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群利, 葉仁群, 彭俊杰, 鄧 熙, 謝嘉嘉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醫院, 廣東 深圳 518133)
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而其在水腫急性加重期因嚴重低蛋白血癥、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水鈉潴留、脂肪紊亂、高脂血癥等多種因素出現高度水腫,并可能造成心力衰竭、血管栓塞、急性腎衰竭等多種臨床惡性事件,對此臨床常采取正規激素治療,有時需要加強效利尿對癥治療。筆者在臨床采用正規激素沖擊治療(或加用呋噻米針)、聯合加味胃苓湯配合相應穴位按壓治療,療效顯著,并且可有效減輕患者用藥副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2008年3月—2011年3月本院住院或門診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2組。治療組36 例,男20例,女16例;病程3天~12月,平均(4.1±2.2)月;年齡13~50歲,平均(23.4±7.6)歲;首發21例,復發15例。對照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13~49歲,平均(22.2±6.8)歲;病程5 d ~12月,平均(4.0±2.4)月;首發21例,復發14例。2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全部符合《內科學》[1]原發性腎病綜合征診斷標準,排除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其他疾病所致的繼發性腎病綜合征。中醫辨證符合《中醫內科學》[2]水濕浸漬證相關標準。所有病例均屬于高度水腫,日尿量在1000 mL以下。研究期間共入組80例(2組各40例)治療組失訪4例,對照組失訪5例。
2.1 對照組 按照常規西醫治療:①休息:高血壓伴高度浮腫時應臥床休息,癥狀緩解后可適當活動。②飲食:嚴重水腫及高血壓應禁鹽,癥狀消退后改為低鹽,給予優質蛋白飲食1~1.5 g/(kg·d)。③必要時對癥抗感染。④利尿消腫:呋噻米注射液20 mg靜脈推注,每天1次。⑤抗凝治療:拜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晚1次;潘生丁片50 mg,每天3次。⑥降脂治療:阿托伐他汀鈣片10 mg,每天1次。⑦激素:開始治療強的松片1 mg/(kg·d),每晨頓服。
2.2 治療組 在西醫治療組基礎上,加用加味胃苓湯,處方:白術、茯苓各15 g 蒼術、厚樸、豬苓、澤瀉、肉桂、桑白皮、陳皮、大腹皮、丹參、桂枝各10 g,黃芪30 g。煎藥機濃煎成400 mL(深圳市寶安區中醫院煎藥室),分2次溫服。取穴脾俞、腎俞、水分、三陰交、涌泉,每天每個穴位按壓2次,每次約5 min。療程均為4周,4周后觀察療效。
3.1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間每天測血壓2次,記錄24 h出入量,觀察治療前后血生化、尿24 h蛋白定量、血漿白蛋白等指標。臨床癥狀采取自擬評分評價,由2位專科醫師獨立評價,取患者平均分為臨床癥狀積分。具體評分細節如下:①水腫:無0分,輕度水腫(限于足踝小腿)1分,中度水腫(腰腹以下)2分,重度(全身水腫)3分;②多漿膜腔液體:無0分,見少量多漿膜腔積液但不影響生活1分,見中量多漿膜腔積液一般生活受限2分,大量多漿膜腔積液或因此導致生活明顯受限3分;③飲食:無飲食異常0分,食納較前稍有所減1分,明顯減少2分,顯著減少3分;④活動能力評價:無明顯異常0分,活動較前有所減1分,明顯減少2分,顯著減少3分。本組病例分數越高代表患者水腫及臨床癥狀越重。
3.2 統計學方法 觀察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12.0軟件,兩樣本均數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2組間率的差異性用χ2檢驗。
4.1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完全緩解:水腫消失,飲食,活動能力正常,血清白蛋白及24h尿蛋白,腎功能及血脂正常;基本緩解:水腫基本消失,飲食,活動能力正常,血清白蛋白正常,24h尿蛋白<0.5 g,或者腎功能未恢復正常;無效:水腫癥狀、血清白蛋白及24h尿蛋白、腎功能等未見明顯改善。
4.2 治療結果
4.2.1 2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
4.2.2 2組利尿效果比較 全身水腫消退時間治療組(9.5±2.3)d,對照組(12.8±3.9)d,2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4.2.3 2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臨床癥狀評分比較
原發性腎病綜合征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而其在水腫急性加重期的治療更是變癥較多,容易反復,是臨床治療的重點難點,腎病綜合征在臨床研究較多,中醫藥方面的文章也較多,如郭銀雪等用真武湯聯合艾灸治療陽虛型腎病綜合征水腫療效取得了較好的療效[4];張玉華等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腎病綜合征可顯著改善腎病綜合征臨床癥狀和體征,取得滿意的療效[5],研究表明:針灸加中藥治療腎病綜合征,結果完全緩解率62%,有效率為94%。對完全緩解病例作半年以上時間的隨訪,復發者僅1例,遠期療效滿意[6]。
中醫學認為,水腫分陰水,陽水兩種。在病因上水腫多與濕邪有關,臟器涉及肺脾腎三臟,蓋水為至陰,需賴肺、脾、腎諸臟氣化以行之,而陽虛氣化失司與脾、腎相關,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腎。腎病綜合征水濕浸漬型的水腫,是因水濕之邪,浸漬肌膚,壅滯不行,以致肢體浮腫不退。水濕內聚,三焦決瀆失司,膀胱氣化失常,所以小便短少,水濕日增而無出路,橫溢肌膚,所以腫勢日甚,按之沒指。脾為濕困,陽氣不得舒展,故見身重神疲、胸悶、納呆、泛惡等癥。苔白膩,脈沉緩,亦為濕盛脾弱之象。濕為黏膩之邪,不易驟化,故病程較長。治以健脾化濕,通陽利水之法。方藥用加味胃苓湯治療。方中以白術、茯苓健脾化濕,蒼術、厚樸燥濕健脾,豬苓、澤瀉利尿消腫,肉桂溫陽化氣行水,丹參活血行氣利水,桑白皮、陳皮、大腹皮、化濕利水;若腫甚而喘,可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瀉水而平喘。
筆者在上述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穴位按壓治療,內服外治結合,通過調理臟腑功能氣血,可以提高療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醫學認為,各個穴位都有相應的調理臟腑功能的作用,脾俞調理脾氣、和胃降逆、運化水谷、和營統血、消滯通絡,按壓該穴可以治療水腫病證。腎俞穴可以通過按摩達到強健腰腎的目的。腎俞穴處在足太陽膀胱經上,按摩腎俞穴能夠保養腎功能,促進生長發育、生殖、泌尿等功能。水分穴具有運脾土,利水濕的作用,刺激三陰交有健脾益氣之功,涌泉具有健脾益腎、平肝熄風、開竅醒神之功。諸穴同用共起健脾化濕利水之功效。在臨床上筆者應用加味胃苓湯配合穴位按壓治療原發性腎病綜合征療效顯著,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13-522.
[2]田德祿,蔡淦.中醫內科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28-335.
[3]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0-162.
[4]郭銀雪,詹繼紅,畢蓮,等.真武湯聯合艾灸治療陽虛型腎病綜合征水腫30例療效觀察[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2,29(4):69-70.
[5]張玉華,劉獻華,陳永華.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腎病綜合征的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2,29(14):177.
[6]張偉石.溫針灸治療腎病綜合征50 例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09,30(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