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 陳笑艷
農業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指貫穿于農業生產整個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專門為農產品生產提供中間投入服務的行業。中間投入、知識和人力資本結合、定制化服務是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主要特征。發展農業的核心在于提高生產效率。生產性服務可以促進農業分工的深化,降低生產過程中的交易費用,生產性服務作為中間投入要素融入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提高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使農民獲得更多利益,進而推動農業生產更多的外包服務,農業生產性服務將產生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和學習效應,進而提高農業的發展水平。
國內外關于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業的影響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在國外,Kenneth A.Reinert(1998)通過構建農產品產出模型,實證研究了生產性服務作為直接投入要素對于農業的積極影響;Postner H.Harry(1982)運用投入產出表,計算出加拿大1967~1977年農業對生產服務業消耗率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意味著生產性服務對農業的影響正在逐步增強;David、Hall Toole(2000)綜合30余篇相關文獻,研究發現多數文獻認為,公共農業科研投入與私人科研投入互補。在國內,黃少安(2005)、林毅夫(1994)等更多地是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分析面向農業的生產性服務,而關于利用生產性服務促進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則重視不夠,研究文獻較少。張寧(2009)、黃慧芬(2011)分析指出,農業生產性服務有助于農業產業鏈的整合、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農業比較利益的提升。韓堅等(2006)認為,農業對生產性服務的直接消耗偏低反映了我國農業發展落后的原因;李啟平(2009)運用投入產出表,從產業關聯的角度分析農業與服務業的融合與互動;汪建豐、劉俊威(2011)參照比較OECD重要發達經濟體的相關指標,從投入產出角度分析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水平、結構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綜上所述,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在這一點上國內外已有共識。國內外有關生產性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的研究多傾向于理論研究,相應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同時現有的實證研究多基于投入產出表的分析。因此,本文試圖從實證角度檢驗生產性服務業與農業生產效率的關系,運用廣東省21個城市的面板數據,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全面考察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提高農業生產率的政策建議。
根據Kenneth A.Reiner(1998)的觀點,以及各分類服務業比重的大小及與農業生產關系的密切程度,并基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擇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指標有:
(1)農資配送服務。該服務反映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情況,用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的產值作為農資配送服務水平的代理變量。
(2)農技推廣及信息服務。技術和信息的提供主要依靠教育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來實現,出于廣東省各地市數據的有限性,本文選擇城市教育和科學支出作為農技推廣及信息服務的代理變量。
(3)農產品營銷服務。該服務反映農產品銷售服務的提供情況,用批發零售業的產值作為農產品營銷服務的代理變量。
(4)金融保險服務。該服務反映農村金融的發展情況,用金融保險業的產值作為金融保險服務的代理變量。
汪小平(2007)對歷史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認為,不管是單一要素生產率還是全要素生產率,它們反映農業生產效率的變化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在國家規范的統計制度中,農業勞動力指標序列比較完整,分類詳細,質量相對穩定,由其計算出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可以相對準確地反映農業效率。因此,本文擬選取農業勞動生產率衡量農業效率。以廣東省各市GDP的第一產業增加值為農業產出值(gdp1),以各市全社會從業人員中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為農業就業人數(L1),以2003年為基期對GDP進行平減,以消除價格影響,則農業勞動生產率為apr=gdp1/L1。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計算數據來源于2004~2012年《廣東省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
根據前文的分析,本文選取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教育科學研究事業等四行業代表為農業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由于國家統計局在2002年對服務業門類的重新分類,本文擬以2003年為初始年份,運用2003~2011年廣東省21個城市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業效率的影響。數據來源于各年《廣東省統計年鑒》。
為避免異方差,本文對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作對數化處理,因此計量經濟模型為:

其中,apr表示農業生產率,用農業勞動生產率衡量。tsp表示農資配送服務水平,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占地區GDP的比例衡量。wr表示農產品營銷服務水平,用批發零售業的產值占地區GDP的比例衡量。fi表示金融保險服務水平,用金融保險業的產值占地區GDP的比例衡量。kn表示農技推廣及信息服務水平,由于數據的可得性,用各市城市的科學教育支出占當年財政支出的比例衡量。考慮到科學教育支出對經濟影響的長期性,該指標滯后一期使用。ε為隨機擾動項,下標i表示城市,下標t表示年份,分別表示四類生產性服務對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影響系數。
在面板數據模型的選擇上,固定效應模型估計中的F檢驗表明,本文不是混合回歸模型;而Hausman檢驗關于固定效應(FE)模型和隨機效應(RE)模型的檢驗結果表明,本文的模型是FE模型。但異方差的Wooldridge檢驗和Wald檢驗結果表明該固定效應模型存在自相關和異方差,為了保證估計量的一致有效性,本文選擇可行的最小二乘估計方法(fgls),以糾正異方差和自相關。本文運用Stata10.0軟件對樣本數據的估計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基于廣東省數據的估計結果
FGLS的估計結果表明,生產性服務業對廣東省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農產品營銷服務和金融保險服務的服務水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分別提升0.172和0.354個百分點,其中金融保險服務對農業生產率的影響最大;農技推廣及信息服務通過城市的教育和科學財政支出比例體現,其影響系數為負,即在農村的教育科學支出的影響系數為正,進而農機推廣服務及農業信息服務隊對農業生產率的提升具有正的影響;而傳統的農資配送服務對生產率的影響不顯著。從理論上講,農技推廣及信息服務、農產品營銷和金融保險等生產性服務,與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緊密聯系,成為農業實現產品差異化、附加值增加和比較利益提升的關鍵。以上的實證檢驗證實了前文的理論推斷。而農資配送服務對農業生產率的影響不夠顯著,與理論預期不符,可能的原因:農資配送服務投入不足,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落后,配送成本高,普通農戶難以獲得。
廣東省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領跑全國,生產性服務的分工日趨細化,面向農業的生產性服務作為一種軟性生產資料越來越多地進入到農業生產的各個階段,迅速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本文運用2003~2011年廣東省21個地級城市的四類農業生產性服務的面板數據,實證分析農業生產性服務對廣東省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積極作用,并得出以下結論。
無論是農產品營銷服務和金融保險服務還是農技推廣服務及農業信息服務,這些生產性服務對農業都產生積極的影響,生產性服務業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重要平臺。
人力資本、知識和技術密集程度比較高的金融保險服務和農技推廣及信息服務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相對較快,其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的幅度較大。這可能是由于這些服務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服務,其技術進步創新對農業生產率的提高有較大的積極作用。金融服務的完善和教育支出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農民獲得較多的投資機會和受教育的機會,使農民的勞動技能提高,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資配送服務對農業生產率的影響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目前廣東省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落后。但這不是說明農資配送服務對農業的發展無足輕重,恰恰相反,廣東省需要進一步促進交通運輸倉儲服務的發展,提高農資配送服務的水平,建立現代化產銷體系,通過確立“大商業、大市場、大流通”的主旨,建設面向農產品市場的商品配送中心,并輔之以現代化的倉儲和包裝加工體系,為農業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流通服務,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率的提升。
[1] 姜長云.著力發展面向農業的生產性服務業[J].宏觀經濟管理,2010(09).
[2] 潘錦云,汪時珍,李晏墅.現代服務業改造傳統農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基于產業耦合的視角[J].經濟學家,2011(12).
[3] 黃慧芬.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發展[J].農業經濟,2011(10).
[4] 汪小平.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特點與路徑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04).
[5] 汪建豐,劉俊威.中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差距研究[J].經濟學家,2011(11).
[6] 郝愛民.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業的外溢效應與條件研究[J].南方經濟,2013(05).
[7] 肖建中.現代農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2.
[8] 莊麗娟,賀梅英,張杰.農業生產性服務需求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