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爽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法政學院,北京100024)
金本位制度是英國在世界上首先實行的。1816年,英國制訂“金本位制度法案”,它的確立使英國政府可以有效地調節國內貨幣流通與信用活動,支持經濟的高速發展。從而為英國崛起過程中金融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①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黃金;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來決定。。19世紀后期在英國的主導下國際貨幣體系在金本位基礎上建立。在這一時期美國也確立起金本位制度,但是美國的金本位制度確立頗費周折,不同利益集團間的利益沖突導致美國國會多次試圖廢除金本位制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國聯邦行政部門的一再堅持,金本位制度才得以最終確立。對此人們不由產生疑問,美國國會進行了怎樣的博弈?美國聯邦行政部門為何堅持實行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針美國的經濟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本文力圖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美國的金本位制度的確立十分不易。19世紀最后三十年,美國的貨幣制度因為牽涉到不同利益集團的切身利益,長時間成為美國政治與經濟生活中的核心問題。東部的工商業階層,特別是銀行家們,一直堅持實行金本位制。因為穩定的金本位制度有利于出口,也有利于紐約資本市場獲得歐洲的資本輸入。但是美國社會的多數人口,尤其是農民以及對外部資本和商品市場不敏感的商人則要求實行金銀復本位制。從而增加通貨量以促使貨幣貶值,以便他們用來擴大資金和償還以前借的長期債務。這就形成了明顯的利益對立。從而在美國內部形成了支持和反對金本位制度的兩股力量。
根據美國憲法,聯邦國會決定各項法案的通過。因此國會成為不同利益集團為了自身利益訴求而進行利益博弈的主要場所,特別是眾議院尤為激烈,因為倡議歲入法案之權在眾議院,所以圍繞著是否實施金本位制成為美國內戰之后,眾議院爭議最大的議題。幾乎每位國會議員在有關金本位制的投票都反映了其身后的利益集團的訴求,代表工商業利益集團的議員對金本位制的支持幾乎是慣性的,而來自于農業和西部地區的議員則敵視金本位制度。
從內戰結束之后,到1900年金本位制法案最終確立。國會有關金本位制度法案的博弈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內戰之后。內戰之后的美國幣制相當混亂,流通的貨幣包括金幣、銀幣證券、聯邦政府的綠鈔和債券等。由于沒有一個中央銀行,因而聯邦政府發行的綠鈔沒有信用,“既不能兌換黃金,又不能用于國際支付,遂不斷貶值”[1]252。對此,美國聯邦政府最初的態度是明確的,即一定要保持政府的聲譽。因此,美國國會通過1873年鑄幣法限制白銀鑄幣量,以保持貨幣穩定。但是這一法案卻嚴重損害了農場主們的利益,他們憤怒地把該法稱為“1873年罪惡”。這導致了他們在1874年國會中期選舉中支持民主黨,促使共和黨在內戰后第一次喪失國會主導權,并且從此使民主黨成為這一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共和黨的失敗,迫使其為了工商業利益集團的利益,在新的國會召開之前匆忙通過了一項恢復硬幣支付的法案,要求從1819年1月1日開始恢復硬幣支付。這個法令表明美國實際上開始實行金本位制。它導致美國國內不同利益集團在貨幣問題上矛盾空前激化①有關貨幣的爭論甚至在1876年產生了一個新的政治組織——“美鈔黨”,這個黨是以農業利益集團為核心所組建的。在三次總統競選運動中它提出了全國性政治綱領,最主要的要求就是用紙幣償還戰爭公債和不要恢復硬幣支付。參見[美]米爾頓·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美國貨幣史[M].巴曙松,王勁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5-77.。1877年國會眾議院在農業利益集團的要求下甚至通過了廢止金本位法案,只是由于參議院里共和黨與支持金本位制的一些民主黨議員達成了一項妥協法案,才避免了該法案被廢止。這就是布蘭德-艾利森法案[2]75-76,89。
根據這項法案,財政部要每月購買至少價值兩百萬美元的白銀,用來鑄造具有法定貨幣單位的銀元。海斯總統認為國家做出的承諾必須言而有信,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強迫國家來替它償還債務[3]390-391。因此予以否決。但是海斯的否決在送回國會兩個小時之后,就被國會再次否決[3]390-391。聯邦行政部門只得將購買的銀條鑄造成錢幣保存在政府金庫中,采取用有限地恢復銀元的貨幣地位,來繼續維護金本位制。
第二次開始于1886年。這年開始的48屆國會重新由代表農業利益集團的支持白銀本位制的民主黨控制。民主黨議員提出議案要求財政部大幅降低黃金儲備,將所有超過1億美元的以上的財政盈余用于贖回全部到期的公債。但是民主黨總統克利夫蘭堅決反對這一提案。結果“當該項協議最后進行投票時,美國歷史上出現極為罕見的現象:絕大多數的共和黨國會議員支持一位民主黨的總統來對抗大多數的民主黨國會議員”[4]376。
克利夫蘭總統的行為進一步激起了反對金本位制一方的憤怒。1890年,美國眾議院針對是否實施自由鑄造銀幣政策引起了眾議院史上最為漫長和激烈的爭論。共和黨為了確保麥金萊關稅法獲得通過,不得不做出讓步,發起并通過了1890年謝爾曼白銀購買法令。這部法律將美國國庫必須采購的最低白銀數量由每月200萬美元修改為每月450萬盎司[4]402。共和黨之所以支持這項增加法案主要是因為:如果該黨拒絕一切的白銀立法案,可能就會最終導致自由鑄造銀幣政策。謝爾曼后來這樣說“必須采取行動來避免美國重新回到自由銀幣鑄造政策,通過的法律是我們所能獲得的最好效果。如果廢除這項法律不會導致一項徹底的自由鑄造銀幣政策來取代它,我就準備廢除這一法律。”[4]402
第三次博弈開始于1893年金融危機。按照謝爾曼法令購進的白銀數量很快就多到不易很快被吸收,由于劣幣驅除良幣法則的作用,黃金開始從流通領域里被排擠出去。而把黃金儲備耗盡就意味著停止硬幣支付。這種情形導致了1893年美國金融危機。“1893年登記在冊的工商企業倒閉事件達1.5 萬起,其總負債金額達3.46億美元。”[1]269
克利夫蘭總統決定不惜任何代價堅持金本位制。為了保證廢除謝爾曼購銀法的法案在國會通過。他“特別利用了委任官職的特權,將許多支持自由鑄造銀幣民主黨國會議員轉變為政府的忠實信徒,8月28日,該項法案于眾議院通過,10月30日,該項法案于參議院通過。”[4]411-412但是克利夫蘭總統的決定嚴重激怒了民主黨的支持者,特別是飽受通貨緊縮之害的農民。堅決主張廢除金本位制的威廉·詹寧斯·布賴恩取代克利夫蘭成為1896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在1896年總統大選中金本位制仍然是民主、共和兩黨爭論的焦點,但是,金本位制的作用已經逐步為多數人所認可。支持金本位制的民主黨人脫離了對布賴恩的支持,因此布賴恩在選舉中遭到失敗。“盡管如此,直到1900年3月14日金本位制法案才獲得通過。‘貨幣’問題從此退出了政治漩渦的中心。”[2]78
為何在社會多數成員反對的背景下,金本位制還能夠被堅持實行下來呢?這不能不讓人驚奇。
從國內角度看,聯邦行政部門的極力堅持是一個關鍵原因。在是否維持金本位制的博弈中,美國聯邦行政部門始終是金本位制的捍衛者。首先是行政機構的利益偏好。因為“一旦一個國家選擇了金本位,那么貨幣當局高于一切的政策就是:無論是為了國內還是國際的目的,在面臨黃金的需求給有限的黃金準備帶來壓力的情況下,努力保持金屬貨幣支付或本幣對黃金的可兌換性。”[5]因此,國會已推翻金融調整計劃的最佳方案,并且很顯然有幾次取得暫時性的勝利。但是所有的總統和財政部長不管其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不管他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金本位制,最后都成為金本位制的堅定捍衛者[4]368。例如,在克里夫蘭總統的第二屆任期之內的財政部長約翰·卡利斯勒曾將1873年廢除銀幣描述成“貌似已經在美國和歐洲形成的,通過立法手段毀滅占世界3/7至1/2的世界金屬貨幣的一個陰謀,這將是歷史上最惡劣的彌天大罪。然而在1895年的貨幣危機當中,這位財政部長將國會的黨內同志們激烈的反對拋在腦后,繼續在美國穩固金本位制。”①科爾尼菲西烏斯傳人(Cornificians):科爾尼菲西烏斯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敵對者、誹謗者,索爾茲伯里的約翰把12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主張以實用教育取代博雅教育者稱為科爾尼菲西烏斯傳人。
美國工商利益集團特別是金融界的集體行動能力也是美國實行金本位制的重要推手。雖然支持金本位制的一直在美國人口中占少數,但是支持金本位制的利益集團充分利用控制多數媒體和擁有雄厚資金的優勢,將自身的利益訴求轉化為政府的政策。由于美國缺乏一個中央銀行的存在,因此財政部最為艱巨的工作就是國庫的金融運作。貨幣政策的執行依賴于財政部和商業銀行的合作,這給了金融利益集團影響財政部的好機會。所以“歷屆總統和財政部長在年度咨文當中都反復強調把正統的貨幣改革作為管理政策的優先選擇。上述這些咨文都贏得了金融界的好評。”[4]371當國會出現有關金本位制的法案時,工商利益集團的反應非常靈敏。例如在克利夫蘭總統要求廢除謝爾曼購銀法時,“美國中部地區的商業組織于5月底加入到美國東部地區的各類商業組織一直堅持的立場,開始呼吁停止白銀采購,……讓廢除謝爾曼購銀法的法案在國會兩院當中迅速通過。”[4]405
為了維持金本位制,金融利益集團還盡力幫助聯邦行政部門保持一定的黃金儲備。1895年,以美國摩根家族為代表的銀行家集團借給聯邦政府350萬盎司的黃金。“雙方商定,有一半黃金應當從國外輸入,并且各個銀行家將施加一切影響去防止提取黃金,直到契約期滿。”[4]411-4121896年,民主黨競選綱領要求不受限制地鑄造銀幣,金融界立即強烈督促共和黨的政治綱領“應當支持健全貨幣政策,毫不妥協的支持、不能左右搖擺,而且必須是直接的、明確支持金本位制度。”[4]424
從國際角度看,美國實行金本位制有利于其資本市場的流動和安全性。由于國際貿易的結算方式是以倫敦為中樞的,而且倫敦擁有世界上主要的短期和長期資本市場,因此堅持金本位制的英國處于國際貨幣體系中的支配地位,處于工業化期間的美國如果希望從國際資本市場獲得支持,除了實行金本位制度以外,實際上別無選擇。因為英國是美國大部分外資的來源。“1861年英國占對美外商投資份額的90%,到1900年其份額仍然高達74.5%。”[6]
鑒于美國廣闊的國內市場,在美國投資將帶回高額回報。然而,風險總是存在的。“歐洲的投資者正在密切地關注此處的現狀,除非這些投資者能夠明確的得知我們采用何種貨幣償還債務,否則他們將不向美國進行任何投資。一個單一的金本位制度是健全貨幣政策的唯一基礎。”[4]424例如,在1877年眾議院表決廢除金本位制法案的時候、而參議院開始討論的時候,歐洲的投資者們紛紛開始拋售其手中的美國債券,嚴重損害了美國同歐洲國家正在進行的債券談判。所以,財政部長謝爾曼天天前往國會進行游說,以防止廢除金本位制度法案通過。因此,“美國對金本位制的堅持最大程度降低了在美國投資的政治風險。最重要的就是,金本位制通過將美元與黃金掛鉤為紐約與倫敦金融市場之間的高度一體化提供了基礎,并降低了匯率變化的風險——這種不確定性一旦消除后,那么無論美國證券或合同協議是以美元還是英鎊來表示,其本質都是黃金,這樣無論是國內投資者還是外國投資者都可以放心持有美國證券,無須擔心聯邦政府匯率政策會以不可預知的方式影響到他們的價值。”[4]89一旦美國出現金本位制動搖跡象,大量的黃金就迅速外流,1893年的金融危機就是這樣發生的。相反,如果金本位制穩固,黃金就大量流入美國。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資本的穩定性與流動性,對于銀行家們和企業家來說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所累積起來的龐大的資本極有可能流向海外,從而讓快速發展、方興未艾的美國工業化革命半路夭折。
所以,無論是從國內層面還是從國際層面考慮,美國聯邦行政部門都必須堅持實行金本位制。
穩定的金本位制使美國經濟的活力得以展現,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首先,穩定的金本位制有助于美國資本市場的穩定。隨著一個金本位制的建立,美國的高級長期優質債券的收益率進入穩定逐步下降的階段。債券收益率的下降基本上和事實上的金本位制的建立同步。迎來了長達25年的債券牛市。新英格蘭市政債券年平均收益率1873年為5.58,到1879年為4.15,1889年為3.35,1899年則降到3.07。高級鐵路債券調整后平均收益率1873年為6.20,1879年為4.77,1889年為3.51,到1899年已降到3.13。由于不再需要為外國資本支付高額債息。因此政府債券具有很高的溢價,聯邦政府的債務從1880年的19.19億美元減少到1893年的8.38億美元[7]。
美國工業化的資本需求來自于私人儲蓄、企業自身的再投資和外國資本。這三大來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元幣值的穩定性。1870年至1914年6月,美元與英鎊的兌換比率無論是即期匯率還是60 天匯率都始終保持在一英鎊兌換4.82至4.89美元之間[8]547。
穩定的匯率對于正處于工業化高漲時期的美國的商品出口極為重要。對金本位制一直抱怨的農場主們很快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匯率穩定對于農產品的出口是十分有利的。1879年美國實施金本位制以后,對匯率不穩定的擔心大幅減少,農產品出口迅速上升。1879年美國玉米和小麥出口額分別為1.62億美元和1.31億美元,到1881年上升到2.48億和1.68億美元。但是1883年主張廢除金本位制度的民主黨占據眾議院多數席位的時候,對產品出口的不預期性立刻籠罩市場。玉米和小麥的出口狂跌。1884年美國玉米和小麥的出口額分別只有1.97億和0.75億美元。一直到1887年才恢復上升。1893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金本位制度再次成為國會爭議的焦點的時候。美國的農產品出口狂跌,1893年玉米出口額從上年的2.58億美元下降到1.89億美元,小麥從上年的1.61億美元下降到0.94億美元。此后,美國農產品的出口一直不穩定[8]535-536。一直到1900年 國 會 正 式 通 過 法 案,宣布確立金本位制度,美國農產品出口在之后二十年間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這是美國農業史上的繁榮期。農業利益集團因此逐步改變了原有立場,支持金本位制度。
與主要農產品出口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美國的其他產品出口上。1879年美國的出口總額7.12億美元,到了1881年美國的貨物出口額已達到9.02億美元。在1883年美國民主黨控制國會多數之后,金本位制又成了一個爭議性的問題。盡管匯率本身基本上是穩定的,但是人們對于美國金本位制的顧慮導致美國的出口額停滯不前,1886年降低到只有6.8 億美元。一直到1890年謝爾曼購銀法通過之后,美國的貿易額才有了一個明顯的增長,到1892年美國的貿易額突破十億美元,但是1893年的金融危機使美國的金本位制度又受到質疑,美國的貿易出口額再次停滯不前。一直到1896年共和黨獲得選舉勝利,金本位制度的實施變得清晰明確之后,美國的貿易額才持續上升[8]535-536。
其次,金本位制有利于美國的企業規模和海外投資迅速擴大。企業特別是美國鐵路企業由此獲得了大量資本。事實上,從1878—1893年,鐵路債券和股票發行總額增加了一倍多,從4.8億美元增加到9.9 億美元[9]。正如小阿爾弗雷德·D·錢德勒(Alfred D.Chandler,Jr.)曾經說過的,“鐵路企業是這個國家最早的大企業,它們是最早在國外和紐約資本市場上籌集大量貨幣資金的私人企業。它們的發展刺激了后來在經濟發展中擔當重要角色的新型金融中介和金融工具的發展。”[10]大量的股份公司依靠資本市場的發展,迅速壯大起來。到1899年,股份公司的工業產值已占全國工業產值的2/3,成為美國工業生產的主體。隨著金本位制的穩定,美國的海外投資也急劇增加。1879年美國海外投資額是1 554萬美元,到1898年增加到3 026 萬美元。幾乎增加一倍[8]466。
出口額的持續增加以及資本市場的穩定,帶動了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到19世紀末,作為一個制造業國家,美國已在國際舞臺上占有重要地位。1900年,美國工業產值大約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0%,而英國只占20%,德國占17%,法國占7%。”[1]32
一個國家實施何種貨幣制度對于該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繁榮是至關重要的。19世紀后期的美國正是采用了金本位制促成了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在聯邦行政部門看來廢除金本位制將會導致金融不確定性和市場失調,從而損害正在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因此,不惜堅持金本位制。實踐證明聯邦行政部門堅持金本位制對美國的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在日后的貨幣政策上,聯邦行政部門逐步占據了主導權。無論是國會還是最高法院都再也無力對此提出挑戰。
美國聯邦行政部門從效率的角度出發,使美國在貨幣政策上形成了一種慣性,始終偏袒社會中最有活力、最有效率的利益集團的利益,即金融界和實業界的利益。這在大國崛起初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沒有一個穩定的貨幣制度和強有力的資本市場,就無法有效地組織大規模的經濟活動。但是這種政策的副作用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也越來越明顯。因為既得利益集團總是極力尋求占據社會總產出的最大份額,從而不可避免地損害到其他利益集團的利益。因此需要依靠強有力的政府活動來限制其對利益的過度追求。然而美國聯邦行政部門并沒有采取任何有效措施來調整貨幣政策,一直到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美國聯邦政府才認識到對工商業利益集團的過度偏愛所造成的危害。
[1][美]沙伊貝,瓦特,福克納,等.近百年美國經濟史[M].彭松建,熊必俊,周維,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2][美]米爾頓·弗里德曼,安娜·雅各布森·施瓦茨.美國貨幣史[M].巴曙松,王勁松,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Augustus Kelley.TheFinancialHistoryoftheUnited States[M].New York:1969,3.
[4]Bessel,Richard Franklin.Thepoliticaleconomyof Americanindustrialization,1877—1900 [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英]彼得·馬賽厄斯,等.劍橋歐洲經濟史:第8卷[M].王宏偉,譯,王春法,校.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181.
[6]Lance Davis,Robert Cull.InternationalCapitalMarkets andAmericanEconomicGrowth,1820—1914[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7.
[7][美]悉尼·霍默.利率史[M].肖新明,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83.
[8]TheHistoricalStatisticsoftheUnitedStates,Volume V[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9]Vincent P.Carosso.InvestmentBankinginAmerica:A History[M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29.
[10][美]斯坦利·L·恩格爾曼,羅伯特·E·高爾曼.劍橋美國經濟史:第2卷[M].高德步,王玨,總譯校.王玨,李淑清,本卷主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