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忠良
通過教學實踐,我悟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才是最好的教學。本文旨在以“年月日”這一內容的教學為例,詳細探討適合學生的教學。
一、教學過程
1.情景引入,自編年歷
(小博士太空探秘,用電腦動畫模擬地球繞太陽一周,然后出示重要信息:地球繞太陽一周就是一年,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
師:我們知道了地球繞太陽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一年有幾個月呢?
生1:12個月。
師:地球繞太陽一周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現在,我們暫且把地球繞太陽一周看成365天。請你把365天分到12個月中,自己編制一個年歷。
生2:我記得一個月大約有30天,所以這么編(見表1)。
師:還剩下5天你沒有編進去,怎么辦?
生3:我先用除法算(365÷12=30……5),也就是平均每月有30天,余出來的5天加在三月份,因為我的生日在三月份(見表2)。
生4:我爸爸說過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所以,我就一個月一個月地輪著編(見表3)。
……
2.小組合作,探究規律
師:大家編出的年歷非常有創意,但在實際生活中,人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年歷可行嗎?
生5:不行。
師:對,這就需要一個世界上公認的年歷,簡稱“公歷”。我們平時用的就是公歷。那我們趕快來看看公歷和我們自己編制的年歷有什么不同?
(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拿出準備好的2004年和2005年的年歷,教師引導學生收集數據,并填寫相關表格,見表4。)
師:請大家仔細觀察,看看有什么新發現?
生6:2月份的天數不一樣。
師:那該怎樣做?
生7:多找幾個2月份看看。
(學生繼續四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首先,拿出1997年至2004年的年歷,特別關注每年2月份的天數,并填寫相關表格,見表5。)
生8:為什么會有閏年,是不是和忽略不計的5小時48分46秒有關?
師:真了不起,你的發現很有價值。繼續和其他同學討論。
(生8代表他們小組匯報“四年一閏”的規律,見表6。)
(注:少算多算的幾分幾秒不要求學生計算,而是教師提供的,只讓學生感悟規律。)
師:如果這樣推算下去,下一個閏年是哪一年?請依此推算幾個。
生9:2016年、2020年、2024年……
師:閏年與“4”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生10:閏年的年份是4的倍數,因為是4個4個加上去的。
師:那么,如何判斷一個年份是不是閏年呢?
生11:用年份除以4,如果能整除,就是閏年;如果不能整除,就不是閏年。
師:我們再看“四年一閏”,又比實際多算了幾分鐘,這樣累計到400年,就會多算3天左右的時間,那就要去掉3個閏年。后來,經科學家研究決定,就從4個整百的年份中去掉了前3個整百的年份,留下400這個整百的年份仍為閏年。請想一想,下個整百的閏年是哪一年?
生12:2400年……
師:你有什么新發現?
生:整百的年份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
3.練習鞏固,生活應用
這一環節主要有兩個重點:一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保質期、生產日期等問題,并學習選購商品的技巧;二是尋找生活中有關“年月日”的各種信息。
二、教學反思
1.以生為本,堅持適合學生學情的理念
我在設計這節課的初始階段,總想有創新,但隨著設計的深入,我認識到教學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適合學生的需要,因此,我進行學情調查,以了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對“年月日”這一內容已有所認識。100%的學生知道一年有12個月,85%的學生知道一個月有30天左右,但不知道每個月精確的天數,沒有大月與小月、平年與閏年的概念。實踐證明,判斷閏年是個難點,所以,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將“教”和“學”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既滿足他們的需要,又促進他們的發展。
2.整合教材,提供適合學生的學習材料
在“情景引入,自編年歷”這一環節,我將教材整合與創新,力求讓學生通過已有知識探究嶄新知識,即自助構建“年月日”的相關概念,不僅促使學生嘗試、探究和發現“年月日”的相關規律,更體現重過程、重體驗的新課程理念。
3.預設和生成,打造適合學生的數學活動
在“小組合作,探究規律”這一環節,關于閏年產生的原因,我本打算放在課外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課外探究。不過,學生在自主探究“年月日”的相關規律時,已開始考慮閏年產生的原因,于是,我調整預設,利用表格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感悟“四年一閏”的成因和規律。
4.生活應用,設計適合學生的拓展練習
在“練習鞏固,生活應用”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使學生深刻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一理念,從而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樂趣。
(作者單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倉前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