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國體制”是20世紀80年代初國外報刊對中國體育管理體制一種褒義的概括。后來,成為中國體育界一種具有特定含義的概念,主要指中國的體育事業在一定的時期內,為了實現特定目標,采取統一、集中國家有限的力量,使某些項目迅速得到提高的發展機制,以及與之相應的一系列組織機構和管理措施[1]。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急需改變我們在世界上面貌,要想在短時間內達成這個目標,依靠國家與全民的力量、借助特殊的政策來發展體育事業是一種最佳的選擇。另外,我們建立了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與此相適應,我國在發展體育時,只能采取政府官辦的方式,由國家(政府)統一調配資源。建國初,我國的體育事業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經濟基礎薄弱,體育基本設施條件及國民體質水平都較差,缺乏必要的經驗,想要迅速發展體育事業,只能效仿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當時,前蘇聯的體育管理奉行的正是舉國體制,這一舉措取得了較理想的成績。前蘇聯的經驗無疑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尤其是1952年,前蘇聯在第十五屆奧運會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更加堅定了我們學習“舉國體制”的信心與決心。1952年11月1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決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其職能是在國務院領導下,負責統一領導和監督全國的體育事業。隨后,各省、市、區、縣政府陸續建立了相應的體育行政部門和機構。這樣,一個以各級體委為中心的垂直型體育管理體制正式出現,從而為我國體育實施“舉國體制”提供了必要的平臺[2]。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尤其是我國在近幾屆奧運會上連續名列金牌榜前三位,我國已成為世界體育大國。此時,我國的體育舉國體制的去留便成為一個飽受爭議的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我們應繼續堅持原有的體育舉國體制;也有學者認為,體育舉國體制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應該摒棄。為此,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給出了明確的回答,“舉國體制的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的。我國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雖然形成于計劃經濟時代,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舉國體制應該是不斷改革和調整的”[3],“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內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對于舉國體制,我們的態度很明確,一要堅持,二要完善”[4]。
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在發展競技體育時采取國家承擔全部經費的策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與競技體育競爭國際化的日趨激烈,競技體育已成為一項投入高、風險大的事業。要使競技體育保持良好的持續發展態勢,必須改變單一依靠國家投入資金的策略,必須拓寬發展競技體育所需資金的來源渠道,向社會團體或個人容納資金。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競技體育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
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發展職業體育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職業體育可以拓寬競技體育發展所需資金的來源渠道,解決舉國體制負擔過重的問題。然而,許多人認為,職業體育的發展不屬于舉國體制范疇,因為職業體育的發展不符合我國體育舉國體制的特點:(1)舉國體制的主體是國家和政府,而職業體育發展的主體是社會團體或個人;(2)舉國體制是由國家負責全部的資金,而職業體育的發展則主要由社會團體提供經費;(3)舉國體制條件下競技體育的管理權由國家掌控,以計劃方式或手段進行資源配置,而職業體育的管理權應該歸社會團體,運用市場自我調節的方式或手段配置資源。
筆者認為,我國的職業體育不同于其他發達國家的職業體育,它應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職業體育。從世界范圍來看,現代社會中參與體育的主體包括政府、社會團體、個人三個層面。個人參與體育,追求的是體育的健身與娛樂功能;社會團體參與體育,追求的是體育的經濟功能;政府參與體育,追求的則是體育的政治功能。目前國際上參與體育的主體已由以前的國家單一化,發展為多元化。我國職業體育的主體應從屬于舉國體制的主體——國家,因為從國家結構上來說,國家應是政府、社會團體與個人的“共同體”,政府、社會團體、個人應該是舉國體制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職業體育所需資金從表面上看主要是由體育社團提供,政府不參與資金的籌集工作,但政府對職業體育在政策方面的扶持與指導,實際上也起到了相當于出資的效果。至于舉國體制與職業體育配置資源的方式問題,原有的體育舉國體制在計劃經濟時代主要運用計劃的方式與手段管理競技體育,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職業體育則要求以市場自我調節的方式與手段來配置資源。其實作為資源配置的方式,計劃與市場并不矛盾。計劃不專屬于計劃經濟,市場也不專屬于市場經濟,計劃與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各有優勢,二者有機的結合,可以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在不同時期,舉國體制既可以采用計劃的方式和手段,又可以采用市場的方式和手段,還可以同時采用兩種方式和手段。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與完善的社會轉型時期,“完整的舉國體制是‘官民共同體’,職業體育是民營體育的一種形式,是完整的舉國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5]。
現階段,我國職業體育還處在剛剛起步階段,在其發展理念與管理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這就對體育管理者和國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體育管理者必須有清醒地認識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職業體育,走體育社會化、產業化道路是實現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職業體育是完整體育舉國體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職業體育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轉變職能,精簡機構,把部分管理權力交給社會團體,使其按照市場關系進行經營管理,逐步形成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相結合,從宏觀和微觀層面對職業體育進行控制與管理的局面。體育行政部門應改變過去管辦合一的模式,弱化微觀管理職能,逐步發展為宏觀調控,形成“政府管體育、社會團體辦體育”的模式,充分發揮政府的領導、協調、監督和服務的作用。第三,國家要把握好哪些項目可以實行職業化,走產業化道路,如球類、拳擊等具有表演性質的一些項目;哪些項目還不具備條件,暫時不能實行職業化,如田徑、舉重、體操等項目。我們的原則是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堅決抵制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盲目上馬的現象發生。
我國舉國體制在培養體育后備人才方面存在的一大痼疾就是運動員的文化教育滯后問題,運動員退役后就業艱難。究其根源,筆者認為主要是現行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要想提高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必須對我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予以適當的改革。
目前,世界各國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模式大致有三種。一是運動員的文化教育與運動訓練都在專門體育培訓機構內進行;二是文化教育在學校內進行,而運動訓練在專門的體育培訓機構進行;三是文化教育和運動訓練都在學校內進行。我國體育后備人才培養模式屬于第一種模式。這種模式長于運動訓練,但短于文化教育。運動員的文化教學時間常常被擠壓,教學計劃難以完成,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很多學生雖然具有高中文憑,實際文化水平卻不及初中生。另外,我國的體校只限于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運動員在體校畢業后,只有少部分人能夠進入到高校得以繼續深造,學習將來就業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多數人因競技潛力受限既進不了國家隊,也進不了高校,在既無學歷,又無技能的情況下,只能流入社會自行發展。相對同齡的其他人來說,這些為了國家競技體育的發展而付出十幾年辛苦的青少年,選擇了這條路就是一種“悲哀”。至于第二種模式,表面上看,這種模式解決了第一種模式存在的學訓矛盾,似乎盡善盡美,但這種模式導致學生長時間往返于兩校之間,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往返期間還存在很大的管理問題。因此,前兩種模式都不適合我們的實際情況。第三種模式,是當前比較流行的模式,也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最佳的一種模式。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借鑒第三種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模式,建立依托于學校,使體育后備人才的文化學習與運動訓練都在學校內完成,培養全面發展的體育后備人才的模式,實施體教結合,這才是解決我國體育后備人才文化教育滯后問題最恰當、合理的方式。
1.逐步取消現行的各級體校,并在全國范圍內選拔建立小學、中學、大學一條龍式“體育運動項目學校”。國家應根據項目特點、各地的整體狀況以及各學校的具體條件對“體育運動項目學校”合理布局,使具有相同體育運動項目的不同階段學校形成人才輸送的“對口接收”體系。
2.轉變國家體育行政部門職能。“體育運動項目學校”建立后,體育行政部門主要負責宏觀層面的管理工作,如政策的制定、“體育運動項目”學校的布局、比賽的組織、“體育運動項目學校”的評估、經費使用的監管等工作。把微觀層面的具體管理工作交給教育系統的各“體育運動項目學校”。體育行政部門還要做好各級體育后備人才的選拔、淘汰以及就業工作,使那些被淘汰的運動員合理回歸到正常的文化學習中去,退役的運動員順利就業。各學校還要做好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教學大綱的制定工作,明確教學內容、教學進度、考核標準等問題。
3.轉撥體育經費。將原來用于各級體校的經費轉撥到各級“體育運動項目學校”,并對經費的使用進行監督與評價。建立獎懲機制,做好獎懲工作。獎勵成績好的學校,對一些長期發展不利的學校予以停止經費與進行整頓。
4.做好教練的選拔工作。將原體校優秀教練員合理分派到各“體育運動項目學校”中去,根據各校實際情況,可設專職教練員職位與兼職教師崗位,并根據教練員業績進行評估,以決定其去留問題。
我國的體育事業除了競技體育以外,還包括學校體育與群眾體育。三者對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存在誰重、誰輕的問題,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根據不同的國情與需求所采取的戰略重心部署不同而已。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把舉國體制的戰略重心放在優先發展競技體育上,是為了實現體育的政治功能,快速提升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與凝聚力,滿足國人對奧運金牌的期望和渴求等。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對體育的需求已經向多元化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體育對改善自身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的價值,滿足個體休閑、娛樂需求的價值。正如劉鵬在2010年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指出,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社會所能提供的體育資源相對不足的矛盾,仍是我國體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群眾體育仍然是體育事業的基礎性薄弱環節,這是建設體育強國必須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6]。因此,在社會轉型時期,發展群眾體育、學校體育,迅速提高全民體質健康水平,不斷滿足人們對體育的休閑娛樂需求,已經成為我國當前體育工作中壓倒一切的重要問題。目前,發展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比起發展競技體育更具重要性特征、緊迫性特征、大資源消耗性特征、共同關注性特征。筆者認為,在逐步拓寬我國競技體育經費的來源渠道,國家逐步減少對競技體育經費投入(社會團體、個人投入逐步增加),保證競技體育發展不滑坡的情況下,應該逐步轉變體育舉國體制的戰略重心,逐步由競技體育轉向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集中國家有限的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以提高全民體質健康水平,從而實現競技體育、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均衡發展。
發展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國體育舉國體制戰略的重心應逐步轉向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全民健身無疑是更重要的“金牌”。
[1]邢尊明.論我國體育改革與發展中的“體制迷戀”現象[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6):465-467.
[2]肖梅,張毅.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文化解讀[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1,31(4):46.
[3]白耀東.后奧運時期我國體育發展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9(6):2.
[4]衛京偉.對中國體育舉國體制的幾點疑問[J].體育與科學,2010,31(1):5.
[5]宋繼新.發展職業體育:完善舉國體制戰略的抉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2):2.
[6]鄭航生.抓住改善民生不放推進和諧社會構建[J].廣東社會科學,2008(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