A

1001-6201(2014)05-0058-06

猜你喜歡
馬克思人類歷史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歷史上的6月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性欧美久久| 激情综合激情|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国产精品第页|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999精品视频在线| 色综合成人| 国产精品福利社|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福利|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av在线人妻熟妇|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日韩中文欧美| 欧美精品啪啪| 五月婷婷综合网| 播五月综合|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 亚洲无线视频|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成人综合网| 香蕉色综合|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19p| 99久久精彩视频| 国产va在线|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中文|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丁香婷婷久久|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久久婷婷六月|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影院|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婷婷色中文|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日韩每日更新|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在线国产你懂的|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福利国产微拍广场一区视频在线|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一二三|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一级全黄毛片| 日本www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第三页|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99re在线免费视频|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在线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