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梅,程 宇
2009年12月,美國公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并在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先后開始實施《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實施“再工業化”戰略[1]。此后,一些國家也紛紛推出針對國內實體經濟的振興策略,如西班牙為推動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技術的發展,實施支持高技術和高生產力的工業計劃以創造就業,先后撥付援助金額4.624 億歐元來推動投資、創造就業崗位;瑞典政府則引導企業將高新技術應用于傳統產業領域,大力發展電子、環保、能源、生物、制藥等高端制造業,扶持愛立信、ABB、SKF 等老牌企業煥發出新活力,走上“再工業化”之路[2]。歐美等國“再工業化”的實施必然會伴隨著關稅、反傾銷等貿易壁壘來支持國內實體經濟的發展[3]。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值不斷增長,一直穩居世界首位。然而,由于裝備制造業產業“大而不強”,技術水平落后,因此,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受制于人,裝備制造業產品出口一直受到貿易壁壘措施的影響。裝備制造業是生產工業的上游企業,對整個產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引導和推動作用。目前我國國有裝備制造業在裝備制造業全行業中占有主體與主導的地位,其發展水平決定了整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因此,加快我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發展方式的轉變迫在眉睫。
能源供給的減少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因素提高了企業原材料的價格,“人口紅利”的消失和通貨膨脹使得2013年的人力成本開始超越原材料成本成為裝備制造業的第一大成本支出。設備價格上漲,更新周期變短,提高了企業固定資產折舊成本。經營成本的提高對我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的發展提出了考驗。
我國裝備制造業七大行業的主營業務成本在2004—2012年期間呈上升趨勢,其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較快,以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為例,2004年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企業主營業務成本為11 974.45億元,2012年增長為56 139.64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18.73%。我國裝備制造業經營成本的快速上升無疑加大了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生存難度。
我國國有裝備制造業中,過剩產能過多導致資源浪費嚴重、產品銷售不暢,如鋼鐵行業、汽車行業等。以我國鋼鐵行業為例,近幾年,生產鋼鐵的利潤不斷下降。2013年上半年,生產1噸鋼鐵產生的利潤僅0.43元,表明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非常嚴重[4]。低端產能過剩導致產品積壓、資源浪費。裝備制造業作為為我國其他行業提供生產設備的行業,其對工業整體發展有著巨大的帶動作用。因此,裝備制造業生產結構的不合理,勢必影響整個工業甚至整個經濟的發展。
本文利用工業產品銷售率來說明我國國有裝備制造業中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工業產品銷售率是工業企業在一定時期已經銷售的產品總量與可供銷售的工業產品總量之比,它反映工業產品生產實現銷售的程度,即生產與銷售銜接程度,這一比率的高低說明了產品符合社會現實需要的程度[5],即產能的被需求程度。第一,2005—2012年,我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產品都無法做到完全銷售出去,每年都有剩余。第二,我國裝備制造業整體的工業產品銷售率除2008年略高于全國平均工業產品銷售率外,其他年份都比全國平均水平低,這說明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產能過剩情況比全國工業的平均水平嚴重。其中,專用設備制造業和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產能過剩最為嚴重。
產能過剩導致我國國有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困難重重。第一,生產設備更新的困難。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設備的更新十分重要。然而一方面我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雖然資金較私有裝備制造企業豐富,但仍難以在短期內做到迅速更新設備,另一方面受限于發達國家的技術保護,很難獲得比現有設備更加高端的生產設備。第二,產能過剩企業退出壁壘高。國有裝備制造業中產能過剩的企業在退出該行業時,需要考慮多重因素。一方面,產能過剩企業退出時要考慮成本收益差額,也就是凈剩余,只有當退出時的凈剩余比繼續經營時大時才可以退出。另一方面,產能過剩企業退出時還要受到國家政策的約束。例如,國有煉鋼企業雖然利潤較低,但仍進行虧本生產,而非停業整頓或者退出該行業,可見我國部分國有企業退出壁壘過高。
首先,我國科技基礎薄弱,后續研發速度又慢于發達國家,因此我國裝備制造業掌握的技術較之發達國家處于劣勢。其次,我國國有裝備制造業在技術引進的過程中,又多采取設備引進而非技術引進,或者模仿引進的技術,而非自主創新,使得我國的科技研發總是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一步。再次,由于國有企業體制的固有特性,國有裝備制造業的管理人員和科學技術人員進行新的科技研發的激勵不足。因此,我國國有裝備制造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的能力仍然不強。
利用R&D 經費投入及其投入強度及有效發明專利數來說明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R&D 經費是研發中產生的費用,R&D 經費投入強度則是研發投入與行業或產業總產值的比值,二者分別反映了行業或產業研發過程中的絕對和相對投入。發明專利數是本年度科技成果的體現。
2010—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在1%左右。一方面,1%的投入強度與20世紀90年代我國工業0.6%—0.7%的投入強度有很大提升。另一方面,1%的投入強度遠低于目前歐美發達國家2%—3%的水平。可見,雖然我國裝備制造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不斷提升,但目前的水平依舊低于同期發達國家,因此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根據人民日報的報道,2012年,中國在世界500強上榜企業達到79家,比2011年增加了10家,成為上榜總數僅次于美國的國家。然而,能夠進入前200強的企業只有3家,且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與發達國家跨國企業存在不小差距。我國國有裝備制造業雖然產值居世界第一,但其產品附加值低導致所獲利潤不高,整體處在國際產業鏈中的中低層。固有體制與技術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國國有裝備制造業的高端化進程緩慢。因此,促進我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的高端化十分重要。
首先,應建立高效穩定的科研團隊.我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的科研投入在不斷提高,人才隊伍建設的步伐也不斷加快。2011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科研人員總數為1 456 964人,僅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57%。然而,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的裝備制造企業,我國的科研投入相對較低。目前,歐美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的科研人員占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一般在10%左右,而我國這一比例不到5%[6]。因此,我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在建設科技人才隊伍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一方面,我國應加快培養自身的科研人才。各高校應加強對人才的系統化培養,使得科研人才獲得更加完整系統的科研教育。此外,高校應將科研人才與職業人才分類培養,使得各自的培養方案更加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我國某些技術尤其是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術尚不成熟,若自行培養人才,則困難重重且耗費時間,因此我國可以引進相關方面的人才,并利用這些人才建立起自己的相應的科研基地,使得此類的科研項目的發展具有延續性。
其次,應實現技術人才的定向供給.根據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4年的調查數據,我國僅數控車床技工缺口就為60萬人。技術工人的不足必然會制約制造業的發展。目前,裝備制造企業多采用先進的數控技術進行生產,技術人才的不足也會影響其發展。相比之下,工業發達國家的技術工人質量和數量則基本能夠滿足其國內工業的需求。以德國為例,其優秀的技術工人團隊為其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在德國,收入的高水平為工人們提供了優越的經濟環境,有利于工人專心于自身技術水平的提高。另外,德國的職業教育系統和工人進修體系都非常完善,有利于培養優秀的專業技術工人。
我國裝備制造業為實現技術工人的定向培養,應當借鑒工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一方面,應當加大技術工人培訓基地的建設,為工業企業輸送技術人才。規模較大的國有裝備制造業也可以建立技工培訓基地,如寶鋼工程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可以建立產鋼機床的培訓基地,從而使得人才的培訓能夠更加符合自身的需求,實現人才的定向供給。其次,應當建立完善的員工進修體制,鼓勵與支持技術工人帶薪或部分帶薪進修,從而優化企業內部的技術工人團隊。
首先,繼續促進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的建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應當促進企業內部研發部門與各大高校、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企業研發部門與各高校、研究機構之間可以相互輸送資金、設備、科技或者人才,從而達到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效果。
其次,進一步完善科研人員激勵機制。國有裝備制造企業可以加大對科技研發的資金投入,以保障科研人員研發經費。另外,國有裝備制造企業還應當加大對科技成果的獎勵幅度,激勵科研人員進行科技研發。最后,國有裝備制造企業還應促進科技成果向工業產品的轉化,加快研發資金的回流速度,以保證對研發資金投入的持續性。
再次,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我國應當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延長企業的研發成果的自我留用時間,從而激勵企業對自主創新的熱情,鼓勵企業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
首先,規范產權交易平臺,促進國有企業產權交易合理化、透明化。產權交易平臺的存在為國有企業股權提供的進出通道,可以促進企業中國有股比例保持在良好水平。國有企業資金龐大,因此在交易過程中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構建一個合理、透明的產權交易平臺對國有企業股權結構的改革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我國應當完善相應法規、加強對產權交易的管理,從而為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改革提供良好的平臺。
其次,加強監督與管理,保證國有資產安全。一方面,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改革,并不是簡單的國進民退或者民進國退。企業中國有股份偏多,可以保證良好的資金供給,私有股份多則可以保證企業良好的運營效率,將企業的國有股份比例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平才能夠最有利于國有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加強對股權交易的監督與管理。在國有企業股權交易的過程中,應當避免企業高管回購國有企業資產,這樣容易產生國有企業資產的賤價流出,造成國有資產的損失。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以保證國有資產安全。
[1] 左世全.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2012(6):142-143.
[2] 董曉.歐洲推動“再工業化”增強抵御危機能力[N].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28/c _2342333.htm.2011-11-28.
[3] 眾石.美歐“再工業化”:機器人威脅中國制造[N].中國青年報,2012-07-10(05).
[4] 劉溪若.上半年鋼企每噸鋼只賺0.43元,利潤不夠買冰棍[N].新京報,2013-08-01(B05).
[5] 郭曉靜.工業效益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達98.3%[N].重慶日報,2013-04-20(002).
[6] 李士梅,張倩.國有裝備制造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問題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3(11):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