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妍,王 確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24)
北美漢學家韓南之研究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以《金瓶梅》為例
張冰妍,王 確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24)
韓南的《金瓶梅》研究,奠基于其自身的學術興趣與他所處的學術環境。他的成果,展現出一種“學術本位”、“文學本位”的研究特色,從《金瓶梅》在中國古典小說史上的地位和意義的討論出發,對《金瓶梅》的版本、素材來源等,進行了饒有成效的考察。他的研究,是以細密的文獻考據和整體性的理論思維、歷史思維相結合為特色的。
韓南;《金瓶梅》;小說史
《金瓶梅》誕生于明代萬歷中期,據明末史料筆記《寒花盦隨筆》所載,它在問世之初,就曾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書”[1];到了明末天啟年間,煙霞外史序通俗小說《韓湘子全傳》時,將它與《三國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相提并論,認為“《三國志》之森嚴”、“《水滸傳》之奇變”、“《西游記》之謔虐”、“《金瓶梅》之褻淫”構成了四部“奇書”以及各自的藝術特色;而到了明清之際的李漁那里,《金瓶梅》與《三國》、《水滸》、《西游》并稱“宇內四大奇書”的提法,正式確立下來[2]。正所謂名滿天下,謗亦隨之,作為一部“奇書”,《金瓶梅》因其不加節制的情色描寫,向來備受非議;而它從整體上所呈現出的“曲終奏雅”、“始邪末正”的敘事傾向,又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人們為它辯護、正名的主要依據;況且,它對明代中期以后的社會生活生動、全面、深刻的呈現,對于當時以及后世的學者深入體認歷史的動態,又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一切,都賦予了《金瓶梅》以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使它不僅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中華文化圈中影響深遠,而且遠渡重洋,在西方文化界引發廣泛的關注和極大的興趣。
據相關學者考察,《金瓶梅》在問世不到半個世紀后,就流傳到了日本,目前在日本可見的最早的《金瓶梅》版本表明,至遲在1643年,它就被來華僧侶攜帶回國。18世紀上半葉以后,《金瓶梅》在朝鮮、越南也流傳開來。鴉片戰爭以后,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遞空前頻繁,《金瓶梅》大概是這一時期較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小說,它在1853年就有了法文選譯本,隨后德文譯本、英文譯本、俄文譯本、捷克文譯本、斯拉夫文譯本等相繼問世?!督鹌棵贰吩谖鞣揭鹁薮蠓错?,它雖然價格昂貴,但銷量極大,被視為“通向未知的中國哥倫布的航船”,是一部“世界名著”。從《金瓶梅》在西方的流傳及其評價來看,它在西方人眼中的地位,甚至比在本土文化中還要高。人們把它作為認識中國的一個窗口,看成是中國傳統小說的典范。它的負面因素,如其淋漓盡致的情色描寫,甚至也被看作抵達中國文化深層結構的案例。本文以著名西方漢學家韓南的《金瓶梅》研究為例,展示西方文化視野中的《金瓶梅》及其研究概貌。
韓南(Patrick Hanan)是西方漢學界成就極為突出的重要學者。他于1927出生在新西蘭,1948年畢業于新西蘭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49年獲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此后到英國倫敦大學讀書,又獲得一個學士學位。后來,他考入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一邊攻讀博士學位,一邊任教,其博士論文選題,就是《金瓶梅》。正是有關《金瓶梅》的系列研究,奠定了韓南在西方漢學界的學術地位。
根據韓南的自述,他在新西蘭拿到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后,“為了進一步發展,我到了英國,準備在倫敦大學研究英國中古歷史傳奇小說,并以此作為博士論文。可是,就在修完博士課程,將要動筆寫論文的時候,我讀到了一些中國文學的翻譯,這些充滿奇異情調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以至于讓我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重新上大學,從頭學習中國古代文學。于是,從1950年到1953年,我在倫敦大學通過刻苦學習,又拿到一個學士學位”[3]110。也就是說,促使韓南下決心放棄原來的研究方向、“重新上大學”的因素,是一些充滿“奇異情調”的中國文學譯本。在這些中國文學翻譯作品中,有沒有《金瓶梅》?韓南沒有詳細提及,不過,從他后來的博士論文選題時的一些考量,我們可以略知一二。韓南說,“我本來選擇的題目是《史記》,想從文學的角度對這部歷史巨著進行研究。但是我的指導教授西蒙(Simon)認為研究《史記》的人太多了,建議我研究《金瓶梅》;當時學院的榮譽教授,著名翻譯家亞瑟·威利(Arther Waley)也認為《金瓶梅》很值得研究。正好,我自己原也對這部小說很感興趣,于是,就這樣選定了博士論文的題目?!保?]110盡管韓南戲言自己不管是選擇中國古代文學作為自己的專業,還是選擇通俗小說作為主攻方向,都是很偶然的,但是,他所提及的“正好,我原也對這部小說很感興趣”表明,至少在進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寫作博士論文以前,他就已經接觸過《金瓶梅》,并且被它所洋溢著的“奇異情調”所吸引了。這是韓南從事《金瓶梅》研究的主要驅動力所在。
況且,在韓南的周圍,有一大批優秀的漢學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他的選擇。他的指導教授西蒙(中文名“西門華德”),是國際上知名的漢藏語學家,他是英籍德國人,早年曾發表過有關漢語語音和漢藏語比較研究的論文,引起過國際學術界的注意[4],與著名漢學家高本漢等學術交誼甚深——西蒙的建議,無疑是重要的,他對韓南以后的《金瓶梅》研究,在方法上也有重要的影響。韓南的《金瓶梅》以及中國白話小說史研究中所呈現出來的對于“語言”的敏感,一方面可能受到了西方敘事學理論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乃師的研究方向與方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而他所提到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榮譽教授、著名翻譯家亞瑟·威利,在西方漢學界更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翹楚,他一生翻譯了大量的中國文學作品,對于中國古典詩歌、小說以及思想史等均有涉獵,在白居易、李白、袁枚研究方面,有突出的造詣。他雖然未曾翻譯過《金瓶梅》,但對這部小說極為熟悉,曾有過專門的研究,1939年出版的英譯本《金瓶梅》中,收入了他為該書撰寫的導讀文章《〈金瓶梅〉引言》。在這篇文章中,亞瑟·威利論及了關于金瓶梅的創作和流傳情況、《金瓶梅》在明清時期被查禁的遭遇以及《金瓶梅》的創作時代環境等問題,顯示出其對《金瓶梅》之創作、版本與流傳等相關問題的熟悉。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他依據中國晚明時代通俗小說的興起這一時代背景,討論了以王世貞為代表的傳統派文人集團與以袁宏道為首的公安派文人集團的區別,通過比較他們對于文學與時代、生活之關系的態度,以及他們對于通俗文學的理解之不同,指出了有關《金瓶梅》的作者為王世貞的說法的荒謬,并提出,這一名著的作者極有可能是“16世紀末‘寫實’派領袖的作家徐渭”[5]。面對這樣一位對《金瓶梅》有深厚研究積淀的重量級漢學家的建議,韓南確定將《金瓶梅》作為學位論文的選題,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了。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說,韓南的《金瓶梅》情結并非偶然的,而是淵源有自。其一,他偶然間閱讀到的一些具有“奇異情調”的中國文學譯本所激起的驚奇感與學術興趣,可以視作其后來的《金瓶梅》研究的觸媒;而作為一部充斥著情色描寫、作者身世和淵源又撲朔迷離的小說作品,《金瓶梅》恰好又滿足了他對在西方“很少能夠見到的”中國艷情小說的興趣[3]112。其二,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學術環境,為其“定情”《金瓶梅》提供了外在的驅動力——其指導教授西蒙以及亞瑟·威利在學位論文選題方面的建議,對于一個攻讀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的影響自然是無須多言的,更重要的是,西蒙的研究方法,對其后來的研究產生了方法論上的持續影響;而亞瑟·威利在《金瓶梅》研究方面的造詣,則進一步確認了他的未來研究方向的價值。就這樣,韓南開始了他的《金瓶梅》與中國之旅。
1957年,在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兩年后,韓南來到中國,在北京進修了一年。在北京的一年里,他在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大圖書館接觸到大量的文獻材料,并且見到了心儀已久的鄭振鐸、傅惜華、吳曉鈴等著名中國學者,他還在鄭振鐸的幫助之下,買到了一套人民文學出版社影印出版的明本《金瓶梅詞話》——這套《金瓶梅》當時只印了1 000套,僅供專家學者研究參考使用,并不對外公開發售。在中國訪學一年,加深了韓南對《金瓶梅》以及中國文化的認識,對他后來的研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韓南的《金瓶梅》研究,在西方漢學界起步較早。盡管前文提及,亞瑟·威利等學者已經就這部中國小說展開過一定的探索,但系統的研究并不多見。在韓南之前,西方漢學界更多從事《金瓶梅》的翻譯,有關它的評論和介紹,也大都與翻譯相關。如目前可見的最早的研究文獻,是1940年Chang,Su-lee所撰寫的《評伯納爾·米阿爾譯〈金瓶梅〉》,該文發表于《亞洲評論》雜志;在20世紀50年代,還有兩篇關于《金瓶梅》的研究文獻發表,一是約翰·畢曉普的《〈金瓶梅〉所含的一篇白話短篇小說》(《哈佛亞洲研究雜志》,1954),二是梅儀慈的介紹《紅樓夢》、《西游記》和《金瓶梅》的文章《中國小說》(《東方古典文學探索》,1959)。韓南于1960年撰寫完成的博士論文《金瓶梅寫作和金瓶梅探源研究》,應該是西方漢學界最早的系統研究《金瓶梅》的論著。后來,他將博士論文中的相關章節整理為《中國小說的里程碑》、《〈金瓶梅〉版本考》、《〈金瓶梅〉探源》三篇論文,相繼發表出來——這些文章,是韓南《金瓶梅》研究的代表作。
在《中國小說的里程碑》一文中,韓南提出,《金瓶梅》是中國古典小說的杰作之一,它的價值和意義,應該放在文學史和小說史的層面加以考量。《金瓶梅》與早先的小說相比,其不同之處首先在于它是一種個人創作:“別的長篇小說都屬于傳統的章回體故事,有些小說至少是先前書面作品的改寫本,而《金瓶梅》在很大程度上卻是一個人想像出來的產品”;盡管《金瓶梅》有著龐雜的原始材料和素材來源,但“它并不怎么依賴于它的原始材料。作者決意將早先一部小說(即十四世紀的偉大俠義小說《水滸傳》)的一個插曲加以擴展。作者所選用的場景意味著,他不必連篇累牘地引錄傳統性的材料……他只不過從早先和當時的文學作品中選用了那些適合他的需要的片段,而且隨意加以改寫”[6]。其次,《金瓶梅》體現出一種鮮明的“現實主義”創作傾向,它把敘事的重點,從傳奇性的故事、事件,轉向了能夠反映出時代社會之橫截面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這一方面使得整部小說充滿了“協調感”,另一方面也深刻展現了明代中期以后的社會所流行的以“金錢”和“地位”為中心的時代思潮。從這種意義上說,韓南提出,《金瓶梅》是中國小說史上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為了論證《金瓶梅》所具有的“中國小說史的里程碑”的重要意義,韓南對《金瓶梅》的流傳版本及其素材來源進行了極為細致、深入的研究。他在考察不同版本之異同的基礎上,詳細分析了《金瓶梅》的流傳情況以及不同版本間的相互關系,并對其成書年代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而最能為其前述觀點提供支撐的,是他關于《金瓶梅》素材來源的考察。在《〈金瓶梅〉探源》一文中,韓南通過大量的原始材料的爬梳,歸納出《金瓶梅》所抄錄、化用過的素材的七個來源:長篇小說《水滸傳》、白話短篇小說與公案小說、文言色情短篇小說、宋史、戲曲、俗曲、說唱文學。通讀這篇文章,我們能夠發現,《金瓶梅》對于前代文學作品素材的使用是異常豐富、駁雜的,這使得它看起來類似于一個“文學小古董的怪異集合”。然而,韓南的目的并不在于僅僅指出《金瓶梅》引用了那些陳舊的文學素材,而在于考察《金瓶梅》如何使用這些素材,創造性地寫作出一部在小說史上據有劃時代意義的典范性作品的過程。他說:“重要的不是引用本身,而是它的性質和目的……只有當我們探究它們怎樣和為什么這樣被運用時,它們才會有助于對《金瓶梅》成書的理解。”[7]也就是說,《金瓶梅》與傳統的章回體長篇小說故事相比,其特異性并不在于廣泛地使用了已有的文學素材,而在于處理素材的方法。韓南認為,雖然《金瓶梅》所引用的文學素材較之前代小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幾乎遍及“明代文學的全部領域”,但是它通過有效的剪裁、嚴密的組織,使得整部小說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內在的一致性”——所有的材料都是“為人物描寫增加深度”,這是對其在《中國小說的里程碑》一文中所提出的觀點的有力論證:《金瓶梅》是一部文人個體創造出來的新型小說,它在小說觀念、創作方法以及形式探索方面,都對中國小說史做出了有力的突破。
從整體上縱覽韓南的《金瓶梅》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探索,立足于扎實的文獻和史料考據功夫,又具有整體性的理論思維和歷史視野,能夠從瑣碎的文獻考據中超拔出來,俯瞰《金瓶梅》的成書過程,因而能發前人之所未發,得出具有突破性和啟示意義的觀點和結論。這在他展開研究的20世紀50年代,是尤為難得一見的。這種研究特色,只有放在比較中,才能夠顯現得更加透徹。
韓南的中國之旅,雖然短暫,但收獲巨大。從韓南后來發表的一系列關于《金瓶梅》的研究論文來看,他在中國訪學的一年中,所獲的成果,更多呈現為文獻、資料上的收獲,而不是學術觀念、方法上的啟迪。從韓南與同時代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的比較中,能夠清晰地看到他的研究的特性。
前文提及,不論是在傳統時代,還是近現代以后,中國學者最關注的,大多不在于《金瓶梅》作為一部“小說”所呈現出的文學史意義,而是它的主題和創作觀念、意圖。比如在明清時期,人們議論最多的,是《金瓶梅》究竟是一部淫書、誨淫誨盜的下流作品,還是一部通過展現欲望的放縱過程及其后果來諷世刺世、勸善懲惡的上乘“奇書”[8]。這種道德化的文學評判方式,一直延續到近現代時期。
在韓南來華的1957年,正值中國國內學術界《金瓶梅》研究的一個小高潮。1956年初和1957年,毛澤東相繼發表了一些有關《金瓶梅》的言論和評價,諸如《金瓶梅》“是《紅樓夢》的老祖宗,不可不看”、“《金瓶梅》可供參考”等。正因此,國內的《金瓶梅》研究稍有復蘇,并且,韓南所提到的在鄭振鐸幫助下所破例買到的影印版明本《金瓶梅詞話》,就是在1957年出版發行的。韓南在中國停留了一年,對于中國學術界關于《金瓶梅》的研究情形,應該是極為熟悉的。他所接觸到的鄭振鐸、傅惜華、吳曉鈴等學者,大都發表過有關《金瓶梅》的研究論著,尤其是吳曉鈴先生,對其所進行的指導與幫助是最大的。韓南在一篇回憶紀念文章里寫道,他在為馬悅然博士舉行的招待宴會上,偶遇吳曉鈴。吳先生在獲悉他以《金瓶梅》為研究方向時,表現出了超乎他的想像的關心和熱情:“他開始問我一連串犀利的問題,表明了他在這個研究課題上的博學。他還叫我到他家去,這樣對我的研究課題可以細談……甚至給我安排了去他家的時間,并告訴我去他家的路線?!睅滋煲院?,韓南去拜訪了吳曉鈴,他說,“不用說,我深感榮幸。那是我和對《金瓶梅》極為熟悉(而且在學術上對此深有研究)的人的討論,一次我最受教益最受鼓舞的討論”。接下來的時間里,韓南多次與吳曉鈴先生交談、討論,并從中深受啟發,以至于多年以后,憶及這段經歷,他依舊深情地感嘆說:“吳先生天生是導師。”[9]在韓南后來的論著中,這些中國學者的論著,大都被引用、提及。但是,在1957年,真正引人矚目的有關《金瓶梅》的研究,并不是這些先生的成果。相反,這幾位先生在這一時段均為發表過相關研究成果,在國內學術界引起較大反響的,是文學批評家李長之和李希凡兩位先生針鋒相對的論爭。李長之在發表于《文藝報》1957年第3期上的《現實主義與中國現實主義的形成》一文中提出,中國文學只有到了《金瓶梅》,“才開始有那么大的氣魄去暴露封建社會的罪惡整體,才開始以一個家庭為中心的故事寫出了一百多回的長篇,才開始觸及了那么廣闊的社會面,才開始以一個人的創作經營而不是憑借民間傳統的積累而寫出了一部統一風格的巨著,才開始有了鮮明的不同于浪漫主義作風的踏踏實實的力透紙背的現實主義作品”。他將《金瓶梅》標舉為中國文學“嚴格的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而李希凡則在《文藝報》1957年第38期上發表了《〈水滸〉和〈金瓶梅〉在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發展中的地位》一文,與李長之展開了言辭激烈的辯論。他認為,《金瓶梅》對于社會生活的表現,是“客觀主義”而不是“現實主義”的,它與《水滸傳》、《紅樓夢》所取得的文學成就是無法比擬的。這一論爭,在當時的國內學術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在文學批評和理論研究領域有關“現實主義”的討論中,也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
韓南不可能沒有了解到這些觀點和討論,一個直接的例證就是,在《中國小說的里程碑》一文中,他在肯定《金瓶梅》所體現出的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新型小說觀時,格外指出,對于這種創作傾向,使用“現實主義”、“日常生活”、“社會的橫截面”等術語來概括是可以的,“其中的每一個術語從文字上來說都符合這部小說的情況”,然而,“至于為‘現實主義’這個詞花費時間去下定義是否值得,都是令人懷疑的”[6]?!@句概括,顯然是有為而發,針對中國學術界圍繞《金瓶梅》而展開的有關“現實主義”的討論所作出的批評。這種批評的學術態度,表明韓南和同時代的中國學者不同的研究旨趣和研究方法——韓南更多從文學、小說本身來考察《金瓶梅》,他關于《金瓶梅》與其誕生的時代的社會生活的關系的考察,也是為了論證《金瓶梅》在小說史上的“里程碑”意義而進行的,即《金瓶梅》體現出的關注時代、關注社會生活的創作傾向,在中國小說史上是一次觀念的突破與創新。而中國學者,則往往根據道德的、政治的需要,將《金瓶梅》放在更為宏闊的社會文化的整體語境中加以討論,李長之、李希凡等人,所討論的雖然是《金瓶梅》的創作傾向、技巧問題,但其背后蘊含的是意識形態的沖突與矛盾。
韓南在他的研究成果中,對當時中國《金瓶梅》研究最前沿、最熱門的話題的有意回避甚至是尖銳批評,顯示出了中西學者在學術觀念、旨趣和方法上的不同,由此也凸顯出了韓南本人的學術旨趣。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韓南的《金瓶梅》研究及其有關中國古典小說、近代文學研究的成果,相繼被譯介到中文學界,在中國內地和港臺學者中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他對《金瓶梅》所進行的以考據為方法、以文學為本位的研究,對中國學者的影響尤其值得關注。
首先,在中國學者眼中,《金瓶梅》是一部“世情小說”,既有此定位,對《金瓶梅》所展開的研究,也就局限在透過小說看世情、世相,以《金瓶梅》為素材,考察明代中期社會生活。而韓南的研究,突出了文學本位,把《金瓶梅》作為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小說”進行探究,這種方法對中國學界關于《金瓶梅》的認識、定位以及研究觀念,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他對《金瓶梅》所做的“中國小說的里程碑”的定位,被廣泛接受,人們對《金瓶梅》的研究,也開始轉向以文學為本位的小說闡釋和考察。其次,韓南所做的《金瓶梅》“探源”研究的方法,也在中國學術界引起過研究方法論上的反思。韓南在考察《金瓶梅》素材來源時所涉及的文獻范圍之廣泛、數量之巨大,是前人所不能比肩的,有中國學者稱,基于此種文獻考據功夫的研究成果,即使放在當下,也是極具啟發意義的。近年來,韓南的李漁研究、魯迅研究等,又相繼被中國學者所認識、肯定和接受。他的學術成就,在世界漢學研究領域是引人矚目的。透過韓南,我們既能及時了解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識、理解和形象建構,又能在學術觀念、方法上獲得有益的啟迪。
[1]吳晗.吳晗史學論著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5.
[2]蘇興.蘇興學術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95-197.
[3]張宏生.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韓南教授訪問記[J].文學遺產,1998(3).
[4]馮蒸.國外西藏研究概況1949—1978[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137.
[5]阿瑟·戴維·維利.《金瓶梅》引言[A].朱一玄,王汝梅.金瓶梅古今研究集成[C].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1999:802-808.
[6]韓南.《金瓶梅》及其他[M].包振南,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7]韓南.《金瓶梅》探源[A].徐朔方,編選.金瓶梅西方論文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7.
[8]黃霖.金瓶梅資料匯編[C].北京:中華書局,1987:230.
[9]韓南.憶吳曉鈴[A].張子清,譯,張子清,等主編.文化相聚——美國作家、學者和藝術家在中國[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42-143.
On the Influenc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by North American Sinologist Hanan's Study——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The Golden Lotus
ZHANG Bin-yan,WANG Que
(College of Litera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The study of The Golden Lotus written by Han Nan is based on his own academic interests and the academia he situated in.His studies are with the features of“academic ontology”and“literary ontology”.Started from discussing The Golden Lotus's statue and significance in China's ancient novel history,he conducted a series of fruitful exploration from the angles of the editions and the source of the materials.His study is featured of finely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literatur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and historical concerns.
HanNan;Jin Ping Mei;Novel History
I207.419
A
1001-6201(2014)03-0149-05
[責任編輯:張樹武]
2014-02-21
張冰妍(1982-),女,遼寧錦州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王確(1954-),男,吉林蛟河人,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