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常林
(四川省江安縣中醫醫院, 四川 江安 6442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DM)常見并發癥,周圍神經病變多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以及自主神經等,導致患者出現神經傳導功能受損癥狀。也是糖尿病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1]。筆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益氣痛絡方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取得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0例研究對象來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四川省江安縣中醫院糖尿病專科門診和住院的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例。治療組男38例,女22例;年齡40~65歲,平均(53.3±4.5)歲;糖尿病病程5~25 a,平均(8.4±4.8)a;周圍神經病變病程1~5 a,平均(3.6±0.5)a。對照組男40例,女20例;年齡42~65歲,平均(59.2±5.1)歲,糖尿病病程5~21 a,平均(7.7±0.9)a;周圍神經病變病程2-5 a,平均(2.9±0.4)a。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全科醫學函授培訓資料《糖尿病的診斷與處理》制定: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癥狀+隨機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2];②四肢感覺異常而以下肢明顯,呈灼痛、針刺樣痛、刀割樣痛,常伴夜間加重和/或睡眠障礙。
1.3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張伯臾主編的《中醫內科學》和文獻[3]制定。臨床表現為口渴,多飲,消谷善饑,小便頻多,形體消瘦,肢體麻木,刺痛,唇紫,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或沉澀。
1.4 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DPN的診斷標準,中醫辨證為氣陰兩虛、瘀血阻絡,年齡40~65歲,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5 病例排除標準 嚴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合并嚴重心腦血管或肝腎等疾病危及生命,以及意識不清者,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妊娠期婦女。
2.1 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在相同的基礎治療2周后,獲得均衡一致的療前基線和治療依從性,然后分組治療,基礎治療方案繼續進行。治療組:以益氣通絡方進行治療,每日1劑,煎汁200 mL分3次服,2周為1療程。方藥組成:黃芪、桂枝、赤芍、川芎、牛膝、全蝎、僵蠶、黃精、水蛭、地龍、當歸、蒼術、薏苡仁、秦艽、細辛、雞血藤。對照組:以甲鈷胺注射液1 m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靜滴,療程同治療組。
2.2 觀察指標及方法 視覺模糊評分法(VAS)對疼痛癥狀進行評定,即0分為無任何癥狀,10分為最疼痛;觀察治療前后VAS分值的變化。觀察治療前后2組用肌電圖測神經的運動傳導速度(MNCV)和感覺傳導速度(SNCV)的變化。輔助檢查:血糖、甘油三酯、膽固醇、糖化血紅蛋白等測定。
2.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4]。顯效:疼痛癥狀總積分改善>50%,神經傳導速度提高>30%;有效:疼痛癥狀總積分改善>30%但≤50%,神經傳導速度提高>10%但≤30%;無效:疼痛癥狀總積分改善≤30%,神經傳導速度提高≤10%。
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
3.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3.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腓線神經感覺傳導速度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腓淺神經感覺傳導速度比較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作為糖尿病的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病機理多與神經內膜微血管病變導致神經營養障礙與及傳導障礙有關[5]。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中醫“消渴”,并發“痹證”、“痿證”范疇,由于消渴日久,陰虛燥熱,煎熬津液,血黏成瘀,瘀血阻絡,氣血不能通達四肢,肌肉筋脈失于濡養而產生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狀,其病位在絡脈,故其基本病機為氣陰兩傷,脈絡瘀阻[6]。治宜益氣養陰,活絡化瘀。治療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持絡脈通暢,故“絡以通為用”是其治療大法。而通絡之法各有不同,高士宗《醫學真傳》云:“通絡之法各有不同,調氣以和血,調以和氣,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結者使之旁達,亦通也;虛者助之使之通,無非通之之法也。”中日友好醫院中醫糖尿病科主任仝小林教授認為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發癥如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都是對微小血管的損害。中醫習慣上將小血管叫做脈絡,將大血管叫做經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主要損害體現在脈絡上,故本病治療大法為益氣活血通絡為主。益氣通絡方的方藥組成:黃芪、桂枝、赤芍、川芎、牛膝、全蝎、僵蠶、黃精、水蛭、地龍、當歸、蒼術、薏苡仁、秦艽、細辛、雞血藤、方中重用黃芪、黃精、當歸益氣,川芎、牛膝、雞血藤活血,蒼術、薏苡仁、秦艽、細辛祛風除濕通絡,全蝎、僵蠶、水蛭、地龍搜風活血通絡,祛絡中之痰瘀。益氣通絡方諸藥合用,具有益氣養陰、活絡化瘀的作用,在改善神經傳導等方面均有較好療效。具有療效確切、副作用小、價廉的優點,值得推廣。由于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病例收集不多,遠期療效的觀察仍在收集整理中,有待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4.
[2]Wolff SP,JiAng ZY,Hunt JV.Protein glycAtion And oxdAtive stress in diAetes mellitus And Ageing[J].Free RAdie Biol Med,1991,10(5):339~352.
[3]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3-237.
[4]胡大一,王長華,許玉韻.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240.
[5]蔡紅莉,楊敏,邵良,等.甲鈷胺聯合丹紅注射液治療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3):77-78.
[6]李林.馮建華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經驗[J].中醫雜志,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