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
“公民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公民教育”,即公眾在參與社會生活和政治活動中受到的身心影響。狹義的“公民教育”,即學校有關“公民教育”的課程與活動。“公民教育”的核心在于維護公民的權利,建設公民社會。“公民教育”的目標在于形成對社會有用,能與社會和諧相處,進而推動社會進步的群眾團體。
一、現代學校“公民教育”與政治生活的互動
學校“公民教育”的成效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進步密切相關。由于“公民教育”的思想、內容、形式與載體等關鍵要素受制于政治,所以政治生活的開放與包容能促進學校開展生動、活潑的“公民教育”。同時,學校的“公民教育”能推動民主政治的進步。它通過樹立人的公民意識、權利意識、社會意識和群體意識等,對政治生活發生反作用。
我國的“公民教育”從無到有,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私有財產受到更大的保護,人們的民主權利也獲得更多的保障,在這種背景下,“公民教育”蓬勃發展,既有效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權利意識,又對建設公民社會發揮了基礎性作用。當下,“公民教育”理應有更大的發展。尤其是學校的“公民教育”應努力幫助學生確立主人翁的地位,使他們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
二、學校“公民教育”與國家意識重建
學校“公民教育”應樹立學生正確的國家意識。因為,學生生活在國家之中。而國家通過意識形態、行政機構和公共場所等與公民的生活發生聯系。國家需要人民獻身,這既是人民對國家的義務,又是學校“公民教育”強調的內容。但隨著現代政治科學的興起與傳播,國家逐漸成為公共產品的提供者,這就需要公民對國家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并具有反思與批判的意識。同時,學校“公民教育”一定要強調國家對人民的義務與責任。
三、學校“公民教育”與社會生活重建
當下,學校“公民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日益緊密,社會生活決定學校“公民教育”的成效。例如,政府官員、富豪人士等優勢階層的行為對社會風氣具有一定影響,對學校“公民教育”具有一定沖擊。因此,學校應做到兩點:一是正視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并如實呈現給學生,以形成學生的社會批判意識;二是幫助學生樹立對社會生活的警戒心理,以便在不利的環境中堅守公民的道德素養。
四、學校“公民教育”與道德生活重建
學校“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產生與社會一致的有利于公民社會的公民集體的意識與行動。為此,學校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信仰是公民強大的、內在的制約力量。只有擁有正確的信仰,才能抗拒誘惑,堅守道德準則。所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將是學校“公民教育”的有益補充。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