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鳳
(昆明中藥廠有限公司, 云南 昆明 650228)
中成藥企業是中醫藥傳承和發展的活態載體。中華老字號(China Time-honored Brand)是指歷史悠久,擁有世代傳承的產品、技藝或服務,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社會廣泛認同,形成良好信譽的品牌。在1991年全行業的認定中,有1600余家老牌企業被授牌。2006年商務部改革司重新認定的企業有434家(商改發[2006]607號文)。挖掘和整理這些老字號企業的歷史,從中探討中成藥傳承的特點和規律,對于繼承傳統中醫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選取我國具有代表性的5家企業,北京同仁堂、云南昆中藥、江蘇雷允上、廣東陳李濟和湖南九芝堂,就五大老字號的歷史做出考證及比較。
利用歷史文獻,梳理和考證五大老字號企業的創建、成長和發展等主要歷史過程,對比其地方性,分析它們的傳承特色。
2.1 北京同仁堂的歷史 北京同仁堂的主要歷程,就所見的文獻,主要包括明代行醫、清代藥鋪、清廷御藥房、公私合營和公司制現代企業共5個時期。
2.1.1 明代行醫時期 郭玉山[1]記述道:同仁堂由樂家創辦,樂家的祖先原籍是浙江寧波府慈水鎮人(今鎮海縣),早期的樂家幾代人都是以行醫賣藥為生,走街串巷,古稱“郎中”。同仁堂祖先是民間“走方醫”,持有一技之長游走于各地民間行醫的人。到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才由寧波遷居北京。行醫的具體年代無據可查,大概在1403年之前。
2.1.2 清朝藥鋪時期 根據目前所查文獻資料記載,同仁堂確切創辦年份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創辦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據舒詠平[2]:樂尊育創辦同仁堂藥室,至今已有344年歷史。他說:“清初,四世祖樂尊育當了太醫院吏目,畢生致力于方藥,并親手制造丸散,在康熙八年(1669年)[3]創辦同仁堂藥室。樂尊育去世后,第三子樂鳳鳴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將同仁堂藥室從自家遷至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始研制各種藥劑。”
郭玉山[1]的記錄與上述舒詠平的記述相同:依據同仁堂懸掛的一塊老匾上提有“康熙巳酉年”(康熙八年)的字樣。由此推斷,同仁堂創辦時間是1669年。
“清初,樂家第四代傳人樂尊育(1630-1688)在清朝皇宮的太醫院里任太醫院醫士職掌出納文書,其利用職務之便,博覽歷代方書,收集了許多古方和宮廷秘方,并創辦同仁堂藥室,建于前門外打磨廠新開路。后來,其子樂梧罔繼承家業,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前門外大柵欄路正式開設同仁堂藥鋪,經營中藥。”目前同仁堂的企業簡介里,也持這一說法。
第二種說法:陳可冀[4]等認為:同仁堂建立在1627年前。道光十七年(1837)五月,同仁堂藥商張大鏞、店長樂清安,給都察院寫了一篇呈文。文中稱:“竊商民等立業同仁堂,御用藥味已有二百余年。”現存的這份文件,從另一個角度揭示了該店作為皇家御用藥房的歷史。若上朔200年,應當是1637年,屬明崇禎十年。按照常理推斷,同仁堂建立后樹立信譽和被宮廷了解考察的時間,至少也要10年以上。因此認為,同仁堂的建立時間,最遲應在1627年以前。
2.1.3 清廷御藥房時期 陳可冀[4]等從清代宮廷的醫藥檔案中,查閱到了同仁堂和大內衙藥房來往的文書,由此可知同仁堂和為清朝宮廷服務或當差的情況。雍正年間(1723-1735年)同仁堂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制作的藥品不僅得到老百姓的認可,也獲得了供應皇室用藥的特權,清太醫院御藥房用藥就欽定同仁堂代制。在代御藥房制藥時,宮廷的古方、秘方、出自名太醫之手的良方和民間貢獻的驗方流傳到同仁堂,充實了同仁堂的配方。[5]
2.1.4 公私合營時期 解放初期,同仁堂發展成了一個前店后工場的綜合性藥店,全年產值只有十幾萬元,職工近200人。1954年,同仁堂公私合營后,變為國有企業性質,生產能力逐漸增強,廠房建設逐漸擴大,當時是北京市最大的中藥廠之一,同仁堂已經從一個古老的手工生產作坊發展成為初具工業化規模的新型中成藥廠。1979年,同仁堂廠、店牌號得以恢復。
2.1.5 公司制現代企業時期 1992年8月成為公司制企業,1997年由集團公司六家績優企業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股票在上證所上市,這標志著同仁堂在現代化企業制度的進程中邁出重要步伐。2001年7月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揭牌,目前是北京市政府授權經營的國有資產的國有獨資公司。
2.2 云南昆中藥的歷史 云南昆中藥的主要歷程,據文獻,主要包括明朝行醫兼制藥、前店后作坊、公私合營、國營專業制藥廠和公司制現代企業共5個時期。
2.2.1 明朝行醫兼制藥時期 李文輝等[6]記載:“明洪武十四年(1381)隨征南右副將軍沐英入滇的軍醫朱雙美,曾制售過朱氏善用水酒和小兒化風丹,并將這2種成藥給兩子分售,歷經明、清、民國3個朝代長達500多年”。楊祝慶[7]考證:雙美號在新中國成立后,與其它80多家藥鋪一起并入昆中藥。
2.2.2 前店后作坊時期 李文輝等[6]記載:清乾隆元年(1736年),一大批經營礦業的客商入滇紛紛涌入昆明,行醫兼開藥店,昆明老藥鋪應運而生,中成藥生產日漸活躍起來。如江西幫的六和堂、利濟堂、同壽堂;湖北幫的福林堂;廣幫的廣茂森;川幫的同順堂、洪順堂、益元堂;浙江幫的明德厚、云興泰等。楊祝慶[8]考證:1826年左右,昆明出現專營中成藥的藥鋪,如體德堂,制售批量中成藥。
據《云南省醫藥志·醫藥志》記載:“民國13年(1924年),昆明中藥店122家,專制丸散膏丹者約占五分之一……以大安堂、福林堂、百壽堂等幾家貨真價實,營業也好”。曲煥章父子大藥房制售的萬應百寶丹,體德堂創制的婦科良藥鄭氏女金丹,清肺化痰丸、翟玉六止咳丸、阮氏上清丸、楊衡源各種丸藥、王運通膏藥、昆明名中醫姚印軒創制的桑菊銀翹散等等逐漸形成了昆中藥的傳統產品。
2.2.3 公私合營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昆明有76家中藥鋪按固有成方制售中成藥3479種;有55家中藥鋪按經驗方配制149種中成藥,還有21家藥鋪也在配制中成藥。為統一處方,1954年昆明市人民政府衛生局從各藥鋪生產的3000多種藥品中,篩選出81種成藥配方,審核同意作為同業制劑之標準。標準交由1956年公私合營成立的“昆中藥”生產,云南中成藥生產從作坊走向工廠。
2.2.4 國營專業制藥廠時期 1973年,昆中藥被云南省列為重點改造企業,新建片劑車間和糖漿生產大樓,并購置了炒藥機、紅外線烤藥機等設備,改變了生產工具落后的狀況。實現了快速發展,當時年產值達到600萬元,員工近500人。1986年6月公司更名為“昆明中藥廠”。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各項事業篷勃發展,成為了當時云南省設備較先進、生產規模較大的中藥制藥廠。1985年3月22日,曲煥章之子曲家瑞曾出任中藥廠廠長兼總工程師。1971年廠內成立藥檢組,1973年7月,成立了化驗室和無菌室,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傳統產品百寶丹成了1972-1981年期間的重點產品。在質量管理方面,百寶丹、附桂理中丸、羚翹解毒片、女金丹、天麻祛風片、銀翹解毒片等品種被評為云南省優質產品及昆明市優質產品稱號。[9]
2.2.5 公司制現代企業時期 2000年11月公司正式更名為昆明中藥廠有限公司,2003年,云南省國有醫藥企業實現大整合,昆中藥加盟昆藥集團,昆中藥是昆藥集團旗下最核心的中成藥制造企業。
2.3 江蘇雷允上的歷史 江蘇雷允上的主要歷程,經查相關文獻,主要包括走街串巷為民治病、雷允上誦芬堂藥鋪、解放后社會主義改造和公司制現代企業制度共4個時期。
2.3.1 走街串巷為民治病時期 華根元等[10]記述:江蘇雷允上少年時知書好學,曾拜蘇州名醫王晉山為師學醫,經常走街串巷為民治病,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不少民間驗方、單方;收集了許多中草藥材,尤其對修和丸散方面有獨特研究,并著《金匱辨證》等書。
2.3.2 雷允上誦芬堂藥鋪時期 關于誦芬堂藥鋪準確創設時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據華根元等[10]記載:“江蘇蘇州雷允上制藥廠的前身是雷允上誦芬堂藥鋪。該藥鋪由雷大升(號南山,字允上)于1734年開設,地址為蘇州天庫前”至今已有279年歷史。1779年雷大升亡故后,由其后代繼承,并在1860年在上海分設雷允上藥店。早在十九世紀末,雷允上六神丸已遠銷南洋群島及日本等國,自1915年—1931年,先后獲得工商部、實業部等頒發的獎章和獎狀5次,但到解放前夕,藥鋪已日趨衰落,僅有30名職工,115萬元資金,生產用房、庫房、住房在內約1000平方米。第二種說法,據《中國藥學年鑒》(1980-82)全國主要藥廠簡介,蘇州雷允上制藥廠記錄:“雷允上藥鋪的前身誦芬堂藥鋪創設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距今已經有351年歷史,傳至雷允上經營時,業務已經擴大,聲明遠揚,這時改為雷允上誦芬堂藥鋪。
2.3.3 解放后社會主義改造時期 華根元[10]等記述:1958年,在原雷允上誦芬堂藥鋪工場的基礎上,建立了蘇州雷允上制藥廠,后又有蘇州沐泰山、王鴻翥、童保春3家藥店工場相繼并入,使生產有了進一步擴大,十年動亂時期,改名為蘇州中藥廠,1979年恢復雷允上制藥廠名字。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蘇州雷允上制藥廠為全國重點中成藥廠家之一,批準生產藥品有190多種,常年生產在100個品種左右。雷允上將六神丸列為重點產品。1980年蘇州雷允上生產藥品187種,主要老產品為:六神丸、消炎解毒丸、大活絡丹、人參再造丸、首烏丸、冠通片、人參滋補膏、十全大補膏、玉樞丹、行軍散等[11]。
2.3.4 公司制現代企業時期 1996年由原蘇州藥材采購供應站和原蘇州雷允上制藥廠合并組建雷允上(蘇州)藥業集團,1997 年中國遠大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收購其70%的股份,與蘇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出資30%共同組建雷允上(蘇州)藥業有限公司。2001 年3 月更名為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原股東蘇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于 2003 年12 月底進行改制,根據改制方案公司股東由蘇州醫藥集團變更為蘇州市工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12]。現蘇州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已經發展成為集工業、商業和連鎖為一體的現代企業。旗下包括常熟雷允上制藥有限公司、蘇州雷允上商業有限公司和蘇州雷允上國藥連鎖總店有限公司。秉承了百年立業的“允執其信、上品為宗”的企業信條,弘揚吳門醫派精神,走上了快速發展時期。
2.4 湖南九芝堂的歷史 湖南九芝堂的主要歷程,據文獻,主要包括勞九芝堂藥鋪、公私合營和公司制現代企業共3個時期。
2.4.1 勞九芝堂藥鋪時期 據《中國藥學年鑒》(1983-84)記載:九芝堂的前身“勞九芝堂藥鋪”創建于1650年,至今已有363年歷史。1650年,一位名叫勞澄的老者來到古城長沙坡子街開了一家未名小藥鋪,這就是勞九芝堂的前身。勞澄之子勞楫取其父所繪《天香書屋圖》(圖中植雙桂,桂生九芝)之意,給藥鋪取名“勞九芝堂”。 另據《中成藥研究》(1985年第二期)徐照寶《芙蓉國里一朵中藥的奇葩—長沙市中藥一廠簡介》中也記載證實:九芝堂的前身“勞九芝堂藥鋪”創建于1650年(清順治七年)。
2.4.2 公私合營時期 1953年由當時工商界藥業同業公會和綢布業厚孚疋頭號集資合辦的“中新聯合制藥廠”,有職工38人,生產條件很差。1956年與勞九芝堂藥鋪合并,成立了“九芝堂加工廠”,后又將長沙市著名的陳力新力曲、馬應龍眼藥、鄭福興膏藥、張福泰、源泰祥太陽膏等并入該廠生產。據記載,公私合營中以勞九芝堂藥鋪為主,合并多家藥店,1959年,改名為“九芝堂制藥廠”,有職工一百多人,生產50余個品種,年產值達87萬元。1962年長沙市商業局綜合廠(香料廠)的冰片車間并入該廠,并增加藥酒生產,部分藥酒及成藥開始出口,銷往東南亞、港澳和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1967年開始擴建,1971年改名為長沙中藥一廠,到上世紀80年代,全廠共有固定資產原值334萬元,職工近600人[13]。1992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新聞發布會,恢復“長沙九芝堂制藥廠”廠名。但也有文章記載是長沙市商業局香料廠的冰片車間并入該廠時間為1959年[14]。
2.4.3 公司制現代企業時期 1994年6月,實行公司制改組,組建“長沙九芝堂藥業集團公司”,實現了工廠制向公司制的轉軌。1995年,兼并了國有中型商業企業長沙市藥材公司,有效地實現了工商結合、優勢互補的目標。1996年8月,為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實施集團發展戰略,與長沙神箭制藥總廠實現強強聯合,正式組建了長沙九芝堂(集團)有限公司。1999年5月,集團公司與國投藥業投資有限公司(現已變更為國投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海南湘遠經濟貿易公司(現已變更為海南湘遠工貿有限公司)、湖南省醫藥公司、湖南長沙友誼(集團)有限公司(現已變更為湖南友誼阿波羅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發起人以發起設立方式成立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在深交所上市。2002年,長沙市政府將其整體出售給湖南涌金、上海錢涌、杭州五環等3家民營企業,改制完成民營控股[15]。
2.5 廣東陳李濟的歷史 廣東陳李濟的主要歷程,就筆者所見的文獻,主要包括中藥店創業初期、前店后工場、公私合營和公司制現代企業共4個時期。
2.5.1 中藥店創業初期 據梁越[16]說:于明朝萬歷二十七年(1600年),陳體全和李升佐兩人創建陳李濟,至今已有413年歷史。創辦人陳體全,廣東省南海縣九江河清鄉人,李升佐廣東省南海縣西樵李村人。據傳,陳體全是小資本商人,李升佐素習醫藥,原經營中藥店,由于機緣巧合認識后,陳投資李中藥店,于是擴大經營,增加制售中成藥(膏丹丸散),并以陳李濟作為店號。陳李濟后人陳永涓介紹:“陳李濟創建于1600年,除史料外,有家譜為證,自太公陳體全至其有十一代,代代皆有記載,太公墓冢還在南海。”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廣州城坊志》(二)內載:“雙門底陳李濟蠟丸藥肆肇自國初(1616-1626,雙門底,現北京路)”。考康熙年間(1622-1722)劉繼莊著《廣陽雜記》說:“周少參、陳海槐,廣東蠟丸皆此二家所制,周賣中土,陳主外事,未知陳氏是此家否?”又粵東筆記:“南方草木,入藥者甚伙,市人制丸裸蠟俗稱廣丸,遠方攜用頗驗。”李長榮《柳堂詩友錄》:“南海陳華澤家陳李昌藥肆,百年世業,與陳李濟并行與時。”(原書藏于廣州中山圖書館南館)
2.5.2 前店后工場時期 李升佐擴大經營后,搜集歷代名醫驗方,細心研究中成藥炮制方法,務求講究實效,廠址在原日禺山市雙門底,當時雇工極少,全部生產過程均手工操作和簡陋生產工具,至清末民國初期,逐步發展為馳名國內的中成藥廠,產品發展為國內有名的“廣藥”。廣東陳李濟,以生產蠟殼煉蜜大丸和小蜜丸出名。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風蘇合丸”,藥到病除,稱其神效。由此,以“杏和堂”為商號的廣東陳李濟,更名躁大江南北。光緒年間,“帝師”翁同和又為之題寫“陳李濟”店名,3個鎏金大字至今尚存。1922年在香港開設支店及分廠,以陳李濟杏和堂商標登記注冊。1937年在北京路現址拆建6層高樓,但在抗戰期間,廠房被炸,生產間歇,產品也銳減為三、四十個品種。
2.5.3 公私合營時期 1956年公私合營時,以陳李濟為主與神農藥廠等6家廠合并,生產上有了新的發展,開始逐步使用機器設備,如混合機、分粒機、炒藥機及大丸剪蒂機等設備。1980年,陳李濟被列為國家重點改造廠。陳李濟寓意為“陳李合作,同心濟世”,陳李濟創立之后,既堅持“同心濟世”的立店宗旨,又秉承著因誠結緣,以信經營的傳統,如“選料必須上乘”乃為陳李濟的信條,而在藥材的炮制加工中,則以“火兼文武調元手,藥辨君臣濟世心”為原則。
2.5.4 公司制現代企業時期 2012年,陳李濟加冠“白云山”商標,企業更名為“廣州白云山陳李濟藥廠有限公司”。陳李濟蠟殼藥丸聞名遐邇,成為了“廣藥”的代名詞。陳李濟老產品琥珀抱龍丸、追風蘇和丸、附子理中丸、全鹿滋腎丸、濕病紫雪丹、天王補心丹、救急通關散、萬應如意油、參茸衛生酒等在民國前就很出名。
3.1 中國中成藥五大老字號獨具特色的發展歷程匯總如下。

五大老字號現在明確的創建時間延續時間最早創建人最早起源店特色北京同仁堂清康熙八年(1669年)1627年前345年 387年樂尊育樂顯揚 同仁堂藥室 1、一脈相承,由樂氏家族一直傳承;2、北京同仁堂占據著皇城的天時、地利和人和發展壯大,一直以來供奉清皇宮御藥房用藥顯示與宮廷的歷史淵源。云南昆中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633年朱雙美雙美號1、傳承歷史最長,是云南本土傳承了633年的中藥行業中華老字號;2、起源店眾多,有82家云南本土中藥店老字號共同組建而成。江蘇雷允上1734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280年352年 雷大升(號南山,字允上) 誦芬堂藥鋪 1、以華東為基地輻射全國的老字號;2、歷史上以六神丸盛名于世。湖南九芝堂1650年364年勞澄勞九芝堂藥鋪1、驢膠補血顆粒年銷售收入近3億元,位于全國天然補血類產品同劑型銷售第一名;2、主導產品濃縮六味地黃丸單品銷售突破2億元,位于全國同種產品銷售第一。廣東陳李濟明朝萬歷二十七年(1600年)414年陳體全李升佐陳李濟蠟丸藥肆1、是中國最早的合伙制醫藥企業;2、陳李濟蠟殼藥丸聞名遐邇,成為了“廣藥”的代名詞。
3.2 中國中成藥五大老字號的歷史特色 第一,歷史悠久。回望“東南西北中”國藥業五大老字號的發展歷程,雖然創建時間不同,但均體現了相同的歷史悠久的特點:五大老字號均具有250年以上傳承史,都經歷了私人藥鋪到建國初期的公私合營,再到現在的公司制現代企業轉型的復雜過程。五大老字號的歷史代表了源遠流長的中國醫藥文化歷史。
第二,都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醫帶藥發展起來的。創建人都是早期以行醫為業,由于其確切的療效、廣泛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順應形勢的需要產生了中成藥的規模化生產,以滿足當地民眾的用藥需求。如蘇州雷允上雷大升年輕時讀書學醫,后行醫濟眾,同時研究中藥丸散膏丹的制作,并著有《金匱辨正》、《要癥論略》、《丹丸方論》、《經病方論》等4部醫學書籍。據《云南中醫學院院史》(1960—1988)第一章第二節,云南中醫學院的初期發展——教學業務工作中記載:昆中藥82家起源店之一“姚濟藥號”店主姚貞白,“是云南省內中醫藥界具有一定權威和影響的著名中醫,是云南四大名醫之一,云南中醫學院建院之初從全國遴選,調聘到學院任教或兼課。”院史說道:“姚貞白畢生致力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曾親自授徒40余人,著有《祖國醫學對世界醫學的發展和貢獻》、《姚貞白醫案》等書。
第三,制作技藝精湛。歷史越久遠的廠家,其產品制作歷史長遠,產品質量穩定、療效顯著、消費者口碑好,越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如北京同仁堂,1706年,樂鳳鳴在宮廷秘方、民間驗方、祖傳配方基礎上總結前人制藥經驗,完成了《樂氏世代祖傳丸散膏丹下料配方》一書,該書序言明確提出“遵肘后,辯地產,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成為歷代同仁堂人的制藥原則。再如:云南昆中藥嚴守“遵法炮制生熟飲片,精工修合丸散膏丹”的訓言,全身心致力于中成藥生產。
第四,地方性突出。國藥老字號不單純是一種經濟產物,同時五大老字號均代表了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區域地方中醫藥文化的典型。云南雖然地處祖國的西南邊疆,但中藥材資源豐富,以“藥材之鄉”著稱,這是昆中藥成藥的不竭源泉,明代蘭茂的《滇南本草》成為昆中藥起源店的“藥典”,昆中藥把中醫藥理論與云南天然藥材有機結合,創造了再造丸、生三七丸、阮氏上清丸、糊藥、桑菊銀翹散、鄭氏女金丹等眾多精品。昆中藥感冒消炎片,采用了彝族、苗族常用的臭靈丹;昆中藥癲癇寧片使用了壯族藥材牽牛子;昆中藥止眩安神顆粒使用了彝族鹿銜草等藥材。
參考文獻:
[1]郭玉山.古城國藥—北京同仁堂制藥廠[J].中成藥研究,1983(8):45-46.
[2]舒詠平.中國大品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73.
[3]鄧力群.當代中國的醫藥事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13.
[4]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及清宮醫案研究室.清宮檔案與北京同仁堂的歷史[J].中華醫史雜志,1986(4):216-219.
[5]彭司勛.北京同仁堂制藥廠[Z].中國藥學年鑒(1980-1982).
[6]李文輝.云南省志—醫藥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7]楊祝慶.昆明地區中成藥起源時間查考[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1):82~84.
[8]楊祝慶.昆明地區中成藥開工年代查考[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35(2):83~85.
[9]李鐵軍,彭司勛.二十八年話變遷—記昆明中藥廠發展簡史[J].中成藥研究,1985(3):43.
[10]華根元,楊年坤.彭司勛.百年老企業—蘇州雷允上制藥廠的變遷[J].中成藥研究,1984(2):34.
[11]彭司勛.蘇州雷允上制藥廠[Z].中國藥學年鑒(1980-1982).
[12]公司歷史沿革及股份制改制情況.雷允上藥業有限公司2004 年1 月1 日至2007 年6 月30 日財務報表的審計報告:5(http://www.cninfo.com.cn/finalpage/2007-08-21/30916383.PDF).
[13]彭司勛.長沙市中藥一廠[Z].中國藥學年鑒(1983-1984).
[14]徐照寶.彭司勛.芙蓉國里一朵中藥的奇葩—長沙市中藥一廠簡介[J].中成藥研究,1985(2)[J]:37.
[15]李克俊.湖南九芝堂醫藥有限公司競爭戰略研究.萬方數據:8-9.(http://max.book118.com/html/2013/0519/3932465.shtm).
[16]梁越.廣州陳李濟藥廠簡介[J].中成藥研究,198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