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鳳春,李 艷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跨文化理性
段鳳春1,李 艷2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目標,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當代訴求,是現代化發展趨勢中趕超世界先進高等教育水平的理性選擇。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中,如何面對不同文化差異,如何在國際化平臺上取長補短,實現優勢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從跨文化知識立場出發,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實質上是跨越地域性文化邊際,實現人類性、整合性、發展性的文化理性,是一種新的跨越地域邊際的知識實踐形態。
高等教育;國際化;跨文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實現多樣化的國際合作,越來越被各國大學所關注。尤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各種文化形態的碰撞和交融也越來越成為社會進步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文化因素作為推動一個國家全面發展的內源力量,也得到了廣泛的共識?!盵1]因此,在全球化及不同文化交流發展中研究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不僅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具有發展的戰略性價值。
在實踐層面上,目前高等教育國際化涉及了諸多方面的內容,包括搭建國際合作項目平臺、國際學術會議交流、學者互訪、引進人才、互相選派留學生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國際化。從中國經驗來看,自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發端開始,即以1898年北京大學創建為標志,就明確提出了向西方大學學習,確立現代高等教育[2]。中國大學先后嘗試了日、德、法、美等模式,并逐漸往國外輸送留學人員,互派訪問學者。國際化視野、國際化水平,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要方面。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積累了經驗。尤其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開啟了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發展,國際化步伐又在新的意義上向前邁進,取得了矚目的成績。既有高校國際化的第一途徑的發展,就是基本對外交流工作,培養為社會服務的人才;又有通過各種合作形式進行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交流,提高教師、科研人員的國際化水平。對此,也積累了相關的研究成果。在總結經驗,不斷發展的同時,一些學者通過調查,將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活動類型分成五種:國際化觀念認識活動、對外交流基礎業務活動、全面性發展戰略制定活動、局部領域優勢發展活動、特色布局重點扶持活動。筆者認為,這些方面是國際化的硬件部分,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顯問題,是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但是,要想使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得到合理推動,并順利發展,更要關注它的軟件部分和隱問題,這就是奠定跨文化理性。
之所以奠定跨文化理性,這是因為它關涉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站位、取向、認知、理念等方面,是屬于事物的靈魂部分,是確定自身發展的內涵和走向,是意義旨歸,也就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何為與價值取向等文化問題。顯然,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的關注已經成為帶有跨學科性質的研究。如比較教育管理研究、比較政治研究、高校國際化戰略研究、比較文化研究等。其中在高校國際化問題上進行文化比較,也就是跨文化研究,嚴格地說不屬于學科性質,而只是涉及一些理念、價值、功能、方法和思維等方面。有的學者認為,現代跨文化研究始于啟蒙運動時期,而后作為一個有更嚴格界定的學術研究則開端于20世紀,是以人類學為介體發展的,之后廣涉到國際關系、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文化學等領域。從發展角度上看,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入,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與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及全球化、現代化、民族振興等方面相關性越來越密切,跨文化理性問題才凸顯出來,成為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深層關注的研究:
(一)跨文化的主體理性
就是高等教育國際化不是以消解自我文化為前提,而是以自我主體意識為基礎,具有對他者文化不斷反省、借鑒、超越、創新文化能力的主體。能夠在國際舞臺上駕馭文化,即在文化交流中有自主意識、鑒別能力、世界理念、全球視野、創新思維等素養的主體。
(二)跨文化的知識理性
就是國際化的科技知識、人文知識、社會知識和生活知識的綜合建構,實現知識創造與使用過程中國際規則,體現國際要求,通過國際化標準來規范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國際化水平。
(三)跨文化的制度理性
就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制度建設,包括與世界各國著名大學和學術機構多層次合作交流、共同研發、聯合培養等制度建構,完善人才、知識、信息、成果、資金、設施使用與共享的配套機制,做好制度準備,形成完備的制度體系。
基于問題視域,在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上,有這樣四個視點:一是從價值取向上看高等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深層原因是什么?顯然,這是高等教育發展中基于價值邏輯的視點。二是從基本內涵上看高等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的基本問題是:什么是國際化,有沒有基本標準。這是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知識確定、基本認識和思維方式。三是在方法途徑上看高等教育國際化。怎樣實現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這是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的具體操作和實踐方略問題。四是在制度安排上看高等教育國際化。對高等教育國際化進行有效的政策、法規和機制支撐、保障和扶持。這是探求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問題最關鍵的視點。從上述四個方面的視點出發分析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我們會發現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如果以西方為參照系,可將西方視為一個尺度的話,結果當下中國則成為了一個復雜的矛盾混亂過程,各種矛盾疊加的狀態,只能消解發展、丟失自我。筆者以為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國際化進程中中國獨特性問題,審視中國高等教育當下國際化發展需要一種“總體性”的視野與方法??缥幕硇?交往、對話、溝通和整合)既不是國家理性,也不是民族文化理性,實際上是通過跨文化邏輯,將關于人類性、共識性、發展性的原則納入其中,從而將世界性的“中國”,轉化為一個文化實踐場域,獲得面對國際化問題時的“總體性”視野與方法。目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總問題就是跨文化理性的缺失:
(一)跨文化主體的缺失
跨文化主體是一種關系性主體,也就是在關系中自立、自為的主體,是能動的選擇和積極的建構的主體。高等教育跨文化主體,也就是以主體的姿態在國際化進程中發展自己。目前,高等教育唯西方論,選派人員在西方文化中迷失是存在的一種客觀事實。這種事實表明,現階段急需關注和培育跨文化主體的形成和成熟。
(二)跨文化知識的缺失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進中,由于急躁情緒和過度熱情,常常忽略相關基礎知識準備。如相關的學科知識、跨文化的禮儀知識、法律知識、價值知識及國際化的知識體系,尤其是相關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知識基本含義,都由什么知識構成?人員在跨文化交往中應有怎樣的知識框架?既缺少認識,又缺少研究,已跟不上國際化發展需要。
(三)跨文化制度的缺失
這是指高等教育國際化制度體系還沒有健全,已有制度需要在發展中完善,配套制度需要在實踐中建立。如,國家資金資助的訪學、選派人員的預控制度、回饋制度等。這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是否順利的有效保障和政策引導。
在考察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時,一些學者通過進出國留學人員數量的遞增、涉獵領域的擴展、合作辦學和學術互組的增加、課程國際化與教育文憑互認等突破,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已進入新階段[3]。對中國而言,就是在國際舞臺上,走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創新成果的新路。當然,這條新路是否走得通暢,還有賴于我們進行更理性思考和選擇。就目前而言,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應實現跨文化理性自覺,主要進行三個方面的理性建設:
(一)培育跨文化主體理性
跨文化主體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力量,從內涵來看,是自知、自主、自為的能動主體,具有中國意識、國際視野、發展目標的主體。從國際化的跨文化特征來分析,有三級主體:一級主體是行政主體,也就是高等教育決策層和實施者的主體性。他們是國際化戰略制定、相關制度安排的決定力量,決定著國際化的大政方針和未來走向,他們的跨文化素養直接決定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二級主體是教科主體,也就是高等教育中的結構性主體,是由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構成的國際化活動的行為主體。不同學科專業的工作人員,在訪學、學術交流、合作和教學中以跨文化素養對接國際,追求學術前沿,他們直接決定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質量[4]。三級主體是學生主體,這是指以培養人才為對象的學生主體,他們能否具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中國意識,這是國際化意義所在。對上述三級主體進行培養極其重要,在國際化過程中關乎高等教育的中國價值和民族意義。通過建立培訓機構,進行定期和專題教育,培養主體意識,形成跨文化的主體素質。
(二)建構跨文化知識理性
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國家意圖、戰略目標和價值追求必須通過教育理念、教育結構、教育發展等體系才能實現。跨文化知識是構成這種體系的最深層的部分,通過對相關知識層次、結構組成國際化的內容、方法、途徑、意義的認識,是國際化過程中最為基礎部分,既有科學知識、法律知識、文化知識等學術知識,又有國際化的價值知識、社會知識、禮儀知識等交往知識。具體而言,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都應該具備什么知識結構,才是合理的呢?目前,急需建立相關研究機構,進行科學論證,通過對高等教育現有資源整合,制定、建構高等教育國際化知識體系,認知跨文化問題,形成駕馭跨文化能力,培養服務于國際化活動的人才和參與跨文化交流的人力資源。一方面,關注專業、學科、類別的知識結構比例關系;另一方面,關注國際化常識性知識、文化性知識的建構,形成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知識體系[5]。
(三)完善跨文化制度理性
這是針對高等教育國際化運行的制度建設,保障在國際化進行中的有序、適應、超越和發展,提升在跨文化交往中自覺能力、預控水平和創新素養。如,目前各國學生在高等教育注冊人數迅速攀升,雖然學生跨境流動是個體選擇行為,但是國內也應對此具有相應的配套政策,包括各類技能、知識、常識、防護等培訓保障和機構設計。再有,國際化雖然為各國高等教育在境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高等教育機構紛紛在國外建立分校和機構,接受外資援助等,但相應的法律保障、監控制度、政策引導等系列制度還不健全,嚴重制約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目前,急需專業設計研究機構或委托研究機構進行制度研究和建設,形成具有戰略意義的制度體系,為國際化保駕護航。
總之,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中國發展中的問題,在全球化大背景中我們只有正確面對國際化的問題,探討內在的跨文化理性,才會在形成理性認知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建設性實踐,從而更有利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順利發展。
[1] 李艷,楊曉慧.文化自覺的內在邏輯[J].高校理論戰線,2013(2):26.
[2] 周密,丁仕潮.高校國際化戰略:框架和路徑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9):16.
[3] 馬德秀.走出中國自己的大學之路[N].光明日報,2012-03-12(14).
[4] 周作宇.全球化與高等教育的國際責任[J].大學教育科學,2011(6):23.
[5] 毛亞慶.高等教育發展的知識解讀[J].教育研究,2006(7):26.
2014-02-22
吉林省教育廳“十一五”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吉教科文合字[2010]第106號)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106號)。
G64
A
1001-6201(2014)05-0286-03
1.長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2.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何宏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