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榮, 李紹榮, 王祖紅
(昆明市中醫醫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急性腦血管疾病為人類健康的重大殺手,是一種具有較高發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的疾病。偏癱恢復是當今世界醫學難題之一。肌張力增高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一個常見并發癥。中醫理論認為中風后痙攣偏癱由于陰陽蹺脈為病,因此在其循行所過部位反應出肢體內外兩側的肌肉拘攣、疼痛及功能活動受限,采用補緩瀉急療法能通調陰陽蹺脈氣機,瀉實補虛,瀉陰補陽,平調陰陽蹺脈,可使陰陽蹺脈氣機運行復常,可使中風后痙攣偏癱得以改善。筆者自2012年來采用針刺治療補緩瀉急法治療中風偏癱肌痙攣60例,取得了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收治60例,均為昆明市中醫醫院住院患者,男28例,女32例;年齡52~75歲,平均67.2歲,均符合以下診斷標準。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 參考國家中醫管理局醫政司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1996年試行方案)診為中風病的患者:(1)主癥:半身不遂,神識昏蒙,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感覺異常,口舌歪斜;(2)次癥: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共濟失調;(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4)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具備2個主癥以上,或1個主癥2個次癥,結合起病、誘因、先兆癥狀、年齡即可確診;不具備上述條件,結合影像檢查結果亦可確診。
1.2.2 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l997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診為腦出血、腦梗塞的患者。腦出血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同時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者;(2)18歲<年齡<75歲;(3)病程在2周~6個月;(4)意識清醒,病情穩定,無明顯智障,聽力無明顯障礙,配合治療;(5)癱瘓肢體肌力在1~3級。(6)同意接受針刺、藥物治療;(7)知情同意者。
1.4 觀察指標
1.4.1 患側上肢痙攣評定選用ASS評定;患側下肢痙攣評定選用CSl評定。
2.1 治療組 補緩瀉急加電針治療組:中風后肢體痙攣狀態表現為肢體一側弛緩,一側拘急,當屬陰急陽緩,拘急痙攣屬實,弛緩屬虛,治療宜補虛瀉實,采用提插補瀉,得氣后重提輕插,采用強刺激手法,重補重瀉。局部痙攣狀態松解?;颊呱现氖种讣巴箨P節屈曲,肘關節屈曲并旋前,肩關節內收,膝關節痙攣性伸直,足內翻下垂,腳趾屈曲,屬陰急陽緩,針刺治療宜補陽瀉陰,瀉陰取肩內陵、俠白、尺澤、曲澤、小海、內關、大陵、地機、三陰交、太溪、照海,得氣后重提輕插;補陽取臑俞、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陽池、足三里、解溪、丘墟、申脈,得氣后重插輕提。肩內陵、尺澤、內關、大陵、地機、三陰交采用電針連續波刺激,每天治療1次,每次留針30 min,治療2周。
2.2 對照組 電針配合頭針治療組:采用陽明經、太陰經取穴為主,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髀關、足三里、陽陵泉、地機、三陰交、太沖。頭針:運動區、足運感區。采用傳統瀉患側補健側手法,曲池、外關、足三里、三陰交采用電針連續波刺激,每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30 min,治療2周。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Ashworth量表比較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CSI比較
中醫理論認為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是由于陰陽蹺脈為病,因此在其循行所過部位反應出肢體內外兩側的肌肉拘攣、疼痛及功能活動受限,正如《難經·二十九難》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緩是肌肉的弛緩狀態,急是肌肉的緊張拘急狀態,弛緩或拘急是由于陰陽蹺脈脈氣失調,而出現肢體陰陽側的不平衡,而出現陰陽的偏盛偏衰,因而用補陰瀉陽或補陽瀉陰法能取得很好療效。臨床上中風后痙攣性癱瘓多表現為:患者上肢的手指及腕關節屈曲,肘關節屈曲并旋前,肩關節內收,膝關節痙攣性伸直,足內翻下垂,腳趾屈曲,肢體一側弛緩,一側拘急,當屬陽緩陰急范疇,拘急痙攣屬實,弛緩屬虛,針刺治療宜采用瀉陰補陽。在此病治療中尤為重視行針手法,強調強刺激手法,重補重瀉。瀉陰取尺澤、曲澤、內關、大陵、地機、三陰交;補陽取臂臑、手三里、外關、三間、足三里、解溪、申脈。研究結果表明,補緩瀉急法是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針刺治療后,痙攣狀態明顯好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因此在臨床針灸治療上應該突出蹺脈的樞紐作用,補陽瀉陰,平衡肌張力,采用針刺補陽瀉陰法能通調陰陽蹺脈氣機,瀉實補虛,瀉陰補陽,平調陰陽蹺脈,可使陰陽蹺脈氣機運行復常,可使中風后痙攣偏癱得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