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家就提出了研究生師生互選制度,但目前大多數院校的師生互選還都是趨于單項選擇,沒有真正的體現出“互選”,因為缺乏主動選學生的平臺,很多情況都是導師處于被動局面,根本不知道自己將要面對的是什么樣的學生,只能等著學生來選。研究生師生互選的方式和方法有待創新,特別是在計算機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應該充分發揮網絡在研究生培養與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借助于網絡實現使研究生師生互選更加規范化,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了“互選”[1]。
雖然現在網絡很發達,但一些老師對于微博、微信、人人網、QQ等交流工具的使用還是很不習慣,在師生互選過程中,教師大多情況下處于被動狀態,主動去選學生的平臺較少,教師一般都是通過電子簡歷了解學生,因各種原因只有少數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和老師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導師大多都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工作情況去招學生,不同的導師可能對學生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單純的通過提交的簡歷,只能了解一個“平面”學生,不能整體地了解學生的情況。
在導師選擇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學生扎堆的情況,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導師往往得到很多學生的青睞,而一些年輕老師或者影響力稍小的導師可能會出現沒有學生問津的情況。學生在選擇導師的過程中缺乏科學的引導,對于導師的認識過于平面化,單純從導師的個人信息簡介中了解導師,太過于片面化,學生的從眾心理也使其在導師選擇的過程中產生盲目性[2]。
在師生互選過程中,對于熱門的導師每年都會有大批的學生青睞,雖然學校管理部門有數量的限制,但總會有一些特殊情況,一些德高望重的導師往往在所帶學生數量上會出現超出學校管理部門規定人數的情況,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就有可能導致個別導師沒有學生可帶的尷尬局面。這對管理部門來說也是個棘手的問題,一方面要協調導師所帶學生數量,一方面又要考慮導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強行的進行導師分配可能會對學生的學習熱情造成一定影響,嚴重時也可能影響到導師的科研和工作熱情,這樣就使工作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特權”現象。
學生入學的第一個月可以說是學生確定研究方向、樹立學習目標的關鍵時期,盡早確定導師,有利于學生盡快地制定研究生學習計劃,否則學生可能處于盲目的狀態,將大部分精力用于導師選擇,從而弱化了專業課的學習。很多同學經過緊張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后,都會放松下來,入學的第一個月正是學生梳理知識點,強化專業知識的時期,這個時期各門研究生專業課也相繼開始授課,學生一方面忙于選擇導師,一方面忙于梳理荒廢了幾個月的專業知識,還要接受新的知識,因此會給學生造成很大的學習障礙,無法快速確定自己的研究和學習方向。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泛在學習環境將對學習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學習者將越來越習慣于這樣一種學習環境,包括今天的教育云概念的提出。就像當年進入電腦時代一樣,隨著電腦的普及及各種電子設備的應用,導致了教育時代的變革,在這種大的趨勢的背景下,將來的學習將更具有靈活性,移動互聯技術將會更加發達,泛在學習理論強調的是使加強學習的技術手段潤物無聲般地對學習產生影響[3],在這樣一種學習環境的大背景下,研究生的管理手段也應該隨之變化。提前做好準備,去適應新的教育環境。
電腦時代給我們帶來的僅僅是幾臺運行緩慢的電腦,對于學生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和十年甚至是二十年之前沒有什么大的變化,這就難免和我們所管理的學生在思維意識水平上產生一定的矛盾,學生站在一個較新的站位上,而我們還處于落后的水平,相當于學生已經習慣于現在的Windows7操作系統的一切操作,而轉換到我們管理者時,非要讓學生用 WindowsXP一樣,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心理差。因此,U-learning時代要求我們在管理方式上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學生學習環境同步,更具有靈活性。
傳統的管理模式中,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大都是“點對面”式的管理,計算機普及以后似乎是給管理者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給管理者帶來便利的同時可能就會給學生造成不便,因為學生人數眾多,所以導致學生這個面很大。因此,作為管理者我們不但要使消息具有實時性的同時,還要具有交互性,這就要改變簡單的點對面的管理模式,而采用點面交替的管理模式。
開發基于網絡的師生互選系統,借助于網絡技術在網絡上模擬師生雙向選擇實現真正意義的“互選”[4]。利用基于網絡的師生互選系統,相當于用一種“循環”的模式實現師生互選的過程,一個學生可以向多個導師發出申請,導師接到學生的申請后如果同意,數據流又返回到學生,學生要從接受自己申請的導師中再進行選擇,這樣師生關系才算是確定。同樣,一個導師可以向多名學生發出邀請,當學生接受邀請后,數據流又返回到導師這里,導師再從接受邀請的學生中選擇滿意的學生,這樣才算最終確定師生關系。相比較傳統的師生互選,增加了判斷和選擇環節,這樣可以使學生選擇導師和導師選擇學生都更加慎重,盡可能地避免后期因師生選擇不當而導致的諸多問題的發生,通過基于本體的語義匹配技術將學生和導師進行最優匹配,盡最大程度的滿足學生和導師的雙向需求。
隨著3G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近幾年各種智能手機逐漸普及,iPhoneOS、Android、windows mobile等功能強大的手機操作系統的使用,手機和電腦之間的差別將越來越小,掌上辦公也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為了更加方便師生進行師生互選,將基于互聯網的師生互選系統全部功能移植到手機上,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為學生和導師搭建通過手機溝通的平臺,通過移動聯網搭建的平臺,導師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相關信息,開展師生互選工作。將導師從辦公室中解放出來,學生就可以通過手機和導師在虛擬空間中進行溝通,學生導師可以互訪微博,通過多種渠道對彼此進行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師生互選工作的開展時間上我們可以有所調整,目前師生互選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新生入學之后開展,前面筆者已經闡述了其相應的弊端。因此,對于師生互選工作的開展時間我們可以嘗試著將其提前,即從學生確定被錄取就開始,正常每年的五月份各高?;旧蠈τ趯W生的復試和錄取工作基本完成,從錄取完成到新生入學期間大概有四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學生基本上處于空閑狀態。一些距離學校較遠的學生有心提前到所報考學校聯系導師,但兩地跑起來著實有諸多不便而且不一定能見到相關導師。借助于網絡師生互選系統,使學生和導師之間較早的建立聯系,彼此的對所學專業、導師的研究方向等信息進行了解,利用假期還可以有所準備,開學后快速的完成師生互選工作,制定研究生學習與研究計劃,這對于導師和學生來說無疑是一件雙贏的事情。
在師生互選的過程中,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基于網絡的師生互選系統對于師生比相對較大的專業來說更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研究生師生互選是一項不可小覷的工作,需要在工作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基于網絡的師生互選系統是對這項工作的一個很好的補充,通過利用網絡技術探尋研究生師生互選的方式方法上的創新,增加互選過程中的科學性,使學生和導師能夠更好地進行匹配,以促進導師的科研和學生研究學習。
[1]郎益夫,劉文,王德榮,胡臨志.研究生培養中“師生互選”的利與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3(4):46-47.
[2]楊欣翥,錢曉東,孟建軍,郭齊升.研究生與導師互選工作中的師生心態分析和矛盾協調[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3):20-23.
[3]李盧一,鄭燕林.泛在學習環境的概念模型[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55-110.
[4]Eric Clayberg,Dan Rubel.Eclipse插件開發[M].陳沛,等,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