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萍,楊美諭
根據學者魯賓對于媒介素養的認識,可以把媒介素養的理解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能力模式、知識模式以及理解模式[1]。其中,能力模式可以理解為公民所擁有的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評價和傳輸信息的能力,表現為對信息的認知過程。知識模式可以理解為是通過信息的傳輸手段,來研究媒介如何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力的知識體系,表現為對信息的傳輸過程。理解模式可以理解為媒介信息在制造、生產和傳輸過程中受到外界文化、經濟、政治以及科學技術影響從而使信息接收者出現不同的判斷和理解的過程,表現為對信息的判斷和理解過程。
在20世界90年代初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把媒介素養概括為:媒介素養是指在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
簡單地說,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這里面包括了大眾對媒介資源利用的動機、方法、態度以及理解和批判。
1.普通個人作用愈加凸顯出來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普通個人的作用在媒介傳播中愈加凸現出來,使普通個人成為新聞和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并在有些重大新聞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美國,曾經的震驚世界的911事件,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游客用攝像機記錄完成的一項重大新聞內容,使普通個人已經完全滲透到了新聞、信息生產和傳播的過程中來。在中國前幾年發生的特大地震災害——汶川地震中,也是通過許多普通個人自己的攝像機、DV、手機等拍攝到的畫面,使大眾了解到汶川地震的災情和災區人民的狀況。這些例子都充分表明了普通個人在媒介素養傳播上的作用愈加凸顯。
2.自由發表實現了開放式的交流互動
由于普通個人成為新聞和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使媒介傳播變得更加個人化和普通化,從而使人們可以通過自己言論表達自己對信息和新聞的理解和判斷。比如:在之前很火的“我爸是李剛”的新聞話題中,引發了人們對于官二代道德素質問題的思考,從而使許多官員意識到對自己兒女的道德素質培養。但是由于言論的過于自由有引發出一系列問題,比如:在某年的“女子虐貓”網絡事件中,虐貓女子得到了網民的極度聲討,并且被網友發出“宇宙通緝令”,不論這個女子有何苦衷和隱情,僅僅是網友的“宇宙通緝令”就讓該女子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3.媒體的個人化加劇了信息、新聞的泛濫化
由于媒介的傳播和生產過于個人化和普通化,加劇了信息、新聞傳播內容的泛濫,造成現在的新聞和信息傳播環境越來越惡劣。例如:近幾年來由于手機短信引發的疾病恐慌以及軍事武裝恐慌等,就可以看出媒介素養傳播的這一重要特點。
1992年媒介素養理論被傳入日本,對于早已進入信息化時代的日本來說,在媒介素養的研究和發展上遠遠落后其他發達國家。1999年在日本召開的《青少年與放松》專家會議上,就提出媒介素養理論,并且對媒介素養表現積極的認可態度,但是大會并沒有真正意義上提出針對媒介素養理論的培養理念、具體實施方案以及相關媒介素養規劃。在目前日本有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問題,還僅僅停留在大學以及研究所等以高等科研人才研究為中心的試驗階段,是通過不斷吸收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先進媒介素養理論和經驗,并將本土文化融入其中的實驗過程。因此,在日本處于教育前線的教師對媒介素質的教育意識還是相當薄弱。
在日本有許多學者研究媒介素養,其中以北海道的管谷明子和立命館教授鈴木綠最為著名,他們留下了許多關于堪稱經典的媒介素養論著。其中一個學者管谷明子的《媒介素養——來自世界的現場》的論著,系統地解釋了英國、加拿大、美國等媒體發達國家關于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并分析了當前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趨勢[2]。這本書也是日本研究媒介素養的必讀書目和重要參考文獻。而另一個學者鈴木綠是立命館的大學教授,與其有關的媒介素養的論著頗為豐富。其中以《媒介素養——入門篇》、《媒介素養的現在與未來》以及《媒介素養——性別篇》最為著名,這些著作內容充分反映了日本學者關于對媒介素養研究的發展與進程。
當今日本關于媒介素養的說法有很多,其中由立命館大學教授在《為了學習媒介素養的人》一書中提出的:“所謂媒介素養,是指市民以社會性的文脈批判性的意識分析、評價、接近媒介,憑借多樣化的形態創造出傳播的力量”作為日本學者普遍公認的媒介素養定義和概念。而后日本學者橋元良明又根據鈴木綠教授所提出的媒介素養定義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在日本學者橋元良明的著作《情報行動與社會心理》中科學地指出了媒介素養的四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分別是批判性的思考、對媒介社會性文脈的洞察、多元化觀點、表現主體的確立和接近媒介四個因素。從另一個角度說,經過媒介素養教育的人才,在對媒體信息所涵蓋的實際問題進行反思,在與其他人進行對話交流的過程中,不僅要堅持關心媒介本身的具體問題,還要關心媒介所導致的社會問題。只有經過這個過程,才能真正地體現出社會存在的根本意識。所謂批判性的思考,所著重的不僅是應對媒介所給予的信息進行客觀的分析、解釋,而且要有批判的精神和能力,也就是說要以培養人才的批判能力為主要教育目的。所謂媒介對社會性問題的洞察主要是解釋了媒介素養不僅僅要對簡單的信息進行批判性操作,而是應該立足于整個社會環境中,對整個社會問題進行批判操作。所謂由對話獲得的多元化視點就是為了解釋,對于學生來說,教授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正確的解讀媒介信息的方法,而要通過對話開啟和交換其他方式的解讀,提醒學生關注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以便學生獲得多元化的視角和視點。所謂表現主體的確立和接近媒介的觀點就是指在媒介系統中,要建立相應的接近自由的媒介制度,使日本的政府、市民、媒介之間構建出一套可以相互交流的渠道。
當前,日本的媒介素養課程開設的大學只有很少一部分大學,并不是所有大學都有開設。其中,立命館大學就是開設媒介素養課程的學校之一。在立命館大學中,鈴木綠教授率先開設了媒介素養論以及映像媒體分析等相關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這些課程的教學宗旨是以電視媒介為中心的媒介世界,促使作為市民和民眾主體可以具備的解讀媒介的能力。在教學內容上,主要以基本的媒介素養概念、定義以及媒介素養的研究方法等理論為基礎,以媒介廣告、語言、功能和價值形態為著重點,培養新聞人的價值觀和價值形態[3]。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日本社會中,學者們認識到使媒介素養教育具備本土特色必須先加強對互聯網的關注。因此,針對這一理論立命館大學在1996年開設了日本第一家媒介素養教育網站——媒介素養的世界[4]。網站以廣泛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為主要目的,根據市民的視點,批判性地對政府網站的信息進行評價,使大眾還可以更加順利地融入到整個媒介社會,體會到媒介產業的發展、法規的完善等[5]。同時,該網站還與其他國際媒介素養網站相聯系,使日本媒介素養理論可以與國際先進的媒介素養理論相交流。
日本的媒介素養教育在高校中正處于試驗階段,而在中小學教育中已經蓄勢待發。從1995年開始,通過郵政省做出了一系列的相關座談會,使日本社會更加注重對于媒介素養的探究。并且在1999年之后,由社會公眾共同參加的“放松領域內有關青少年與媒介素養的調查研究會”促使日本開始關注媒介素質的教育。在中小學的教育中已經逐漸加大對于媒介素質的相關教育,對于媒介素質的培養和樹立已從初級階段的學生教育開始,這讓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日本媒介素質的進步,也體現了日本教育體制的科學和先進[6];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媒介素質人才,更對日本的媒體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但是在進行相關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強對于學生們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升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精神;媒介素養是指在媒介生活下的一種生存能力,只有具備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必要的個人基本素質,才能在媒介素養的道路上發展得更遠,并且在相關的領域具備一定競爭力,始終處于該行業的領先位置。
雖然國內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有一定的發展,但它的發展速度和發展形勢與日本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通過對日本媒介素養的研究,我國要發展媒介素養教育就要從三個方面出發。
首先想要從根本上發展媒介素養教育,就要在高校中建立相應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并把相應的媒介素養理論課程納入高校的課程體系之中[7]。我國目前最突出的現狀就是關于媒介素養的理論豐富,實踐較少。只有建立相應的媒介素養教育體系,才能從實踐中發展媒介素養教育,才能使我國的媒介素質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近幾年來,我國出現了一批關于媒介素養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在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媒介素養教育的發展有賴于這些高素質媒介素養專業人才的培養,我國只有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關鍵問題,才能使各大公共教育服務場所重視媒介素養人才的培養,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媒介素養教育相關的人才[8]。
在日本,廣大的媒介素養學者和學會都積極注重與國際其他國家進行媒介素養理論的交流和探討,使日本的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得到巨大的發展[9]。因此,我國也應該重視這個問題,做好與國際其他過節媒介素養理論的交流和探討,使我國相關學者可以吸收到國內外先進的媒介素養的理論[10]。
[1] 彭少健,宣德.中國轉型期媒介素養培育——“首屆(2007)西湖媒介素養高峰論壇”綜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5):259.
[2] 裘涵,虞偉業.日本媒介素養探究與借鑒[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154.
[3] 劉津池.當代媒介素養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178.
[4] 高昊.日本廣播電視機構媒介素養實踐研究[J].新聞界,2012:342.
[5] 劉付燕,苗剛.日本媒介素養教育“社會行動者網絡”分析與借鑒[J].東南傳播,2009:58.
[6] 宋曉陽.日本媒介素養教育現狀[C]//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7):媒介素養與公民素養論文集.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媒介素質研究中心、復旦大學新聞學院,2007(9):25.
[7] 林愛兵,劉穎.論新媒介時代公眾媒介素養與科學素養的共生關系[C]//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科學時報社.全民科學素質與社會發展——第五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科學時報社,2006(8):165.
[8] 李賢.淺議媒介素養在推進科學素養發展中的作用[C]//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科學時報社.全民科學素質與社會發展——第五屆亞太地區媒體與科技和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科學時報社,2006(4):88.
[9] 張瑞靜.發達國家及地區媒介素養教育研究[D].新疆大學,2009(6)
[10] 樊亞平.試論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突破口[J].高等理科教育,200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