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慶 童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學生工作視角下高校輿情引導的理性審視與策略探析
郭 慶 童
(東北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高校輿情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雙向影響作用,學生工作部門作為高校承擔學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重要部門,同高校輿情有著密切關系,加強對高校大學生輿情的引導,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學生工作者所要面臨的新課題。學生工作者只有科學地把握高校輿情特征,積極探尋輿情引導的有效策略,才能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維護高校穩定、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最終目的。
輿情;高校;輿情引導;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工作策略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輿情傳播更加便利,這不僅對社會主流價值觀造成沖擊,也對青少年的思想動向產生深刻影響。就大學生而言,個體的適應始終處在平衡——不平衡——平衡[1]的過程中,輿情不僅會影響到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長,同時也可能引發高校群體性事件。因此,全面、科學地了解輿情對大學生的影響,正確進行輿情引導對于高校學生工作來說十分重要。
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輿情研究日益引起重視。國內學界比較認同的輿情是指,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2]。簡單地說,輿情就是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
高校輿情是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是從學生工作的視角關注高校的輿情引導,高校輿情則可定義為在高校時空范圍內,大學生(輿情主體)圍繞校內外社會性事件(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對高校及社會管理者(輿情客體)所產生和持有的意見、觀點,以及從他們言行中表現出的各種情緒、態度和愿望的總和。
(一)高校輿情引導是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了解學生的心理情緒、清楚學生的意見和訴求。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輿論反應了公眾心理的一般狀態,社會輿論是“普遍的、隱蔽的和強制的力量”[3]。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提高其思想認識。目前,高校學生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領域的有力延伸,只有貼近學生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優勢。以學生輿論情況和思想動態為基礎的高校輿情引導,無疑是貼近學生、了解學生需求的有效方法,更是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主動性、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有效手段。
(二)高校輿情引導是大學生“三觀”塑造的重要導向
學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維護意識形態的安全。隨著“碎片化”的信息時代的到來,高校越來越成為在意識形態領域爭奪青年一代的重要關口,信息的繁冗、無序和混亂對于價值觀正在形成的大學生來說是個嚴峻考驗。同時輿情的出現為民眾提供了一個參與社會管理事務、發表不同見解的平臺,也很容易成為社會矛盾突發的窗口,使得大學生更容易從消極的角度去看待社會事項,將更多的消極信息帶入輿情之中。因此,高校輿情引導對于增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及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必將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三)高校輿情引導是維護校園穩定的根本保障
高校的穩定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近年來,高校發生的一些事件經常成為社會輿情的焦點,有些事件還對高校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人民網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10件與高校有關的“輿情熱點事件”分析,實質就是程度不同的因輿情引發的危機管理事件[4]。在高校學生生活普遍網絡化的情況下,諸如“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案”、“復旦投毒案”等問題一旦在網上發布、傳播,就極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關注和共鳴,瞬間形成井噴式的聚焦,引爆輿情。在眾多良莠不齊的觀點中,如果高校不能有效引導,在學生管理工作上處理不得當,就會出現學生的一些合理要求通過不當的方式或是違法的方式表達,極有可能導致極端行為的發生,演化為“群體激化”的群體性事件。因此,加強輿情引導對于高校學生工作者有效理順學生思想情緒、化解矛盾危機、預防群體性事件,十分有效,對于促進校園和諧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上所述,高校輿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對輿情的重視程度總體還明顯不足,輿情引導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應對能力尚待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重視程度不夠,軟硬件投入較少;二是輿情引導工作人員缺乏,專業性不強;三是輿情引導制度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輿情預警意識和預警措施及科學合理的輿情處置預案,引導效率較低;四是對輿情的干預方式單一,主動引導不足,封鎖消息、強制刪除消息等簡單粗暴方式大量存在,容易引發“次生”不良情緒,甚至給輿情危機的爆發埋下隱患,等等。
高校輿情由于其自身場域、主客體等方面的原因,具有獨特的規律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引領社會輿情的發展變化。科學進行社會輿情引導工作的關鍵在于把握社會輿情的基本特征。這是學生工作者對輿情引導的理論依據所在,只有把輿情引導工作與高校這種特殊的環境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切實提高高校輿情引導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高校輿情主體的群體性、多元性與主動性
大學生作為社會輿情的主體,最為明顯的特征就是空間上的“集中性”,即“群體性”的特征。這使得社會輿情能夠在高校集中地、高密度地發生、發展與變化。
“多元性”是大學生作為輿情主體的另一特征。大學生由于生活背景、價值理念、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差異,導致不同的學生對中介性事項的關注點是差異化的,利益訴求與價值導向是多元化的。
作為輿情主體的大學生也體現了明顯的“主動性”特征。相對于其他社會群體而言,大學生表現出了極高的“主動性”,成為輿情信息的受眾者、傳播者和再造者。首先,體現在大學生對中介性社會事項的主動選擇,大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有選擇地主動接受;其次,體現在大學生對中介性社會事項的主動應對,兩者之間是“刺激—反應”的關系,當作為刺激的輿情作用于大學生時,他們往往會較為主動地進行反應。
(二)中介性社會事項選擇的廣泛性和表層性
所謂的“廣泛性”是指高校學生關注的中介性社會事項分布比較廣泛,而不僅僅局限于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事件。大學生群體視野更加開闊,其關注點涵蓋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諸如國際關系、政權、民生等國內外重大事件,對于社會熱點話題,大學生更是主要的參與群體,他們在高校BBS、SNS社交平臺中,以各種形式抒發自己的意見、情緒和觀點。這些都很明顯地表現了大學生選擇上的廣泛性。
另外一個特點是“表層性”。盡管大學生群體關注的視野比較廣泛,但是由于信息繁冗復雜、良莠不齊,加之大學生社會經驗、生活經歷有限,還不能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意識往往容易停留在表層,辨別評判的能力普遍不強,容易出現“觀念與行為脫節”、“價值判斷和選擇的矛盾和模糊”等問題,而且一旦形成錯誤甚至反動的認知,還容易“固執己見”,陷得更深。
(三)高校輿情主體和中介性社會事項的即時性和交互性
和其他場域不同,高校中的社會輿情主體和中介性社會事項有著明顯的“即時性”和“交互性”。當前,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各種輿論能在最快的時間內發布,更新周期也大大縮短,尤其是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使用已經達到了全員覆蓋、全程融入。“即時性”是指對于輿情的更新與傳播,大學生能夠第一時間捕捉到信息并迅速做出反應。并且互聯網使大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在網絡上表達自己對某些事件或現象的看法、情緒,加之大學生的“群體性”特征,更加直接地促進了某些想法、情緒在高校中的傳播,引起更多學生的關注,并不斷引發討論。
所謂的“交互性”是指由于輿情發展的無規則擴張運動,各種信息相互交叉、相互整合、相互影響,高校輿情主體和中介性社會事項之間存在相互作用。中介性社會事項會對大學生產生刺激,這種刺激所帶來的反應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同時,大學生的積極或者消極的反應又會反過來對中介性社會事項產生刺激,使輿情不斷地發展變化,突破原先的格局朝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其發展更加沒有規則。
(四)高校輿情組織結構的耗散性
從協同學的角度而言,所謂耗散性是指一個遠離平衡狀態的非線性開放系統(包括物理、化學、生物乃至社會、經濟的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交換物質、能量,在系統內部的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閾值時,通過不斷的漲落,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成為一種在時間、空間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這種遠離平衡非線性區形成的新穩定宏觀有序結構就是“耗散性結構”[5]。它強調系統中某個微小的變化會帶來大的結果性偏差,“漲落導致有序”是給學生工作者在輿情引導過程中的啟示。
顯然,高校輿情是一種開放性、動態性的非平衡結構。高校場域中的大學生主體因其生活背景各不相同,所關心的各種社會現象和事件不同,利益訴求多元,高校輿情最終實現的價值導向也是多元化的,它們共同影響著輿情在高校場域內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由中介性事項引起的大學生主體的情緒、意愿和態度之間此消彼長,交叉互動,輿情擴張從某種程度上處于自發、無控、無序的無規則狀態,遠離平衡。隨著影響的不斷擴大,這一非平衡的動態系統經過不斷地與外界信息交換、加工,逐漸形成多數人相同或者相近的意見,并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如果能夠加之以及時地引導整合,調整學生的心理狀態,是能夠形成一致、有序的輿情,形成符合人們預期的結構系統的。
(一)加強信息傳播的心理機制研究,明確輿情引導工作著力點
高校輿情作為一種信息表達與傳遞,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媒體,呈現在大學生面前,對其產生影響的過程實質就是大學生對輿情信息的學習過程,即是對高校輿情獲取、感知、加工、內化的過程。認知心理學家加涅(E.Gagn,Yekovich& Yekovich,1993;Leahey&Harris,1993)等人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有助于我們了解輿情究竟如何被大學生感知并產生影響。首先,輿情信息進入感覺記憶是一個全盤被動接受的過程,即無論外界提供什么樣的信息,都會被大學生感知。此時,外部力量控制著輿情信息的接受,也是學生工作者引導大學生認知的最佳時期;其次,從輿情信息加工進入“注意”開始,大學生主觀意識開始參與其中。接受信息的程度絕大部分都受大學生自身認知和主觀判斷影響,他們雖然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但卻無法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為準確的評價。最后,輿情信息經過加工,貯存在長時記憶,是一種“未激活”、“隱性潛伏”的存在狀態,不易被察覺,但當遇到外界相關刺激時能夠迅速被激活,爆發,這也正是輿情信息的顯著特征。因此,學生工作者只有做好對高校輿情“敏感點”的發現、“熱點焦點”的預警、“爆發點”的掌控工作,才能真正做好輿情引導工作。
(二)加強輿情引導培訓,提升學生工作者綜合素養
學生工作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擔著輿情信息的搜集、研判和引導工作。工作者自身對輿情信息的掌握、調控、引導直接影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壞。因此,需要學校加強對學生工作者有關輿情工作的培訓,提高他們工作的專業化水平,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問題才能迎刃而解。其一,高校應將輿情引導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統一規劃和部署,組織學生工作者參加網絡管理技術、網絡安全技術等相關培訓,提高他們計算機操作能力和網絡技術水平,從而更有利于他們及時發現、搜集各種輿情信息,做出迅速反饋和應對。其二,加強對學生工作者的輿情引導素養培訓,提高學生工作者的體察、關注、引導能力,有助于學生工作者保持清醒的頭腦,迅速體察學生的反應,準確地判斷和把握其思想動態,又有助于學生工作者采取恰當可行的辦法規范學生的訴求表達,糾正學生的消極片面思想,避免激化矛盾,為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強“輿論領袖”引導培養,創設健康輿論環境
輿情發展就其性質而言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必然產生屬于自己的獨特受眾層面[6],信息傳播最終會產生一個更為強勢的受眾群體,通常由大學生群體中在輿情傳播中占據強勢地位的活躍者所引領并傳播給其他學生,這一受眾群體即是核心受眾層,引領者即是“輿論領袖”。“輿論領袖”較之普通學生更具有梳理、整合信息源和選擇更合理的傳播渠道與方式的能力,領袖的出現也標志著輿情的發展更為強勁,這也是輿情整合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而他們具有更獨立的個性和理性支撐的特點,恰恰給學生工作者集中力量、加大引導提供了方便。學生工作者一方面在引導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群體里的“輿論領袖”,與其建立充分信任關系,通過領袖的輻射力掌握輿情危機中學生管理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還應主動培養“輿論領袖”,選拔、培養一批政治上可靠、思想上堅定、分析問題深刻、能引領主流思想的學生骨干來擔當“輿情領袖”,以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影響、引導帶動參與者,控制話題和輿論的方向,創造積極向上的輿論環境。
(四)充分利用傳統與現代媒體,打造立體的高校輿情引導平臺
輿情傳播是一個集人際、媒體和網絡傳播于一體的綜合性傳播模式,對于管理者而言是一個具有隱蔽性特征的傳播過程,其復雜性是可想而知的,也為輿情引導增添了難度。新媒體的廣泛使用讓大學生具備了在現實生活中和學校權力場域影響之外發表言論的能力和條件,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微博、微信等獲取信息、發表看法。這就要求學生工作者積極合理地利用新媒體。一方面通過調研和訪談,掌握學生經常關注的網絡平臺,觀察輿情,確保直接、迅速地了解第一手資料,對輿情導向有無偏差加以研判;另一方面,進入網絡平臺和學生交流互動,通過學生頻繁使用的SNS社交平臺、即時通訊工具與學生民主平等對話,鼓勵學生表達內心想法,抒發個人情感,形成符合主流價值觀念的輿論導向,避免信息不對稱帶來輿情危機。
同時,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導向功能,借助學校主流報紙、刊物,尤其是由學生主辦的報紙、刊物等平臺,建立高校自身的影響力和公信力,使學生對發布的信息愿意聽、愿意信。總之,只有以輿情信息源頭為核心,連接各大信息系統進行信息創造、分享和互動,才能打造立體綜合的高校輿情引導平臺,推動和諧校園建設。
[1] 張向葵,劉秀麗.發展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70.
[2] 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52.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7.
[4] http://www.people.com.cn/GB/209043/212786/15064315.html.
[5] [比]普里戈金,[法]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人與自然的新對話[M].曾慶宏,沈小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4.
[6] 李昌祖,許天雷.輿情的運行狀態解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409.
[責任編輯:何宏儉]
The Rational Survey and Strategy Analysis of the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udent Work
GUO Qing-tong
(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public opinion in universities not only influences the students’ thoughts and behaviors,but also has double impact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student work department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ent daily management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has a close relation with public opinion.Thus,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a new issue in terms of the student workers in universities.Only by mast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scientifically and finding out effective strategies actively can the student workers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timeli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reach the final purpose,protecting the stability in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ublic Opinion;Universities;Public Opinion Guidan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tudent Work Strategy
2014-01-15
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一般課題(GH12016),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創新研究后期資助項目。
郭慶童(1981-)女,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團委書記,講師。
G641
A
1001-6201(2014)05-02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