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謀云
(安徽省六安市中醫醫院, 安徽 六安 237006)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sequelae of PID)是盆腔炎性疾病的遺留病變,慢性炎癥反復發作,可引起盆腔粘連、慢性盆腔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藥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有明顯優勢和特色。本文運用自擬盆炎舒方治療濕熱瘀結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62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1]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濕熱瘀結型辨證標準:主癥:下腹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腰骶脹痛;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次癥:神疲乏力,經期腹痛加重,月經量多或伴經期延長,小便黃,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舌脈:舌質紅或暗紅,或見邊尖瘀點或瘀斑,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或弦澀。主癥必備,次癥2項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診斷。
1.2 納入標準 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及中醫證型;年齡在18歲以上,45歲以下;未絕經;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②妊娠期及近期準備妊娠、哺乳期婦女。③合并嚴重心、肝、腎、免疫或造血系統等疾患或惡性腫瘤、艾滋病等。④無法合作或不愿合作者。⑤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⑥近期采用同類藥物治療者。
1.4 一般資料 2012年1月—2014年4月,六安市中醫院病例62例,符和(診斷標準)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患者制定。
1.5 癥狀體征積分及療效標準標準 參照《婦產科學》[1]、《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的有關內容。
非經期予盆炎舒方(丹參,黃柏,紅藤,赤芍,川芎,桃仁,敗醬草,玄胡,薏苡仁,香附,甘草)治療62例。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各1次口服(由六安市中醫院中藥飲片部提供)。經期不服藥,體虛明顯者可加用黃芪、白術、白芍等健脾益氣。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3.1 治療前后證候體征積分比較 見表1。

表1 患者治療前后證候、體征積分比較
3.2 治療結果 痊愈4例,顯效22例,有效3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的病因病機可概括為體質虛弱,血室正開,余血濁液未凈,感染濕熱毒邪,治療不徹底或體質虛弱,病情遷延,致濕、熱余邪留戀于沖任、胞宮胞脈,阻滯氣血而成瘀,濕熱纏綿日久,耗傷正氣。夏老認為[3]盆腔炎性疾病初發時,多呈急性炎癥反應,偏向于實證。若日久不愈,邪盛正虛,多表現為盆腔炎后遺癥,以氣虛血實為主,或虛實錯雜。治療多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為主,但也應根據病情特點辨證施治。
盆炎舒組方中,丹參活血調經,祛瘀止痛,能祛瘀生新而不傷正;黃柏清熱燥濕,苦寒沉降長于瀉下焦濕熱;兩藥合用,以活血化瘀,清熱祛濕,共為君藥。赤芍、桃仁、川芎皆為活血化瘀藥,輔助君藥活血通經,祛瘀止痛;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薏苡仁健脾利濕,清熱排膿,輔君藥清熱利濕止痛,共為臣藥。玄胡、香附理氣止痛,共為佐藥。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活血化瘀而不傷血,清熱祛濕而不敗脾胃,理氣止痛而不耗氣,使瘀滯得散,濕熱得清,疼痛得止,諸癥得愈。體虛者加黃芪、白術、白芍補氣健脾、輔助正氣以祛邪外出,祛邪而不傷正。
參考文獻:
[1]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8-264.
[2]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43-250.
[3]夏桂成.夏桂成實用中醫婦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36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