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學三十多年,“教書育人”的信念已嵌入自己的骨髓,并不斷更新、不斷沉淀。于是,有了今日的成長,那真的是一種欣慰。
一、入師途,廣借鑒
三十多年前,我考入曲阜師范學院數學系,畢業后成為教師隊伍中的一員,自此與中學數學教學結下不解之緣。
剛開始,我被分配到一所農村中學。當時,沒有資深教師帶我這個剛入行的教師,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追求和拼搏。憑著年輕人的激情和對教師職業的熱愛,我廣拜師傅:既拜長者,又拜同齡人;既拜同學科的老師,又拜其他學科的老師。我走進他們的課堂,充分吸收、借鑒,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和取經。
聽說張老師不僅普通話說得好,更能不借助畫圖工具在黑板上畫出優美的幾何圖形,在征得張老師的同意后,我走進他的課堂,他的課堂果然不同凡響,令人眼前一亮。佩服之余我想到一個問題:“什么時候自己也能達到這種水平呢?”這當然需要行動。于是,我一邊聽張老師的課,一邊自己努力。
二、細梳理,求發展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畢業若干年后,學校推薦我參加市級優質課評選,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我自然想緊緊抓住一試身手。當然,這需要積淀和實力。
為了上好市級優質課,我設計了多種授課方案,在一遍遍的篩選之后,終于確定了最有把握的方案。環節的串聯和細節的設置,絲毫不敢馬虎。預案的準備,更加不敢怠慢,例如,最讓人擔心的提問環節。因為學生的回答帶有不確定性,所以為了避免意外出現,我將學生可能回答出的各種答案都羅列出來,以備不時之需。最終,精心打磨而成的優質課,成績理想。回頭想想,一路走來,就是不停打磨,不斷反思,才有了今日的得心應手。
三、重閱讀,勤動筆
每晚睡覺前,總是信手拈來一些雜志(例如,《教育文摘》《中國教師》《讀者》《意林》《中國數學教育》和《中學數學雜志》等),閱讀其中有關教育教學的文章,仿佛唯有如此,覺才睡得踏實、香甜。
可能是翻閱雜志較多的緣故,總能從中受到啟發,于是,嘗試將自己的一些教育故事、教學感悟整理成文,勇敢寄出。慢慢地,多篇文章陸續刊登,這真是莫大的鼓勵。
喜歡閱讀和熱衷寫作不僅是個人喜好,更與自己文中的觀點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息息相關,尤其是得到專家、學者的認可。2011年,《紅蕾·教育文摘》第六期刊登了我的短文《“瓦倫達心態”的啟示》,沒想到包祥教授看到該文后,在他的文章《教育的一首歌》中寫道:于世章老師的《“瓦倫達心態”的啟示》好像在悄悄地告訴我們,教育行為的心理學化時代已經來臨。就這么一句話,暖在我心里。
四、長反思,多提升
教學反思可以為專業成長插上翅膀。青島二中在特級教師群體中開展了“創意課堂”活動。我作為其中一員,不僅積極參與,還借助這一平臺,在開課以后寫下教學反思:
如釋重負地走下講臺,多日的擔憂煙消云散,完成“創意課堂”后的我,依然有著一顆平常心。靜下心來,回憶整個流程,無論是當初的設計,還是課堂上師生的合作、整節課的掌控,都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
的確,整節課比較新穎。我以點帶面,讓學生緊緊抓住變量a展開想象,信馬由韁,無拘無束,以完成心中的“點石成金”之夢,旨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在想象中,課堂氣氛應該比較熱烈,不過也許是聽課的老師較多,加上學生對環境不夠熟悉,所以課堂氣氛不如想象中的那么理想。我能理解學生的拘謹。
課堂是學生和老師共同的舞臺,老師應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引領他們既完成自己的學業,又走好人生之路,所以,在課堂上,我不僅教學知識、講解方法,更傳授技巧、培養能力。當然,在人文熏陶方面,我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畢竟,數學教學不僅是解題,更是傳承文化。
最后的環節是本節課的小結,我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體會用比較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體裁不限(可用詩歌、對聯等)。其中,兩個學生的發言令人稱道。不過,由于時間的關系沒能展示更多學生的發言,這可能給部分有心發言的學生留下了些許遺憾。因此,在課后,我和學生交流、溝通,大家暢所欲言,十分盡興。在本節課臨近結束時,我給這節課進行小結:
石非石,心中有石;點是點,點闊成面;變量a,魔幻替換;結構式,繁簡互變;深挖掘,隱含條件;石成金,你我所愿。
五、重參與,有收獲
進行課題研究也經歷了一個過程。當初并不知道課題是何物,更不知道要題寫課題報告和實驗方案。剛開始,只是帶著好奇,參與其他教師的課題研究。由于不是主角,也就不太在意課題研究的真正意義,只是按照課題組長的要求去做。
現在看來,雖是不經意間參與其中,卻也感受到做課題研究的不易。就這樣,通過觀察、記錄、操作和思考,收獲頗多,并為日后獨立做課題奠定了基礎。到現在為止,我所承擔的多項課題,陸續結題。因為參與,才有收獲。
六、淡淡思,從容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教齡的增加,我常常在想:教育的核心在哪里?教學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升學嗎?怎樣才能明晰發展方向,探索育人之路?
正如一位校長所說:“做教師,尤其是做一名優秀教師,不僅要把自己的課講得漂亮,讓學生如癡如狂,更要堅持不懈地思考,在此過程中,把那些感性的教育‘碎片進行加工,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把隱性的教育經驗顯性化。”是啊,教育的“碎片”需要梳理、思考、加工和升華。
于是,我孜孜不倦,腳踏實地。我將教學過程中的平常“小事”、課堂上的火花閃現、師生間的趣聞軼事以及校園中的切身感悟等精心梳理,寫成一篇篇短文。從《教育是無意中的有心》到《在‘小家中成就‘大家》,從《夢中的精神王國》到《不斷嘗試后的彩虹》,從《課堂呼喚童言無忌的回歸》到《數學課也應充滿詩情畫意》,從《又見一群耕耘人》到《數學思想的激情燃放》,從《走進哈佛大學》到《回憶著的甜》,雖然每篇文章都不長,但均能揭示教育現象,既使人回味,又讓人思考。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endprint