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國 軍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當前我國博士生指導教師遴選制度的思考
劉 國 軍
博士生導師隊伍建設是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關鍵性因素。筆者在認真梳理我國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發展歷程與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我國現行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的改革對策,即改革博士生導師招生資格單獨評定制度,由學位授權點按崗位遴選;將指導能力和培養質量作為遴選博士生導師的核心指標;將思想政治教育責任落實情況作為博士生導師遴選的必要指標。
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教師隊伍建設;招生;評定制度
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和教育部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教研[2013]1號)文件中強調,要“改變單獨評定研究生導師資格的做法,強化與招生培養緊密銜接的崗位意識,防止形成終身制。根據年度招生需要、綜合考慮學科特點、師德表現、學術水平、科研任務和培養質量,確定招生導師及其指導研究生的限額。”[1]博士生導師作為博士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博士生培養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保障。當前,改革和完善博士生導師的遴選制度勢在必行。
(一)初步確立時期(1981年到1985年)
這是我國博士學位制度從無到有的初步摸索階段,博士生導師的遴選和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博士點的審核同時進行。在1981年和1984年先后進行了兩批博士生導師的遴選和審批工作,審批程序是由研究生培養單位申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核,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審議,國務院批準。博士生導師須具有“學術造詣較高、在教學或研究工作中成績顯著、目前正在從事較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工作并獲得一定成果的教授(研究員或相當職稱的人員)”。這套嚴格的博士生導師遴選辦法,標志著我國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的初步形成。
(二)逐步調整時期(1986年到1994年)
我國的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開始有了初步調整,審批權下放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從1986年到1993年,國務院將博士生導師遴選與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和博士點的審批權同時下放給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并于1986年、1990年和1993年分別對第三、第四、第五批博士生導師進行遴選;二是從1993到1994年,為了逐步推進博士生導師審批權的下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先后兩次分別在34個、70個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進行了自行增列博士生導師試點工作。
(三)穩步發展時期(1995年至2007年)
為適應博士生教育發展的需要和擴大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的辦學自主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從1995年以后,由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依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的《關于改革博士生導師審核辦法的通知》(學位[1995]20號)文件精神,自行遴選確定博士生導師,每兩年一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及其學科評議組和各主管部門,負責對博士生導師遴選工作的檢查和博士生培養質量的監督。
(四)優化完善時期(2008年至今)
進入21世紀之后,國家逐步開始控制博士生招生規模,我國博士生教育進入加快內涵發展,提升培養質量階段。與招生規模的基本穩定相比,申請博士生導師崗位的人數越來越多。2008年教育部開始全面推進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工作,其核心內容就是建立以科研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和資助制。博士生導師要通過科研工作指導和培養博士生,并用項目經費為博士生提供生活資助。“充足的科研經費”得到量化且成為博士生導師遴選的重要指標之一。
回顧我國30余年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的發展歷程,可見這是一個逐步發展和完善的過程,順應了歷史潮流和國際化趨勢,不僅調動了博士學位授予單位的辦學自主性,而且也極大地調動了博士生導師科研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博士生教育的快速發展。但是囿于一些基本標準和基本規則沒有根據博士生教育發展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導致了博士生導師隊伍的遴選制度中積留的問題越來越突出。
(一)與“崗位”脫離,招生資格單獨評定
從我國博士學位制度建立到1994年,博士生導師遴選是與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博士學位授權點結合在一起同時進行的,這個時期博士生導師隊伍情況是與學科建設緊密聯系的,體現了博士生導師的“崗位”特質。但是隨著1995年博士生導師審批權的下放,博士生導師遴選和博士學位授權點、學位授予單位審批便分開進行,通過單獨評定博士生導師招生資格方式遴選博士生導師。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實行的仍是博士生導師招生資格單獨評定制度。首先這種單獨評定制度本身就是對“博士生導師只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崗位”的否定。“崗位”從何而來?是由學科建設和學位授權點發展的需要而設立的。一些學位授權點博士生導師人滿為患,很多導師爭搶博士生招生名額,出現博士生導師有“崗位”卻經常沒有招生名額的情況;而另一些學位授權點青黃不接,或者科研成果、經費不合格,而只有個別博士生因導師招生甚至集體停招的情況。此種情況在目前的博士學位授予單位中不同程度存在著,原因即在于博士生導師遴選沒有與學科建設、學位授權點發展需要緊密結合,沒有按需設崗。
(二)忽視指導能力,片面看重科研成果
科研能力和指導能力是博士生導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的兩項主要指標。自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建立至今,國家就一直明確強調具有“學術造詣較深、高水平科研工作、國際水平科研成果、國家或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充足的科研經費”等方面要求,2006年開始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后又提出了建立以科研為主導的導師負責制和資助制,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始嚴格審核科研成果和項目級別,以及經費情況,并將其與招生指標掛鉤,成為遴選博士生導師與招生資格評定的主要條件。
而對于指導能力的評價,自博士生導師制度建立至今,國家并沒有明確規定具體條件。在1992年至1999年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的關于博士生導師遴選的文件中均規定為,“有培養研究生的經驗,至少已培養過一屆畢業碩士生或在國內外協助指導過博士生,培養研究生的全面質量比較好”。實際上,這一點沒有任何約束力,一是培養質量很難用指標量化,二是沒有碩士畢業生但是很容易做到“協助指導”。因此,指導能力考核的長期缺失勢必導致博士生導師指導能力的萎縮和大量的博士生超期在讀,出現了很多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清理超期博士生學籍的現象[2]。
(三)隊伍臃腫龐大,終身制廣泛存在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一直強調“博士生導師只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崗位而不是教授中的一個固定層次和榮譽稱號”,要求增列中青年博士生指導教師,調整博士生導師隊伍年齡結構,逐步使之年輕化,博士生導師要按照教授退休年齡的規定辦理退休手續。但是,實際辦理離退休的博士生導師少之又少。而且,多數博士生導師“崗位”都成為了事實上的“終身制”。尤其是隨著博士生導師審批權的下放,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考慮到博士生導師的社會影響和學術地位,將絕大多數超過退休年齡、具有國家學術頭銜的博士生導師授予終身教授或榮譽教授等稱號,允許長期甚至終身指導博士生。而另一方面,一些過于年輕、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專業教師也被遴選為博士生導師。目前,博士生導師隊伍越來越臃腫,甚至遠遠超過博士生招生規模的現實需求。
(四)育人職責考核缺失,懲處難以落實
教書和育人是導師的兩大基本職責。在博士生導師的遴選過程中,育人職責方面的考核經常遭到忽視,只有所指導學生的學位論文被確定為抄襲成國家抽檢不合格,且導師確有重大責任時才被停招。部分自然科學學科導師只知道讓博士生起早貪黑地做實驗、搞科研,不關心博士生的思想、心理、情感和生活狀況;而一些社會科學學科的導師一年半載不見博士生一面,不僅對博士生的思想、心理、情感和生活狀況不了解,甚至連學業也不指導。因為學業問題、心理問題、就業問題、情感問題等原因輕生的博士生國內高校每年都有,博士生違法違紀的事件常有發生,論文復制比過高、抄襲、抽查不合格等現象更普遍,這與導師教育和指導不到位有直接關系。但是,由于博士生導師的特殊地位,很難讓他們承擔相應的責任。當問題出現后,往往學校以“其實與導師關系不大”、“導師是受牽連”為由而不了了之。導師在博士生思想教育方面的職責落實情況,還沒能成為導師遴選的“必要條件”,更談不上“一票否決”。
(一)改革博士生導師招生資格單獨評定制度,由學位授權點按崗位遴選
首先,有利于強化“崗位”意識,控制博士生導師隊伍規模,防止形成終身制。將博士生招生名額和博士生導師崗位數下放到學位授權點,做到按需設崗,這樣能夠真正讓導師意識到“指導博士生只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崗位而不是教授中的一個固定層次和榮譽稱號”,能夠促使學位授權點內部形成能上能下的激勵機制,有效控制導師隊伍規模。而對于有于年齡問題不再適于指導博士生的終身教授或榮譽教授,也將在內部競爭機制中被自然淘汰,這樣也有效解決了“終身制”的問題;其次,有利于學科建設和學科結構調整。博士生導師隊伍是學科建設的重要方面,從學科特點出發遴選博士生導師更有利于發展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以及扶植國家亟需學科。比如藝術學科,其科研成果形式主要不是發表文章,而是創造藝術作品,學校統一標準評審就會抹殺了其學科特色。同時,導師審核權的下放能夠促進學科結構的調整,形成交叉學科;第三,有利于加強博士生導師指導能力的考核。同一學科導師在一起評審,相互間指導水平具有可比較性,而且各自都比較熟悉,對博士生的指導能力很容易分出高下。在涉及自身利益和內部競爭機制環境下,學位授權點能夠嚴格執行對博士生導師指導能力的審核。
(二)將指導能力和培養質量考核作為遴選的核心指標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良好的指導能力是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應是博士生導師遴選的核心指標和招生名額分配的重要參考。
對博士生指導能力的考核應從博士生培養的整個過程和各個環節入手。首先,所指導的博士生是否認真按時完成了規定的培養環節,如學習與研究計劃、開題報告、資格論文等完成情況。博士生未按時完成相應培養環節,其培養質量至少不能稱之為優秀,尤其是對于由大量超期不畢業的博士生的導師,其指導能力和精力投入都需要認真考核;其次,考核培養環節是否按時完成的基礎上,要考查導師所指導的博士生各培養環節完成的質量。如博士生是否對于某一領域或方向有專門的研究、公開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參加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情況,以及近10年的畢業生發展情況等;第三,對學位論文的質量抽檢。博士學位論文是博士生培養環節中最重要的部分,學位論文的質量基本體現了博士生培養的質量,而且能夠體現博士生導師的指導能力。應依靠第三方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質量進行抽查和檢測,結果優秀的博士學位論文一定是導師認真指導的結果,不合格或存在質量問題的博士學位論文也必然是導師指導能力有限或投入精力不足所致。
(三)將思想政治教育責任落實情況作為遴選的必要指標
“導師負有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責任。要把育人作為遴選研究生導師的必要條件,實施‘一票否決’制。要制訂導師教書育人工作的考核獎懲辦法,定期進行考核檢查”[3]。與碩士生相比,博士生與導師聯系更加緊密,關系更加融洽,接受業務指導和生活指導的機會更多,導師更容易更應該掌握博士生的一些基本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強博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提高博士生綜合素質,培養高層次拔尖創新人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博士生若出現嚴重違法違紀、學術不端行為、嚴重心理問題,既可能是生源質量問題,也可能是培養過程對學生關心指導不夠所致。出現此類問題,導師負有重要責任。
改革和完善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是提高博士生培養質量和造就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因素、重要保障,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基于此,在梳理我國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的發展歷程和現實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完善我國現行博士生導師遴選制度的對策,即改革博士生導師招生資格單獨評定制度,由學位授權點按崗位遴選;將指導能力和培養質量評價作為博士生導師遴選的核心指標;將思想政治教育責任落實情況作為博士生導師遴選的必要指標。
[1]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EB/OL].[2013-04-19].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403/201307/xxgk_154118.html.
[2] 江蕓涵.西南交大鐵腕清理超期博士生746名學生受警告.[EB/OL].[ 2012-02-03].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2/03/c_122650170.htm.
[3]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 [2010-11-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5/201210/xxgk_142974.html.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秦衛波]
2014-10-03
吉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014B34)。
G643.0
A
1001-6201(2014)06-02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