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安
(湖北省廣水市第一人民醫院, 湖北 廣水 4327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1]。伴隨著糖尿病病情的發展,會出現不同的并發癥,包括糖尿病足、腎功能衰竭、視力模糊、失明等[2]。而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和最易致殘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嚴重的可能造成糖尿病患者足部潰瘍和下肢截癱[3]。本項研究分析了本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內分泌科收治的86例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4月—2013年11月本院內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神經病變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同時出現以下癥狀[4]:①四肢感覺異常;如麻木、無力等;②膝、跟腿反射減弱或消失;③肌電圖檢杳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觀察組43例患者,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50~75歲,平均67.3 歲,病程3~23 a,平均16.4 a。對照組43例患者,其中男20例,女23例;年齡52~74歲,平均69.4 歲;病程5~24 a,平均17.9 a。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空腹血糖高于8.8 mmol/L的患者,口服降糖藥,如阿卡波糖、格列本脲、二甲雙胍等;或注射胰島素,血糖控制目標:空腹:5~ 7 mmol/L,餐后2h血糖:6~ 9 mmol/ L。對于空腹血糖低于8.8 mmol/L的患者,不需要服用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控制飲食和適當運動。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口服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白芍12 g,水蛭3 g,甘草6 g,葛根15 g,黃芪40 g,桂枝、桃仁、紅花、地龍、當歸各10 g,每日1 劑,水煎分2次口服。
1.3 療效評定[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包括疼痛麻木感消失,腱反射恢復正常,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增加>5 m/s;有效:癥狀體征減輕,包括疼痛麻木感減輕,腱反射基本正常,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增加3~5 m/s;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腱反射無變化,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增加<3 m/s。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數資料用例數進行表示,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療效比較 對照組顯效24例,有效16例,無效3例,治療總有效率93.02%。對照組顯效14例,有效16例,無效13例,治療總有效率69.77%。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1。
2.2 2組治療前后MNCV、SNCV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后MNCV、SNCV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治療前后MNCV、SNCV比較無顯著差異。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NCV比較
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之一,糖尿病神經病變,簡稱PDN,屬于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一種。與PDN有關的疼痛主要有麻木、刺痛、觸電感等,且常發生在足部或小腿,有進行性加重的趨勢[6]。疼痛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據了解,不少糖尿病患者忍受著神經痛,但是疼痛可能持續數年,甚至有可能致殘,因此,臨床醫師需要提高對此病的認識。
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臨床診斷還是有賴于患者自身對疼痛的描述,臨床醫師需要通過對患者仔細詢問和檢查后才能確診。目前其實驗室檢查方法主要包括:①定量感覺檢查(QST):主要有定量溫度覺檢查(QTT)、感覺趨勢閾值(CPTS)和定量振動覺檢查(QVT),但是由于其設備的復雜性,QST在臨床實踐中較難應用。②皮膚活檢:此種方法侵襲性小,愈后好,重復性好,不需要昂貴復雜的儀器,較易被醫護人員接受。③神經活檢:侵襲性和專業要求高,需要電子顯微鏡,臨床上較難使用[7]。
臨床上對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藥物治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針對發病機制的藥物:ɑ硫辛酸可以對抗氧化應激所致的神經功能障礙;西洛他唑、活血化瘀類中藥等能夠改善微循環;依帕司他可以通過可逆性抑制醛糖還原酶從而改善微循環;神經營養因子、亞麻酸等能夠營養神經。針對疼痛的藥物:三環類抗抑郁藥(TCA),鈣離子通道調節劑、阿片類藥物、,選擇性 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主要為TCA、度洛西汀或加巴噴丁等[8]。
本項研究發現,加用中藥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其總有效明顯高于對照組,這主要是由于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中的黃芪有補氣健脾、降血糖的功效;桂枝可以溫經通脈、鎮痛鎮靜;水蛭中所含的水蛭素可以改善血液流變學和微循環;白芍解痙止痛;地龍中的主要成分蚯蚓素具有抗凝促纖溶、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葛根能夠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量。當歸、桃仁、紅花行氣活血。諸藥合用可以有效地提高神經傳導速度,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9]。
參考文獻:
[1]胡仁健.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神經病雜志,2007,10(7):128-130.
[2]沈稚舟,吳松華.糖尿病慢性并發癥[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240-261.
[3]蔡明江,成杰.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治療[J].臨床薈萃,2001,16(23):1071.
[4]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030.
[5]林軼蓉.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42例[J].山西中醫,2003,3(19):22.
[6]王宇石,呂萍,饒明俐,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發病機制探討[J].中風與神經病雜志,2005,22(2):74-76.
[7]章光煥.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與治療[J].中級醫刊,2009,32(4):207.
[8]馬葉萍,孫新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藥物治療進展[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6,23(5):631-632.
[9]姚淑賢.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13,11(2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