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強,成曉光
(1.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130024;2.遼寧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116029)
元話語(metadiscourse)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學者哈里斯(Harris)提出,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應用語言學領域受到關注,主要包括引導作者關注語篇組織方式的交互元話語和引導作者與讀者互動的互動元話語。英語社論從本質上說是議論性的,因此需要運用互動元話語來實現其勸導性。互動元話語本身并不具備命題意義,因此確認一個話語成分是否具有命題意義對于互動元話語分析至關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功能分析模式強調從功能角度對話語的交際目的進行分析,從而確定話語是否具有命題意義,并以此來作為互動元話語分析的依據。本文提出功能與句法相結合分析模式,彌補了單純依靠功能分析模式的不足,為互動元話語分析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而全面的分析模式。
自從哈里斯提出metadiscourse這一概念以來,眾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這一概念進行解釋,出現了“元談話”、“元交際”和“開場白”等定義。威廉姆斯(Williams)從寫作教學的角度,將所有不涉及話題內容的表達方式定義為元話語,從此,元話語這一術語普遍被人們所接受[1]。盡管這些定義各有側重,但總的原則是將元話語視為一種標識作者對語篇的態度、建立讀者和作者之間互動并且能幫助組織語篇的有效手段。
由于元話語研究是個開放領域,大家對元話語研究角度不同,因此有關元話語分類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基本思路是將元話語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連接語篇各個成分的起到組織語篇作用的元話語,另一類是體現讀者和作者之間互動的元話語。對于后者,范德· 庫珀(Vande Kopple)將其定義為人際元話語,具體包括語力標記 詞、態 度 標 記 和 評 述 詞[2];克 里 斯 墨(Crismore et al)將其定義為人際元話語,具體包括模糊限制語、確信標記、屬性詞、態度標記和評論詞[3];海蘭(Hyland)將其定義為互動元話語,具體包括模糊語、增強語、態度標記、介入標記和自稱語[4]。在這幾種常用的分類模式中,海蘭對互動元話語的分類模式建立在對先前的分類模式完善的基礎上,當前被語言學界普遍接受。本文將以此互動元話語的分類模式作為依據對英語社論中互動元話語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作為組織語篇和建立讀者和作者互動關系的綜合手段,元話語是否帶有命題意義一直成為學術界爭論的焦點。早期的學者傾向于認為,元話語表達命題意義以外的意義,不增加語篇的命題信息。Lautamatti(1978)把元話語看作是與語篇主題發展無關的非話題的材料[5];威廉姆斯(1981)認為元話語不指向任何主題;Vande(1985)認為元話語是表明作者存在的材料,并不增加命題信息;克里斯墨(1993)也發表觀點,認為元話語是命題意義之外的意義,沒有增加命題信息。而近年來,也有學者對元話語不含有命題意義的觀點提出了異議。伊凡多(Ifantidou)認為元話語在語義層面上增加語篇的命題內容,具有一定的命題意義[6]。海蘭認為語篇是交際行為,不是命題簡單羅列,語篇意義是元話語與命題緊密結合的產物,因此元話語不能被視為獨立分開的意義層。對于以上爭議,成曉光(2008)認為元話語雖不提供主要的命題信息,但它和命題信息共處同一語篇環境下,構成了語篇的修辭環境,它所關注的是作者的寫作過程和讀者的闡釋過程。它的存在雖不增加命題內容,但對意義的構建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說它是語用構件、修辭行為[7]。由此可見,盡管大多數學者認為元話語不帶有命題意義,但是他們認為元話語對于語篇意義的表達起著重要作用,元話語與語篇中表達命題意義的材料密不可分,因此采取有效方式來區分不承載命題意義的元話語和承載命題意義的基本話語是元話語研究的重點。
有關命題意義與非命題意義的區分,功能或者句法的分析模式一直被研究者關注。克里斯墨(1993)提出了句法分析模式,強調句法結構在確定命題意義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話語材料在句子中的位置或者其本身的詞性都會對命題意義有影響。海蘭提出從功能角度進行分析的模式,通過關注話語的交際目的和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功能,從而確定其是否具有命題意義。在此研究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種功能與句法相結合的分析模式。在此分析模式中,功能分析為主,是因為海蘭指出某一話語的意義主要是通過該成分在語篇中的功能和所實現的交際目的決定的;句法分析作為補充,是因為完全依賴功能分析模式會因上下文的變化和讀者理解角度不同,使得對命題意義分析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穩定性,而句法分析模式可以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框架。
英語社論從本質上說是議論性的,這就需要通過構建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互動與聯系來達到較強的勸導性,而互動元話語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本文選取了英國知名新聞雜志《經濟學家》和《新政治家》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間的50篇社論,以海蘭對互動元話語的分類與定義為基礎,通過仔細研讀,手工標記出具有互動元話語特征的話語標記,利用功能與句法相結合的模式,對其是否具有命題意義進行分析,從而加深對互動元話語本質的理解。
模糊語是互動元話語中常見的元話語標記。海蘭(1996)指出模糊語是作者用來減弱對命題的確定性,對所表達命題內容本質和讀者對命題內容接受程度的一種假設[8]。模糊語包含很多表達方式,如表示預測的動詞、表示可能性的形容詞和副詞等。海蘭(2005)主要從語篇的交際目的出發,主張從功能角度對模糊元話語進行分析,通過探究特定表達方式在語篇中是否帶有命題意義,是否起到建立讀者和作者之間聯系的功能來判斷該表達方式是否為模糊元話語。例如,在表達模糊概念的動詞當中,“hypothesize”、“judge”、“wish”等動詞不僅表達作者的話題的不確定性,而且給語篇增加了信息內容,因此這類動詞應該被視為帶有命題意義的表達方式,而不該被視為元話語。
然而,當模糊動詞用來表達作者對話題的不確定性,這個時候,該動詞就不帶有命題意義,可以被視為元話語。在“It differs from most previous attacks in two important ways:in 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 operation's planning and the terrorist manpower that must have been involved;and in selecting foreigners as targets:hostage-takersseemto have sought out American,British and Israeli victims.”這個句子中,模糊動詞“seem”表達了作者對命題的不確定性,并且本身不承載命題意義,因此可以被視為元話語。
有些情態動詞,如“may”、“might”和“can”等也表達一種命題的不確定性。韓禮德(Halliday)和馬蒂亞森(Matthiessen)(2004)從功能意義角度分析,認為這類情態動詞可以用于表達可能性的程度,因此減弱了對命題的確定性,可以被視為模糊元話語[9]。在“Many Muslims in such places feel marginalized,pushed to the fringes of society.Attacks therecanprovoke a backlash,feeding a sense of Muslim beleaguerment for al-Qaeda to exploit.”這個例句中,從功能角度分析,情態動詞“can”表達的是一種可能性,是對整個命題的一種不確定性假設,不具有命題意義,被視為元話語。而當“can”表示能力時,就具有命題意義,不是元話語。
態度標記是互動元話語的一種形式,用來表達作者對命題的態度,反映作者對命題的情感價值,常用形式為表示態度的形容詞或副詞,如“unfortunately”、“remarkably”、“pathetically”、“absurd”、“surprising”和“unwise”等 詞。海蘭(2005)認為這些表示態度的副詞和形容詞既可以表達作者對命題材料的態度、價值觀和反應,又可以引導讀者的共鳴,因此起到了互動元話語的作用。然而,從本質上講,副詞和形容詞都帶有較為強烈的命題意義,這就產生了與元話語不帶有命題意義這一特征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句法分析的模式可以被引入,根據這些成分與主要成分之間的在句子結構上的分離程度來斷定其是否具有命題意義。當表達態度的成分在形式上與整個句子整合起來,其功能是用來限定與其緊密相連的成分所表達的人或事物,而不是限定整個命題,該成分就帶有強烈的命題意義,不該被視為元話語。在“For optimists like me,the financial crash has made for anespeciallydepressing few weeks.”這個例句中,這里面的劃線成分從句法角度講,與其所限定的相關成分密切相連,用來修飾限定具體事件,承載強烈命題意義,因此不能被視為元話語。另一方面,當表達態度的成分在句法上用標點符號與主句分開,其意義是對整個句子命題意義的限定,而不是限定具體的人或事,這樣的成分就不帶有命題意義,因此被視為元話語。在“Sadly,Richard Lugar has ruled himself out as secretary of state;but Chuck Hagel,senator for Nebraska,is another possibility for a defence or foreign-policy job.”這個例句中,“sadly”被標點與后面句子分開,表達了作者對整個命題的態度,限定整個句子,而不是具體人或事情,因此不具有命題意義,是元話語成分。
另一種借用句法角度分析表達態度的形容詞是否具有命題意義的結構是由“it is(was)+adj.that”所引導的非人稱主語句。在這一語法結構中,形容詞表達了作者對整個句子的態度,是對整個命題意義的一種限定,因此這一結構中的形容詞成分不再具備命題意義,可以被視為元話語成分。在“It istruethat Israel has put up with the rockets from Gaza for a long time.But it may have been able to stop the rockets another way.”這個例句中,形容詞“true”被置于非人稱主語結構中,是對整個主句命題意義的一個評價,因此被視為元話語。
增強語一般是用來表達命題所帶有的高度確定性,體現了作者對命題的確信。韓禮德和馬蒂亞森(2004)從功能角度出發,認為情態動詞“must”具有增強對命題確定性的功能,是增強語的一種元話語標記。在“It differs from most previous attacks in two important ways:in 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 operation’s planning and the terrorist manpower thatmusthave been involved;and in selecting foreigners as targets:hostage-takers seem to have sought out American,British and Israeli victims.”這個例句中,從功能角度分析,“must”表達作者對命題的強烈的確定語氣,體現了作者對命題的確信,實現了互動元話語中增強語的功能。除了情態動詞,表達確定性的形容詞或者副詞也可以作為增強語來表達對命題的一種確定性。如在“America willcertainlychange under Mr Obama;the world of extraordinary rendition and licensed torture should thankfully soon be gone.”這個例句中,副詞“certainly”表達了對命題的一種確定性,起到了增強語的作用。從句法與功能相結合的角度分析,帶有表示確定性的形容詞非人稱主語結構也可以用來解釋增強語現象。在“What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means for policy is less clear,beyond parenting classes for a few.But it is obvious thatgood societies need good people,and removing the taboo on character talk is a start.”這個例句中,形容詞“obvious”用在了非人稱主語句式當中,是對整個命題的一個限定,不具有命題意義,而是加強了對命題的一種確定性,起到增強語的作用。
自稱語是用來指作者自己或者是作者所代表的群體的元話語成分,從功能角度分析,主要由與第一人稱相關的代詞來充當,如“we”、“us”、“our”、“I”、“me”、“my”等。介入標記是用來將讀者引入話題,建立作者和讀者之間關系的元話語成分。海蘭(2005)認為介入標記可以用來吸引讀者注意,或者將讀者作為參與者引入語篇。第二人稱代詞“you”是構成介入標記的主要成分,如“note that you can see that”、“You may not agree that”。從功能角度分析,我們需要關注的是第一人稱代詞復數形式的用法。第一人稱代詞復數形式可以包含作者和讀者雙方,從而建立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因此應該被視為介入標記。在“There was no sense whatsoever of collective contrition or the abject failure of those that governus,at national and local level,to perform their most fundamental duty:the protection of the most vulnerable.”這個例句中,“us”既包含作者也包含讀者,將讀者引入了語篇中,建立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因此它不是單純指作者自己的自稱語,而是一種介入標記。
元話語是否具有命題意義一直都是學術界爭議的焦點。當前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元話語本身不帶有命題意義,但對語篇意義的構建起著重要作用。對于命題意義與非命題意義的區分,功能與句法相結合的視角能夠作出更為充分合理的解釋。英語社論從本質上是勸導性的,需要建立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從而更有效地向讀者傳遞信息,因此英語社論中運用了大量的互動元話語。通過運用功能和句法相結合的分析模式,對英語社論中充當模糊語、增強語、態度標記、自稱語和介入標記等互動元話語成分進行分析,有效區分了命題意義和非命題意義,加深了對互動元話語本質的理解,為元話語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1]Williams,J.M.Style:TenLessonsinClarityand Grace[M].Boston:Scott Foresman,1981:246-248.
[2]Vande,K. W. 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 [J].CollegeCompositionand Communication,1985,36(1):82-93.
[3]Crismore,Avon,Markkanen,Raija,Steffensen,Margaret S.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ish University Students[J].WrittenCommunication,1993:10 (1):39-71.
[4]Hyland,K.Metadiscourse[M].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5:214-216.
[5]Lautamatt i,L.Observ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pic in Simplified Discourse[A].In V.Kohonen & N.E.Enkvist(eds.).TextLinguistics,CognitiveLearning andLanguageTeaching[C].Turku:University of Turku,1978:321-326.
[6]Ifantidou,E.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Metadiscourse[J].JournalofPragmatics,2005,37(9):1325-1353.
[7]成曉光.Metadiscourse:亞言語、元話語,還是元語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5):45-47.
[8]Hyland,Ken.Writing Without Conviction?Hedging i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J].AppliedLinguistics,1996,17(4):433-454.
[9]Halliday,Michael A.K.,Matthiessen,Christian M.I.M.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Arnold,London/NY,200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