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坤
(江蘇省中醫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29)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為各種病因致使肺泡塌陷、肺容積減少的綜合征,實質為肺交換氧合能力嚴重下降。目前西醫療法主要為肺保護性機械通氣策略、肺復張和俯臥位通氣等,然而肺可復張性不一,長時俯臥位難以實施[1],西藥治療仍處于次要地位,病情兇險,病死率高。中醫文獻中無ARDS的病名,現代中醫根據其臨床表現的呼吸窘迫、發紺、便秘、腹滿等特點,一般將之歸屬于“暴喘”范疇,基本病機是全身氣機紊亂,痰飲瘀毒為其病理產物和關鍵環節[2~3]?,F參考中醫理論及歷代中醫治則經驗,依照病機辨證分型,探討中醫新型集束化治療效果。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10月—2014年3月入住本科60例暴喘(ARDS)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19例與治療組41例,其中嚴重肺部感染27例,血行性感染9例,尿路感染7例,腹腔感染5例,膽道感染4例,多發傷4例,胰腺炎3例,大量輸血1例。治療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7~83歲,平均年齡60.5歲;對照組男10例,女10例;年齡46~81歲,平均年齡61.5歲;2組一般資料及治療前癥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標準 30 d內參加過其他試驗、放棄治療、慢性病終末期或惡性腫瘤等。
2.1 西醫診治方案 采用Ranieri教授2011年ARDS柏林標準:(1)1周內新的癥狀或加重;(2)據PaOd2/FiO2分級,輕度:201~300 mmHg且PEEP/CPAP≤5 cmH20,中度:101~200 mmHg,重度:≤100 mmHg,中、重度PEEP≥5 cmH20;(3)胸片或CT示肺浸潤影,不能以常規完全解釋;(4)非心源性肺水腫[4]。2組均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包括肺復張、俯臥位機械通氣,抗感染、抑酸、器官保護、容量管理、調節酸堿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
2.2 中醫診治方案 根據臨床觀察,參照中醫證候診斷標準《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版)修改制定。中醫診斷標準:氣喘急迫為主癥,可有張口抬肩、煩躁不安、脘腹脹滿,身熱汗出等癥。分級如表1,具體如下。
2.2.1 熱毒蘊肺證 癥狀:氣喘急迫,鼻翼煽動,高熱不退,煩躁不安,大便秘結,舌質紅絳,舌苔黃膩,脈數有力。治法:清熱解毒、宣肺化濁。方藥:麻杏石甘湯、小陷胸湯、升降散加減。
2.2.2 濕濁郁肺證 癥狀:氣喘急迫,張口抬肩,煩躁不安,頭額汗出,面唇青紫,胸悶脘痞,或身熱不揚,舌紅紫苔白膩或黃膩,脈數。治法:宣肺理氣,化濕泄濁。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三仁湯加減。
2.2.3 腑實肺壅證 癥狀:氣喘急促,張口抬肩,煩躁不安,腹脹痞滿,或疼痛拒按,面赤身熱,大便不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攻下通腑,宣肺化痰。方藥:大承氣湯合宣白承氣湯加減。
2.2.4 肺虛氣脫證 癥狀:氣喘迫促,氣短難續、煩躁不安,神志模糊,甚則昏迷,汗出肢冷,口唇青紫,舌淡紫苔白膩,脈微欲絕。治法:補肺益氣,溫腎固脫。方藥:參附湯、來復湯、生脈飲加減。
前3組可輔以中成藥復方薤白膠囊(院內制劑)、血必凈、參麥、丹參等注射液靜滴及穴位振動排痰;后1組輔以生脈或參附注射液靜滴。

表1 中醫癥狀、體征評定標準(試行)
3.1 療效標準 西醫標準:比較治療前后氧合指數(P/F)、呼吸淺快指數(f/vt)、影像學變化(實變象限數×層數,同一掃描標準,不足0.5象限以0.5計),中醫嚴重度分級:輕度:評分<6分,中度:6≤評分<12,重度:評分≥12。痊愈:癥狀、體征消失(>90%);好轉:癥狀、體征評定標準下降一個檔次以上(30%~90%);無效:癥狀、體征未改善(<30%)。
3.2 治療結果 見表2、表3。

表2 2組患者療效及病死率

表3 治療組證型組內分析
治療14 d中醫有效率:治療組78.05%、對照組63.16%,兩者有顯著性差異(P<0.05)。西醫角度:治療組患者氧合指數、呼吸淺快指數(f/vt)改善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CT改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2組有效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28 d比較,治療組病死率21.05%,對照組病死率7.32%,具顯著性差異(P<0.05)。
暴喘之名最早于華佗《中藏經》:“不病而暴喘促者死”,體現暴喘之兇險。肺為氣之主,暴喘時全身氣機紊亂,故喘咳氣逆[5];肺朝百脈,水濕內停、痰阻心脈時濕濁郁肺,與ARDS液體理念不謀而合;痰濁阻滯、痰飲瘀毒,故熱毒蘊肺,類似于肺部等感染;肺與大腸相表里,痰熱阻肺、腑實熱結,故腑實肺壅,與腸道二次打擊學說異曲同工;肺虛氣脫與西醫免疫營養支持亦相呼應。
西醫至今仍面臨肺復張性差等種種困境。本文在西醫常規診療上依據暴喘病機及辨證論治、穴位振動排痰、中藥灌腸通腑、成藥注射液等集束化治療,癥狀體征改善明顯,證實中醫治療暴喘之有效性,并可降低病死率。而CT差異無顯著性,或與影像學改善較臨床好轉延遲相關。治療組以熱毒蘊肺亞組為主,死亡數最多,有效率較低為68.75%,與多重耐藥菌帶來抗感染空前挑戰相符[6];而濕濁郁肺及腑實肺壅亞組含多數中度,有效率高達90.9%,而肺虛氣脫亞組雖總人數少,有效率最低為25%,器官代償能力不足,肺腎兩虛,病死率也最高為25%。另臨證用藥應依癥情斟酌劑量,如某女患張口抬肩,腹脹痞滿,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辨證為腑實肺壅證,予攻下通腑、宣肺化痰、中藥灌腸,大黃、元明粉用量為40 g,20 g,3劑后大便通暢,7劑后氣息平和,不久痊愈。
綜上,中醫辨證分型集束化治療暴喘即ARDS有一定臨床價值,若加以穴位針灸之法或更豐實,值得大樣本進一步深入研究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Leng YX,et al.Ulinastatin for acute lung injury and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rit Care Med.2014 Feb 4;3(1):34-41.
[2]周仲瑛.暴喘辨治心法[J].中醫文獻雜志,1995,(2):23-24.
[3]栗艷茹,孔 立,趙永利.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病因病機概述[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2,(4):346.
[4]廖雙武.暴喘的中醫證治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06,(5):551.
[5]楊毅.ARDS診斷-柏林標準的價值與意義[J].醫學與哲學,2012,(9):10.
[6]符子藝.從大黃對腸道微生態的影響探討肺腸相關理論[J].世界傳統醫學,201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