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在《語言》一書中指出:“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作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1]。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不同民族之間存在不同的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等,僅靠書本上學到的語言知識無法保證與外國人進行無障礙交流,多少會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際障礙和困惑。因此,在基礎階段的精讀課教學過程中,非常有必要逐漸滲透與語言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及文化習俗。只有通過“語言+文化+功能”的教學模式,才會培養出具有扎實的日語語言知識和日語交際所需文化知識的學生,也為培養優秀的跨文化交際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照陳俊森之說:語言習得與文化習得是一個人的認知過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文化習得與語言學習是相互作用的對立統一[2]。語言習得可以幫助文化習得,文化習得則可以促進語言學習。文化上的積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
我國高校日語專業的教學普遍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學習,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且由于很少在基礎階段開設日本文化課,使得學生無法了解日本文化習俗與語言表達習慣。即使學會了正確的語法、句型,也不了解語言的具體使用情境。其結果造成了學生文化底蘊淺薄、交際能力欠缺等問題。因此,只有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精讀課教學中更多地融入文化因素,有意識地、適量地進行日本文化知識的傳授,逐漸滲透與語言情境相關的日本文化知識,才能讓學生逐漸了解日本獨特的社會風貌、文化習俗、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在對日本文化的理解中加深對日語語言現象的領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生學習日語的主要環境是課堂,沒有實際體驗與日本人交際的機會。為此,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和內容,有意識地給學生創造了解和熟悉日本文化的機會與環境。采用多種方法與途徑導入文化,逐漸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使他們能夠自覺、主動地吸收,同時融入到新的文化環境中。
從目前高校日語教育現狀來看,基礎階段的教學安排沒有考慮到日本文化導入問題,把類似“日本社會文化”、“日本事情”、“日本國家概況”等相關日本文化的課程大多安排在了三年級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過程,在不同教學階段采用不同的導入方法進行日本文化滲透。例如在初級階段前期,采用通過照片、圖片、實物、多媒體等直接法教學手段,簡單介紹日本文化相關的詞匯、習俗等,讓學生發現與本國文化不同之處。到了初級階段后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采用情景會話、討論等形式,讓學生了解日本人的思維與語言表達習慣,培養日語運用能力。
所謂實用性原則,就是指所導入的文化內容應該與學習者所學的語言知識、日常交流保持關聯性,讓學習者通過文化的導入,更加正確、恰當地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和技能。將所學課文中的句型,與實際日常會話等結合起來,適時加入相關日本文化元素。這種做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日語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好奇與關心,避免文化導入的空洞性、抽象性,從而促使文化的導入和語言教育的統和。
根據課文內容的需要,對涉及的文化背景進行講解、闡釋,注意針對文化點,而不能講求文化面,以免過多過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具體如下:(1)詞匯教學:利用圖片、實物、多媒體等進行直觀講授,加深對詞匯的理解和印象。(2)句型教學:通過設置不同語境的訓練,采用情景對話、角色扮演等形式,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日本式”思維方式,讓學生從語言表達方面體驗日本文化。(3)文章講解:在講解過程中,有效導入相關的日本文化知識,通過討論、辯論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了解日本社會。
對中國的學生來說,即使日語語言能力很好,但由于生活在漢語語言環境的緣故,并不能夠完全認識和理解日本的日常文化現象。通過日本文化知識的導入,學生既可以發現和覺察中日兩國文化的異同,還可以通過比較,分析文化現象背后所隱藏的日本人的心理,進而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誤解。
筆者所在學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精讀課使用教材為原版日語教材《初級日本語》[3],共由28課組成。為了提高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不同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了日本文化的介紹和導入。
在講授第8課《朋友家①》時,可以通過圖片直觀地講授“和室、玄関、畳、床の間、生け花、軸、座布団”等詞匯,讓學生發現中日房屋構造的不同,了解日本人的諸如在和室內不穿拖鞋,跪坐于榻榻米上的生活習慣,避免日后到日本人家做客時出現尷尬狀況。在講授第11課《鐮倉觀光》、第23課《京都之旅》的時候,可以借助教師本人的旅行照片以及網絡資料,介紹日本相關的歷史、地理知識,順便介紹日本人出差、旅游歸來時都會贈送同事、朋友當地土特產的禮尚往來習俗。
在講授第4課《休息日》、第25課《成人節》時,可以利用日本的日歷介紹日本的主要節日及過節習俗。結合課文內容,介紹5月5日為日本的傳統節日——男孩節,日本人有掛鯉魚旗,擺放武士盔甲,寄予孩子健康成長,威武勇猛的習俗。同時公立5月5日又是日本的端午節,日本人在這一天有洗菖蒲浴的習俗。在日本,20歲被視為成人,在享有選舉權、吸煙、飲酒的自由之外,同時要為自己的所有行為承擔責任。為了慶祝成人節,每年一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一被定為法定節日,年滿20的女孩子,會穿上稱之為“振袖”的傳統華麗和服,參加成人節慶?;顒樱粝旅篮玫募o念。
在講授第1課《請多關照》和第6課《購物》的時候,可以使用影像教材《エリンが挑戦!日本語できます。》[4]的相關內容,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日本人在初次見面時的寒暄用語、日本便利店的布局與多功能性。通過讓學生模仿演練,實際運用和掌握日語寒暄形式,提高學習日語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還可以利用影像資料介紹日本傳統的文化知識與當代的大眾文化。
在講授第13課《購物(2)》和第14課《生病》時,首先給學生播放日本國際交流基金視聽教材《ヤンさんと日本の人々》中的相關內容,介紹日本人的贈答習慣和看病的過程,并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實際操練和運用本課出現的授受表現“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的用法。與此同時向學生介紹日本人盡量不給他人添麻煩,并且常懷感恩之心的行動意識。諸如此類的情景會話以及角色扮演活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可以通過這種接近實際生活的演練形式,培養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提高對日語學習的興趣,除了以上介紹的教學過程中的文化導入方法以外,還可以為學生播放適合該階段語言接受能力的動漫或者影視作品,以此來進一步了解日本社會文化、習俗等,將語言學習與了解日本文化有效地結合起來。
以上為筆者在基礎階段的精讀課教學中,針對《初級日本語》的課文所采用的幾種文化導入方式。結合日本文化導入的精讀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語言知識的講授創造了直觀、形象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知、了解、鞏固并運用了語言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日后與日本人進行無障礙交流奠定了扎實的語言基礎和儲備相關文化知識。
若想將語言與文化結合到一起講授,教師必須具有現代化的教學思想和豐富的文化知識。在提高自己的日語語言能力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不斷了解日本的社會文化變遷,根據自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得當的方法進行文化導入。只有熟知中日兩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才能夠熟練運用日語,客觀地介紹與課文相關的日本文化,并對兩國文化有獨特的理解與評價。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78-79.
[2]陳俊森,等.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238.
[3]東京外國語大學留學生日本語センター.初級日本語[M].凡人社,2011.
[4]國際交流基金.DVDで學ぶ日本語ェリンが挑戦!日本語できます[M].凡人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