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義英
養成教育即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而所謂培養習慣,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經過長期地教育和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最終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習慣。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農村單設初級中學,地理位置偏僻,學生中有半數為留守兒童、單親兒童、失依兒童和困難家庭兒童。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學生在家庭中得到的關愛、教育較少,行為習慣較差。近年來,我校借力重慶市“領雁工程”,在專家的引領下,致力于養成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學生的文明禮儀、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顯著改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一、有章可循,有規可依
在規章制度方面,我校以《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準繩,規范學生的言行,加強學生的規范意識。在此基礎上,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制定《學生一日常規》《三禮教育實施細則》,從學生的形象標準、行為要求、課堂紀律和學習生活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在開學之初,我校會組織師生收看“開學第一課”,以校本教材《三禮教育三字經》對學生進行入學教育,并將每學期的第一學月定為“行為習慣規范月”,將規范的坐、立、行、讀書、寫字、衣著和發型等,通過宣傳櫥窗圖文并茂地展示出來,學生對照標準找差距,真正做到讓學生在禮儀、生活、學習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行為準則和制度約束。
二、強化訓練,持之以恒
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兒童不是用規則教育可教育好的,規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甚至在可能的時候創造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并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可以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很自然地發生作用了?!庇纱丝梢?,要形成良好的習慣,只有經過長期反復的訓練,絕非一日之功。對生活在農村的孩子而言,家長的文明程度、周邊的生活環境對其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耐心細致的引導和持之以恒的訓練尤為重要。
我校在“三禮教育”活動之初,根據《三禮教育實施細則》的目標,以“為什么要講三禮”“對照三禮找差距”“良好的學習習慣從點滴做起”和“文明禮儀住我班”等為內容,舉辦主題校會、主題班會,制作校園櫥窗、班級黑板報等,強化學生知禮、守禮的意識。通過文明禮儀監督崗、學生自愿者團隊,督促學生改正不良習慣,如亂扔垃圾、亂涂亂畫、高聲喧嘩、污言穢語等;通過國旗下講話、大課間、主題校會和主題班會及時反饋,提高學生的自律能力,促進良好習慣的形成。
三、師表垂范,榜樣感召
首先,樹立教師的良好形象。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币髮W生做到的,教師要首先做到。我校制定了《教師三禮教育細則》,并應用到實際工作生活中,如:教師和學生一起參與“做三禮人”簽名活動、社區義務勞動;教師參與校園集體活動時,做到著裝端莊大方、集合快靜齊;教師微笑回答學生的問好,親切道謝學生的幫助。這樣,教師不僅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吸引學生,更以莊重大方的儀表、和藹可親的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感染學生。
其次,樹立生活中的榜樣。學生典型看得見,易學習,更富有激勵性和教育性。因此,學校每學月評選出優秀之星、進步之星、三禮之星和禮儀示范班等,每學期評選出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文明學生等。用學生身邊的小標兵引領他們,讓學生感受到好習慣離他們很近,自己也可以做好。
四、環境熏陶,愉悅心情
現實的生活環境對成長中的學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而環境的好壞又與養成教育有密切聯系。心理學研究表明,養成教育只有在興奮、愉悅的環境氛圍里,才能實現最大化的教育效果。為此,我校做了如下幾點。
第一,改善學校環境。近年來,我校加大硬件投入,如新建塑膠運動場、增添現代化教學設備等,美化綠化校園、學生教室、教師辦公室等,學校面貌煥然一新,為師生提供了愉悅的學習、生活環境。
第二,重視校園文化。學校以“仁義禮智信”內容布置教學樓走廊文化,以“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中國傳統節日” “世界著名大學簡介”等打造戶外文化墻。此外,努力營造溫馨的育人環境,在校園內設置“互相謙讓,親如一家”“禮儀體現細節,細節體現素質”“把花留在枝頭,讓美麗留在心靈”“流水不腐亦不復,請珍惜每一滴水”等標示牌,時刻提醒學生。學生的言談舉止變得溫文爾雅,校園內不再是垃圾遍地,紙屑橫飛,花草樹木無一損壞。
第三,開展集體活動。集體活動影響大、效果好,既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又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責任感與交際能力,更是檢驗和展示學生行為習慣的最好平臺。學校精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如春季師生家長體育周、秋季師生科技藝術節、團員入團宣誓儀式、緊急疏散演練、知識講座以及敬老院的“孝道”教育等,創造一切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愉悅的活動中強化認知能力,并逐漸內化為自覺行動。
第四,優化社會環境。一是營造家庭教育環境。曾一度流行的“5+2=0”就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反映,作為一所農村中學,我們對此更深有感受。學校成立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參與學校管理;舉辦家長學校,與家長探討對孩子的教育;通過校訊通,與家長交流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向家長發放“三禮教育倡議書”及《三禮教育實施細則》,督促學生在家的生活、學習習慣的養成;邀請家長觀看或參與學校大型活動等。通過一系列舉措,讓家長也從中得到學習,幫助家長樹立正確觀念,優化家庭教育環境。二是向社區居民送“三禮教育倡議書”,請社區、街道領導代表到學校指導工作、舉辦講座。將學校教育向家庭、社區延伸,構建起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網絡教育平臺,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中學生善于思考,樂于接受新事物,但又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因此,在開展養成教育時,要在實效性上下功夫,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做中學,養成良好習慣,奠基幸福人生。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足區雙橋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李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