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雪 梅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價值觀承載”問題探究
冷 雪 梅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當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勢與政策”課程首先須從教學方法的內涵式改革入手,突破以往教學方法改革中存在的重形式輕內容的傾向,厘清“形勢政策”事實性與“國家核心價值觀”內涵性的關系,確立以“價值觀承載”為核心內涵的三位一體式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思路,使“形勢與政策”課程真正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目標,從而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要求。
價值觀承載;內涵式發展;教學方法改革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當前高等教育要實現內涵式發展,這一目標的提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主渠道之一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明確了深入發展的方向。我們認為,實現這一內涵式發展目標首先要從教學方法改革入手。為此,我們探索了以“價值觀承載”為核心理念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創新式發展路徑,嘗試性提出了“價值觀承載”式教學法。本文從“價值觀承載”理念的提出與概念界定、“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的邏輯重構以及這一教學法的設計與運用三個方面作初步的探索。
(一)“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中“價值觀承載”理念的提出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同時因“形勢與政策”自身“實際聯系理論”的特殊性,其教育教學的內容與方法彰顯著馬克思主義作為與時俱進的開放式理論體系的主要發展性特征。因此,這門課程的內涵式教學方法改革必須在結合課程自身特點與優勢基礎上,深入發揮意識形態教育功能,突破以往教學方法改革形式為主的趨向,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應有之義上的實效性。
我們知道,“價值”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最原始的基本關系總體”,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認知起點。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對象領域,沒有比價值更“一般”和“特殊”的抽象規定[1]。當以“形勢與政策”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與其他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之處在于其不同于專業性的理論論證課程,以理論來聯系實際,而是依附于當前國內外形勢中重大的時事熱點事件以及黨和國家重要的方針、路線、政策等基礎性的事實材料,以實際來聯系理論。所以“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方法的展開總是從事實出發,總結經驗、生成規律、闡釋道理。
正因為“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存在的這種特點,當前其教學方法中存在兩種趨向:一種是形式主義的傾向。“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已經形成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這些成果主要基于主客體關系、多媒體平臺以及課外實踐活動三大方面提出了啟發、參與互動、雙主體、討論等多種教學理念,同時也探討了“課件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視頻教學法”、“情景式教學法”和“體驗式教學法”等具體的方法與模式[2]。但是這些教學方法改革多重形式而輕內涵。所謂重形式,是指教學方法改革沒有觸及到課程內容自身的特點。因此,這些教學方法改革不僅適用于“形勢與政策”課程,而且適用于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來說,應該探討一般性的普遍適用的教學方法。但除此以外還應該有契合“形勢與政策”特殊優勢的、使教學內容及教育功能互長的內涵上的改革創想。因此,提出“價值觀承載”的教學理念,目的就是要打破過去只重形式而輕內涵的教學方法改革,從而確立教學方法改革全面化的發展導向。
另一種是“價值中立”的傾向。近年來,隨著形勢與政策教育由批判肅清錯誤的思想轉變為今天的以正面引導為主[3],在一些教師的個人教學實踐中,走向了比較偏頗的發展方向,有些人或者僅僅關注教學內容的動態性和時效性,或者采取“新聞綜述”以及“馬斌讀報”式為主的教學方法,甚至主張將時事與理論拆開講授[4],并不進行系統的價值引導。這種所謂的“價值中立”式教學似乎成功地“吸引”了學生,滿足了學生追求新信息的好奇心,卻丟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雖然有一些叫好聲,但是恰恰摧毀了“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根本屬性,忽略了“教育”學生,使得“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始終停留在“知識復制”的表層。總體來看,“形勢與政策”課包括兩大功能:其一是讓大學生知曉當前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掌握重大事實動態,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其二是通過事實的了解,使大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在對事實規律與本質的把握中,深刻理解和擁護國家的大政方針,這就是“形勢與政策”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這也是教育部將“形勢與政策”課定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出發點。必須指出的是,在當前全球化的時代,“形勢與政策”課程還直接承擔著國際關系意義上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意識形態的安全問題,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除了國內政治經濟現實發展存在的結構性問題所帶來的對意識形態的挑戰,國際上的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特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諸如新自由主義、新權威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等的滲透問題,也已經構成了對中國國家意識形態的一種挑戰。這種意識形態的滲透與反滲透,突出體現為西方多元價值觀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具有“隱蔽性”的破壞和沖擊,那么,“形勢與政策”課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之一就是通過國際上中國與其他大國的事務性關系內容的講授,來澄清其價值觀博弈的本質與內涵,這也要求我們必須在“價值觀承載”意義上探討如何完成“形勢與政策”課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因此,在這一基礎上,我們嘗試性地提出“價值觀承載”式教學法。
(二)“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中“價值觀承載”式教學方法的概念界定
所謂“價值觀承載”式教學法,是指在“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中,以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所構成的“事實”為基礎進行價值觀上的再建構,并通過“價值觀準備”、“價值澄清”與“價值觀反饋”三位一體的實施路徑,完成在講授“事實”的同時,承載并澄清國家核心價值觀于其中的教學過程,從而使“形勢與政策”課程有效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目標。
“形勢與政策”課講的是當前重大的政治事實,這個事實也是思想政治理論化的事實。因此,它既不能替代理論教育而一枝獨秀,也不能脫離理論教育而夸夸其談,而必須承載明確的主導性價值觀,也就是說,事件必須是在事先特定的價值觀理解分析下才進入我們的視野的。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是從事件中分析出某種價值觀的,而是價值觀優先形成,而后去理解事實的;另一方面也要符合當代青年學生政治價值觀生成與培育的一般規律。因此,價值觀的優先與穩定是本門課程一切教學活動的前提。
在探索這一教學方法改革的時候,我們的目的不僅要實現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六個必須”[5],同時必須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從課程的事件性內容入手,培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價值觀,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真正學會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發來理解當前世界的形勢與我們的政策。這一教學方法的革新之處在于,它是將教學內容、教學形式與教學功能緊密相連的、實質性的方法論改革,其原則是緊緊圍繞教育教學內涵性的提升,無論采取哪種教學形式,都要服從于上述這種承載價值觀的內涵上的根本要求。
200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號)中規定了“形勢與政策”課的基本教學內容,包括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形勢、任務和發展成就;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重大活動和重大改革措施;當前國內外重大形勢、重大事件、發展趨勢、國際關系及我國的對外政策、原則立場。
從邏輯上看,這一基本內容可以重構為這樣三個區間——即“知識區間”、“經驗區間”與“價值區間”。“知識區間”又叫“形勢政策事實”,包括13號文件中全部的教學內容;“經驗區間”又叫“經驗判斷”,包括對上述形勢與政策事實的規律總結、經驗判斷;“價值區間”特指共同主導性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區間呈現如下邏輯關系。
“形勢政策事實”首先指國內國際的時事狀況,是一種客觀存在,它既是本課程內容建構的基礎,也是“形勢與政策”課程之所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邏輯起點。在這一意義上,形勢與政策事實不僅是大量信息的集成,同時要做到“選擇性客觀”,所以,在“知識區間”這個邏輯環節,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客觀真實及對事實材料“點、線、面”的宏觀處理。客觀真實的原則要求絕不回避問題,比如在講授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時候,既要總結對中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建設,目前我們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民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也存在民主法制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貧富差距依然很大,能源、資源與環境遭到破壞,社會不公和貪污腐敗等問題。當代大學生政治敏感性很強,不滿足于簡單作為接受體,因此我們在形勢事實內容的選擇上,要客觀真實觀照基本面,這也是為下一步運用辯證思維的科學方法分析形勢設置好邏輯起點,同時有利于改變教學主體在形勢動態發展上的被動性。而所謂“形勢事實”的“點、線、面”整合:“面”就是正反和內外;“線”就是大趨勢和發展脈絡;“點”就是時事熱點與問題比較集中的難點。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既可以從熱點、難點入手進入“面”與“線”,也可以從基本面的闡述入手落腳于“點”,歸總于“線”。比如在講授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時候,當前中國的經濟成就是一個點,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中重要的節點。但我們還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與落后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是線。從道路的整體全面來看,中國處于全球化、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中間階段,既有發展空間,也出現其他國家在走這“四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這又是一個“點線面”的結合。
“經驗區間”承載著“形勢與政策”課程基本教育功能的實現,蘊涵著對客觀實際情況的規律總結和科學解讀、對黨的方針政策準確理解之意,從而實現培育大學生認識和把握形勢政策的基本能力。特別是政策,這是國家、政黨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點,并最終體現為實際行動的過程和歸屬,指引著重大形勢發展,如何對黨的方針、路線、舉措進行經驗判斷,如何判斷國家、政黨的政策是否正確,我們要在“形勢與政策”教學過程中堅持貫徹科學的判斷標準,教會學生掌握“兩大分析法”和“三個有利于”的標準。“兩大分析法”是唯物辯證法與對立統一的矛盾分析法。“三個有利于”是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根本標準[6]。比如近年來我們國家出現的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學會辯證地看待這一現象,這是我們在快速走過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道路的同時必然要經歷的瓶頸問題,這里面既體現出我國工業化速度發展之快,也凸顯了工業化進程的發展之痛,是必然的“生長痛”。而我們黨在十八大報告中強調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格局當中;又是在認識到這一瓶頸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基礎上,我們做出的正確的路線選擇。如果用“三個有利于”來判斷的話,這一政策的制定與推薦無疑是優先的,有利于大學生理解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理解生態環境建設中責任機制與懲罰性的制度設立,從而建立對國家方針政策的合理性認同。
“價值區間”則承載著“形勢與政策”課程最終教育功能的實現,這里面不僅包含通過事實性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煉和澄清出來,讓大學生了解其是科學性和真理性的統一,也包括通過內涵化的教學方式——價值澄清,讓大學生認同主導性價值觀并真正上升為一種理性自覺,進而指導自己怎樣做。也就是說,“澄清”包含雙重含義:一是通過教師的引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理性自現;一是通過學生在價值層面的深度理解,將主導性價值觀內化為理性自覺。比如當前“形勢與政策”教育中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夢與美國夢,如果在教學中僅僅分別闡述中國夢是什么、美國夢是什么,學生只能停留在對中國夢與美國夢差別性的感性認知層面。教師必須站在發展的高度,以全球視野來看待中國夢和美國夢之間的博弈,突破橫向的比較范疇來理解——中國夢對內是對中國歷史的總結、對中國道路的凝練與堅定,對外則是對美國霸權夢的回答與戰略應對。中國夢與美國夢的博弈關系,可以說是中美關系的高級階段,是中美兩國關系由綜合國力的比拼,升華為核心價值觀博弈的必然體現。而近年來中國首次提出的“新型大國關系”被中美雙方認同和接受,也表現出隨著西方主流思維方式的式微,具有豐富底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日益彰顯出在認知世界方面的優勢和合理性來[7]。這樣的價值澄清更有利于擺脫理論的抽象與案例的空洞,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身對價值的澄清,理解和認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原則立場,傾倒于理論的邏輯魅力,從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將對主導性價值觀的理解內化為指導性的理論觀念。
因此,“價值觀承載”式教學法在于從內容上打通“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知識區間”、“經驗區間”及“價值區間”,建構這三個區間的合理邏輯遞進關系,強化這三大內容區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實現教學客體對形勢事實及時了解并正確看待,對經驗規律準確把握并深入判斷,對國家核心價值觀堅定擁護、深切熱愛,最終堅定信念、指導認識。
馬克思在闡述主體在實踐中的作用時指出:通過“自己的目的”推動實踐;通過合目的的“活動方式和方法”調節實踐[8]。因此,“價值觀承載”這一理念的確立不僅有利于深入厘清“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的邏輯層次,同時也有利于“形勢與政策”教學方法改革在這一目標指引下進行發展性建構。基于“價值觀承載”理念的基本追求,我們認為應建立包括“價值觀準備”、“價值澄清”與“價值觀反饋”三位一體的教學實施路徑。
(一)教師的“價值觀準備”環節
“形勢與政策”課教師在講授“形勢與政策”課程之前,首先熟悉應該向學生傳達怎樣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理解和評判一切國內外事件的根本尺度和標準,也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所以,講授“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師,首先要熟悉和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和方法。從這一立場和方法出發,來評價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
教師在“價值觀準備”環節,首要之義是建立“形勢與政策”課專兼職教師隊伍對國家核心價值觀的系統性學習與培訓機制,“三二一”式備課模式是幫助教師實現“價值觀準備”環節比較成熟的一種選擇——“三”就是在備課過程中貫徹“精、用、透”三大原則:“精”就是在教學內容選擇上要觀照最重要的時事熱點,避免面面俱到;“用”就是從學生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避免空洞的理論說教;“透”就是通過合理合情的價值澄清,完成學生的價值觀培育;“二”就是“二次匯報”,即派專人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每年兩次的“形勢與政策”課骨干教師培訓,培訓回來的教師要對本課程其他教師做一次匯報,為全校學生做一次匯報。“一”就是國家核心價值觀的“一元主導性”。
(二)教學內容的“價值澄清”法則
“形勢與政策”課程首先要尊重事實的客觀性。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客觀事實,從事情本身出發,對其做出客觀的介紹。在這一過程當中,還沒有涉及對事實的“評價”,因此事實本身是沒有價值的。我們把這種沒有涉及價值的客觀事實,稱為“價值中立”。這一講授過程是該門課程的基礎,可以概括為“以事實說話”。
然而,對客觀事實的介紹并不是這門課程的最終目標。這門課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目的是要從事實背后,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文化價值觀,并幫助學生澄清事實的“價值真相”,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這需要教師把客觀事實與事先準備好的價值觀有機地聯結起來,將自己對事實的“價值性理解與評判”釋放給學生,這就是“價值觀承載”式教學法完整的“價值澄清”法則,這一“澄清”過程必須具備“價值觀準備”的前提。
(三)學生的“價值觀反饋”機制
教師對形勢與政策的解讀,是否得到學生的認同,或者在多大程度上的認同,是這門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根本指標。因此,一方面建立一種有效的價值觀反饋與評價機制,包括設計政治價值觀調查問卷,對學生課前課后價值觀狀況進行摸底,建立價值觀評估數據庫。并將價值觀調研與教學評估結合起來,對兩項評估均不理想的教師進行“價值觀承載”式教學法的培訓。針對學生價值觀現狀,進行教學方案調整,形成動態發展的教育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改革“形勢與政策”課程考核,在考核中,確立突出主導價值觀認同導向、注重分析解釋能力的原則。確立學期初開題,科研式論證,學期末交卷,零標準答案的開放式考核制度。本著尊重學生價值觀養成規律,破解學生的思維惰性,引導激發學生價值判斷能力的思路,結合學習表現,建立全程式評價體系。通過這樣雙向機制,既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狀況,不斷強化課程的價值觀承載,也有助于教師提升自身價值澄清能力,真正實現“形勢與政策”教育實效性。
[1] 李忠軍,牟霖.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認知理路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7)上:42.
[2] 李靜.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研究[D].北方工業大學,2013:20-25.
[3] 李斌雄,王祝福,趙甲明.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述評[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9(1):110.
[4] 《時事報告大學生版》編輯部.全國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優秀論文征集評審情況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5):89.
[5] 劉貴芹.采取有力措施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3):40-41.
[6] 形勢與政策:2012—2014學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Ⅵ.
[7] 胡鞍鋼.中國人有著怎樣的“世界夢”[EB/OL].[2013-04-07].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407/c49150-21038684.html.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何宏儉]
Research on “Bearing of Values” in the Teaching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LENG Xue-mei
(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report of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uts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must conduct connotative reform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break through the previous tendency that the form takes priority of the content,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uality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and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core values”,and establish a trinity innovative idea of reform on teaching methods with the focus on “bearing of values”,so that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course can complete the basic goals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n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Bearing of Values;Connotative Development;Reform on Teaching Methods
2014-03-16
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課題(14JDSZKW01)。
冷雪梅(1978-),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副教授。
G642
A
1001-6201(2014)05-02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